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博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融媒體中心,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隨著媒體融合步伐加快,傳播分眾化趨勢日趨顯著。報紙已經不再只是一張報紙,而是一個擁有報網端微等多種載體、多個終端的媒體矩陣。在媒體格局深刻變化的當下,“全天候”“全媒體”成為對當代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應對挑戰、積極作為,就需要新聞工作者不斷錘煉“四力”,始終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和開放度,不畏艱難險阻,深入基層一線,層層調查采訪,得到最全面、最真實的新聞事實,用高質量的新聞作品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
宋代詩人楊萬里曾有詩云:“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講萬千道理不如講好一個故事,而講好故事的基礎是記者要踏實腳力。扎實的采訪是做好報道的先決條件,也是最基礎的工作。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踏實腳力,首先要走進基層、身入基層,不能坐在辦公室看材料想象基層。基層的情況是鮮活的、生動的,有時候甚至是矛盾重重、情況復雜的。這就更需要記者發揚“光著腳板跑新聞”的好傳統,進社區、進廠礦、訪農家,深入了解國情、黨情、社情、民意。其次,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邁進群眾的門檻容易,走進群眾的心坎不易。“身入”解決的是“在現場”問題;“心到”才能最終解決“在狀態”問題。只有“在狀態”,才能用心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才能體會群眾冷暖訴求,才能對群眾的遭遇感同身受。
記者一定要增強敏銳性,善于發現好新聞。世界上不是沒有美,而是沒有發現美的眼睛。發現美的眼睛需要后天培養,記者的敏銳眼力也需要在扎實的工作中培養。善于從平淡中觀察到毫末、善于在紛繁中判斷是非、善于在撲朔迷離中明辨真偽,善于在群眾平凡的生產生活中找到主旋律正能量的選題,是一個記者的必備基本功。同樣一件事、一個人,同時同地去采訪,不同的記者去寫,側重點肯定不一樣,效果一定也不一樣,而區別就在于敏銳性。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記者們從中挖掘了不少好故事,有的寫易地搬遷住上了新房子、有的寫有了自己的產業開上了好車子,新華社記者寫的一篇報道“誰幫光棍娶上了媳婦”,從老光棍的脫貧故事、脫單故事寫起,寫出了一番新意。
記者還要增強辨別力,不為假象所迷惑。辨別力需要日積月累的磨煉。網絡時代各種新聞事件頻發,各種觀點針鋒相對,“標題黨”為吸引眼球不遺余力,“人造”新聞、虛假新聞隨處可見,有的“新聞真相”在一天時間內頻頻發生讓人瞠目結舌的戲劇性反轉。這些狀況為我們提供了絕佳的修煉場。黨報記者需要以自身使命為導向,剖開重重迷霧,分清真實與虛假、公正與偏頗、表面之意與弦外之音,在復雜的局勢中練就“火眼金睛”,準確研判和把握輿情走向,及時對模糊認識加以澄清,對形形色色的思想觀點進行紓解。
網絡傳播時代對新聞工作者的腦力提出了更大挑戰。對于黨報記者來說,首先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頭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新聞輿論工作中的根本體現,是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也應該是我們“腦力”的中樞神經。同樣一個新聞事件,記者選擇哪部分素材、哪個角度去報道,本身就是一種立場與觀點。
活到老,學到老。對于黨報新聞工作者來說,要提升腦力,就必須把終身學習和思考當作終身要務。勤于學、敏于思。不僅要深刻認識這個時代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具備全媒型新聞傳播理念、知識與技能,還必須掌握所報道主題的專業知識,做一名專家型記者。2016年年底,市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推進功能農業發展上實現重大突破,把產品調特、品質調高、產業調強、結構調優。”
當下的媒體環境下,黨報應該充分發揮深度報道、調查報告的自身優勢。信息化時代,信息多而雜,但是又流于碎片化,人們被各種信息轟炸又始終處于信息的相對缺乏狀態。因為人們沒有獲得完整的信息,所以更渴望從權威渠道獲得更全面、權威的深度報道。這方面,黨報是有優勢的,因為黨報有一支掌握著全面資料、專業基礎扎實的記者隊伍,可以通過專業化的新聞生產過程,利用豐富翔實的資料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呈現出經得起時間檢驗和公眾推敲的新聞作品,滿足大眾對于深度閱讀的需要。
在融媒體發展大勢下,優化筆力也包括運用鏡頭、圖片等文字之外的多種新聞語言和傳播手段。綜合運用新聞傳播的“十八般兵器”,才能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在最近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我們推出了“上下聯動基層行”欄目,在見報稿件后配發視頻二維碼,采用文字和視頻結合的報道方式,報道了各個主題教育單位開展“三服務”的生動實踐,有畫面、有文字,讓滿滿的正能量在筆端和指尖同步傳播,達到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