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凌卉
(鄂州職業大學,湖北 鄂州 436099)
學前教育作為幼兒接觸低齡教育的敲門磚,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培養手段對幼兒的成長十分重要。在兒童智力發育階段,適當的學前教育可以開啟兒童的興趣、激發天賦、增長學識,鍛煉兒童的溝通相處能力,這個階段,學校幼師的作用不可小覷。幼師是兒童們的知識啟蒙老師,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幼兒的行為舉止、性格培養。正所謂“性格影響選擇,選擇決定人生”,兒童們的良好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人生的考驗、積極前行。時代發展變化中,學前教育的演變也在不斷推進,研究其動態趨勢,有利于我們學前教育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發展,讓幼兒在正確的教育氛圍中茁壯成長。
教育是開啟智慧的創新之舉,遠在亞里士多德時期就被提起,真正受到重視還是步入近現代以來。伴隨經濟生產力和工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財富的積累,人們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在兒童智力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學前教育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得到快速發展。
在國際中,1989 年聯合國印發文件,對幼兒身心健康進行保護,明確了兒童享有的權利和原則,如生存、保護等等。國際不同國家的教育方向也在逐漸調整,不斷注重孩子差異化、個性化發展,幼兒園將不同年齡的兒童劃分為不同班級從而提供普適性教育,將兒童整體素質發展擺在重要地位,并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功能。學前教育與義務階段的教育資源更好地在推廣中連接,推進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的教育改革措施,推動教育公平化、公共性發展,平衡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投入,縮小差距。同時,不斷更新學前教育體系的監管手段,評估學校師資、財力、規則等合理性,為兒童提供更加優化的教育服務體系。
在我國,從城鄉級別上來看,學前教育發展層次在城市發展起來后,過渡到縣區,最后在農村蔓延發展,并以“幼兒園”或“學前班”的形式存在,入學幼兒數量逐年增長。1903 年,我國設立了第一個公辦幼稚園,這個被視作學前教育的開始。1922 年明晰了幼稚園的各項規定,并在1951 年以明文的形式確定當下學齡前兒童在教育上的相關細則,之后學前教育步入不斷改進、不斷更新發展的態勢變化中。2001 年,教育部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將國內外優秀發展經驗吸收進來,為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脈絡框架,倡導以素質教育為中心,推動每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為宗旨,尊重教育規律,使文化與大環境融入教育中來,為幼兒教育設立合理課程和發展模式。該指導綱要明確了幼兒園的性質、組織方式、管理等多項內容,打通了學前教育的前進路徑,對幼師能力提出了要求,保障了學前教育的良性發展。
“道路前進中總是充滿曲折的”,當前,學前教育在發展提升中存在部分區域師資力量懸殊,有的幼兒園等機構門檻低,造成幼師素養不高,出現了“針扎兒童、喂安眠藥”等體罰兒童的惡劣新聞事件,給兒童身心造成傷害,更讓社會民眾產生不安;學前教育機構幼師數量不足也是一大難題,幼師待遇不高導致高學歷人才不愿踏入幼兒園,幼師青黃不接;在幼兒園建設上,很多地區尤其是鄉村地域,幼兒園數量過少不能滿足正常年齡兒童日入園,幼兒園設施不足,安全隱患突出,沒有科學合理的教育保育模式,影響著學前教育專業化建設。
結合當前經濟發達省份道德學前教育建設狀況,吸收國外幼兒園教育體系的先進經驗,解決當前我國學前教育發展路徑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推動我國教育體系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對策。
(一)政府加大對學前教育的重視。政府、教育局等機構應當把學期教育作為長期工作來抓,緊跟“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政策,在學前教育的初期、中期、后期中實施不同的計劃對策,改變學前教育出現的監管不嚴、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政府應加強對學前教育的資金扶持,使教育機構能普惠兒童,并設立行業監管、長期評估等措施,根據結果進行獎懲,強化幼兒園在選人、育人、建設等過程中的責任意識,以期形成長效發展機制。
(二)高校培育專業化人才。高校應本著負責的態度,設立幼教相關專業,科學化制定人才培養課程,通過嚴格考核,選拔優秀幼師團隊進入學前教育體系中來。高校可優化課程培養模式,注重實踐在課程中的比例,高校可與幼兒園等教育機構實施“訂單式培養”模式,為學期教育培養針對性人才,如針對自閉癥兒童、盲聾啞兒童的特殊幼師群體。
(三)科研機構加強教學研究。為推動學前教育的專業化發展,科研機構應重視學前教育的國際、本土調研,摸清不同機制下的教育模式體系,對學前教育在園所建設數量、師資選配、管理人員設置、幼師工資待遇標準、幼兒課程教育等方面進行科學化指引,設置幼兒教育評估效果方法,不斷試驗改進教育結果,提升教育資源,讓學前教育專業建設長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