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麗霖
(江西省龍南市龍洲小學,江西 贛州 341700)
對小學生易錯題提前干預,是減少錯誤率非常有效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事半功倍,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一是熟能生巧,多加練習;二是深入理解,準確應用;三是建立錯題集,總結歸納記憶。
要想提出提前干預易錯點的方法,首先得分析需要具體解決的問題,找出數學易錯點形成的原因,從原因下手解決問題,通過長時間對小學數學容易出錯的題目進行歸納和總結,歸結了以下幾點小學數學易錯點的形成原因。
視覺錯誤是因為小學生的思維特征是由想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所以會不自覺地對相似的、相近的數學或符號產生視覺錯誤,這就導致經常看錯、寫錯、漏寫忘記進位和退位。例如,明明題目上的數字是32,可他寫下來的數字就成23,一個步驟錯了,整題就會錯。
有的學生在做題目時,常常是拿到手就寫,在計算是不認真審題、算前不認真分析、不愛打草稿、計算不規范、書寫不規范、算后不檢查等。這些不良習慣都會導致計算正確率低。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數學目標也發生著時代性的變化,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這一目標體現了數學教學注重人文性,關注人的發展的新理念.因此,在數學改革實驗中,教師應該利用激勵機制把孩子的求知欲激發起來,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都愛學習數學,學得主動。
1.會聽。要求學生聽講時要邊聽邊記,抓住重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講,還要認真聽同學發言、聽同學發言中存在什么問題。其次會看,會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凡是學生通過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不講或者適當地點撥,在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材料。
2.會想。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用腦去想問題的時間,讓學生有機會動腦去想問題。
3.會說。語言是表達思維的重要方式,要說就要去想。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說,這樣能促進學生多想。要會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認真聽、仔細看。抓住了會說就能促進其它三會。因此,教師教學時要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準備一個專門的記錄本,每天拿到老師批改好的作業本后,翻閱當天的錯誤,將其摘錄在本子上。單元測試和其他檢測后也及時抄錄。回家后,如果自己有補充其它練習,再補錄剩下的錯題。為了節省時間,也可以把題目直接復印粘到錯題本上。摘抄后,再反思錯誤原因,記錄下完整的解題思路及答案。a.標注存在的錯。在做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可以用三角形、五角星等不同圖形把由于粗心、知識點不懂、容易混淆等不同原因出錯的題區分標注。b.掌握正確的方法。分析錯因后,把正確的解題方法,寫在錯題旁邊。不僅僅是答案,還應包括解題思路。即關鍵點、用哪些公式、具體步驟。
對于個別的公式、定理要求學生能用圖形來表示或者給出推理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形式上采用課前提問、小測試(只有填空和選擇)、主題班會等數學游戲,或者在講解題目時適當地穿插概念提問等,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基礎知識對數學學習的重要性。
把學生以前掌握不好的內容梳理一下,在練習題中穿插一些題目進行強化;把普遍學生都存在的問題,作為一個專題強化訓練,題目選擇上要求針對性強。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先入為主的現象值得注意,通過一定的干預措施,注意預防,解題的正確率會大大提高。在講授之前教師應預測學生學習本節內容時可能產生的錯誤,就能夠在課內講解時有意識地指出并加以強調,從而有效地控制錯誤的發生。同時還要揣摩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心理過程,授業解惑,使學生預先了解容易出錯的地方,防患于未然。預見錯誤并有效防范能夠為揭示錯誤、消滅錯誤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