劉驍
(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張愛玲將藝術生活化,融合古典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她的敘事風格和描寫手段開創了女性文學史上的先例,至今仍未有女性作家可以與其媲美,她是自負的:“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她擔得起“國民女作家之首”的評價,是后人的模仿對象,眾人以此為標桿來進步自己。
張愛玲最為突出的文學或就體現在其獨具一格的敘事手法和文風,配之以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這一技巧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起其他現代作家的短板,但卻是張愛玲特長。張愛玲是一個藝術家,她善于運用這鐘語言形式,成功塑運了一個又一個的人物典型,成就了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在讀張愛玲的故事時,明知道是虛構的,但總有一種在過去的確存在過的真實感。
張愛玲這一個外界看來只寫俗事而不問政治的女性作家,其實也試著寫過“革命小說”。1949年夏衍跟隨軍隊來到上海,擔任黨內上海地區的多個要職。作為二人共同好友、同為作家的柯靈,在與夏衍閑淡時,向他舉薦了作家張愛玲,并拿出了她的作品。夏衍在閱讀后非常欣賞張愛玲的文筆和才氣,從那之后便對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在這個新的時代背景下,她以“梁京”為筆名,重出文壇,完成了長篇小說《十八春》,這篇文章不似以往,而是以左翼文學特點為基礎色調,用連載的形式發表于當時新創的小報上,這篇文章在上海出版后即刻轟動一時。它在張愛玲對革命文藝的前進和探索中起著一定里程碑似的意義。《十八春》描述的是一個在當時背景下上海市民的故事,與張愛玲的現實生活有或多或少的接軌和相似性。所謂“十八春”的含義,即故事是從新中國成立的那年向前追溯十八年時光開始寫起的。
小說的內容是,世家子弟沈世鈞與平凡人家的女兒顧曼楨從最初的甜蜜相戀,到后來進展到突生交故,二人因為其中過程的種種變革和陰差陽錯,最后未能走到一起,昔日相愛的人由于現實的原因各自都創建了屬于自己的家庭。十八年后,也就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經的戀人因機緣巧合相遇,但此刻兩人的命運早已殊途,絕無復合的可能性。
張愛玲這篇小說并沒有延續以往辛辣的描寫方式,而是用一種溫和的敘事風格,緩緩推進小說情節,水到渠成。雖然結尾二人無復合的可能,但是張愛玲用文字給予了他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后來兩人先后到東北進行發展,這也暗示出兩人將來光明的前景。所有的悲傷和苦難,在新的時代都會消散,這是張愛玲順應時代而對于自己以往風格作出的改變。以至于夏銜等中共成員讀過后,都對她稱贊有加。
張愛玲,中國現代文壇上極負盛名的一位,后入把張愛玲同魯迅、矛盾等大師相提并論,能夠給予如此高的評價于一位女性作家,可見張愛玲的影響非同小可,但同對她也是飽受爭議的一位。
張愛玲對于人生、關于人性有著自己的遠見卓識,她擅長把很平淡無奇的生活細節刻畫得入木三分且富有哲理,就像她把人生比作一件爬滿螨蟲的旗袍,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把愛情真實地比作蚊子血和朱砂痣、比作白米飯和白月光。這些她把風花雪月虛擬的情感比作真實的意象,對今后現代主義文學表達手法都具有深刻的影響。
張愛玲在文學上的貢獻在于,她的作品記錄了上海、香港的黃金時期從高到低各個層級的社會形貌;剖析了人性中鮮有人知的細膩心理;以及她那自成一派極其冷淡雅致的文筆。她的文章時代感很強,以文字的形式,繪了一幅那個時代的“游明上河圖”,以至于人們一提起30年代的上海總不免聯想到“張愛玲筆下”。張愛玲的文章,是那一時代的映射。
在對于剖析人性方面上來看,我以為她可以同魯迅齊名。只是一個是從微觀個性上著手,是一種從內到外的“內省式”的反思去剖析人性,另一個是從宏觀共性上下筆,各有所長,雖然著入點不同,但意義和效果相同。
觀察張愛玲的文風,她把自己積累的深厚的文學功底同性格中或冷淡或矛盾或渴望的一面融入到文字里,開創了屬于自己文字風格的一個派別。對比女性文學上同樣很有影響力的女性作家蕭紅,蕭紅的知識水平與張愛玲相差甚遠,并不在一個等級,但蕭紅善于遣詞造句,文筆有其生動活潑之處,所以蕭紅離自成一派還有一點點距離的,但是如果除開文筆而是從整部文學作品的角度上看,我認為蕭紅文章的深刻程度與張愛玲的任意作品都相差甚運。今后的冰心、瓊瑤等為人熟知的女性作家,她們或是借用風花雪月的辭藻堆砌文章,其文章中的“精氣神”,文章的含義和表達出的價值觀念并不如張愛玲的深遠有意義。這也是今后女作家無法超越張愛玲的重要之處。這也是影響今后作家仍在學習和進步之處。
在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將先進的西方現代派小說藝術特點;傳統的古典小說韻味:通俗的市井小說色彩三者巧妙地熔合在一起,這使她的作品得以廣泛流行,她開創的創作先河,引起后人的廣泛學習和借鑒。
張愛玲用一生書寫了一個傳奇。她是驚世才女,似畫中人一般,從民國中向我們款步而來,才氣傲人;她是十四歲便寫出《摩登紅樓夢》為神童,她后來所著的文章,中短篇小說集《傳奇》,長篇小說《半生緣》,中篇小說《傾城之戀》等等,更是讓人回味無窮,在當時的文壇引起極大的關注。她在文學上的造詣,延續至今,仍然是眾人研究和拜讀的對象,夏志清教授更是在《現代中國小說史》中以長篇單章討論、給予張愛玲高度的評價:“中國現代小說家中,大概只有四個人憑著自己特有的性格和對道德問題的熱情,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而其中之一,便是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