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平 徐順和 孫瑩
本文論述了就業市場的現狀,隨著社會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各類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競爭也與日俱增。其中,很大一部分專業教育機構的畢業生在就業方面面臨重重困難:一方面,人才市場對青年專業人才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職業技工院校對青年人才的職業培養要求更加嚴格。這使得技工院校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備受矚目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技工院校應結合學生特點,適應時代要求做好學生就業服務,提高就業質量,為社會分擔一定的就業壓力。
近年來,我國人才管理部門已采取了諸多措施來提高職業教育機構畢業生的就業水平:
1.確定暫行制度,以商定初級職業教育系統培訓專業人員的范圍和規模;
2.許多教育機構設立了專門處理畢業生相關事宜的部門;
3.處于就業危機中或“失業”狀態的職業學校畢業生將得到國家就業服務機構的支持;
4.我國的一些實體單位已經引入了對教育服務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全面監管的各種制度;
5.在國際組織的參與下,在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等領域正在實施諸多項目。
我國的教育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創新性,并在許多方面超過了經濟的變化。而教育制度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之間的滯后表現為現行國家標準與勞動力市場要求之間的不足。盡管從根本上說教育必須對外部需求做出反應,但實際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內部發展目標決定的。
現代中國教育系統的特點是對教育機構教育活動的最終結果幾乎沒有責任。公民,雇主,職業團體參與教育政策問題的形式和機制,包括在對教育質量進行獨立審查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就業是旨在促進人口就業的組織,經濟和法律措施的綜合體。一般而言,就業概念包括所有形式的就業,企業家活動,個人活動,參與公共或季節性工作等。
就業過程是為找到合適的工作而采取的行為,是對公民進行職業培訓,高級培訓和再培訓以填補勞動力空缺的過程。指導青年工作的主要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通常,超過四分之一的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30%的職業教育畢業生,15-20%的非政府機構的畢業生沒有從事其本職專業。
同時,青年勞動力市場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其特點是年輕人取向的變化以及他們的職業不確定性導致供求不穩定。青年人的社會問題與個人發展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條件的根本變化有關,青年人在專業上的自決權日益增加。
其次,與其他年齡組相比競爭力低是青年勞動力市場所特有的。首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新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正在減少。限制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減少了職業教育機構畢業生的就業機會。
第三,青年勞動力市場變化很大。這是由于職業教育機構的畢業生在所有可能的職業方向中培養專業人才。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區域勞動力市場需求不足會導致大多數正在尋找工作的年輕人,包括教育機構的應屆畢業生,都選擇了遠離基礎教育的工作。
阻礙職業教育機構畢業生有效就業的主要原因有:
1.缺乏確保勞動力市場與教育服務市場之間關系的機制;
2.職業教育系統機構對畢業生的就業,申請人和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的組織,勞動力市場中對工人資格審核的變化以及市場本身在特定職業和專業方面的能力和需求缺乏興趣;
3.大多數機構的人力資源政策,主要側重于當前成果的實現,而不是長期發展;
4.大多數職業教育機構的畢業生缺乏在勞動力市場中自決發展職業生涯,與雇主就就業問題進行談判的必要技能;
5.在大部分職業教育機構的畢業生中,他們的職業資格與技能水平不相符。
近年來,我國勞動就業部門已經采取了許多措施來增加職業教育機構畢業生的就業比例。引入了培訓合同制高等和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國家就業服務部門通過各種計劃提供支持:青年實踐,就業,再培訓,職業指導和心理疏導等支持。
我國的許多企事業單位已經引入了對教育服務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進行全面監管的各種系統。在國際組織的參與下,該領域正在實施眾多項目,其中包括:“職業教育和培訓改革”,“建立國家職業教育觀察站”等。預測工業部門的人才需求是該系統的主要功能之一。專業人員是受過專業教育的機構向勞動力市場提供的主要“產品”,在培養期間,應提供有效利用其專業知識的選項,即在其從事的專業中就業。不僅要與單個企業互動,而且還要與管理它們的機構互動,例如與我國工業家和企業家聯盟的區域分支機構互動,該組織由代表中國所有地區的5000多名成員以及大約100個行業聯盟和企業協會組成,其中包括:機械制造商和冶金學家聯盟,區域間紡織和輕工業企業家聯盟,化學家聯盟,木材工業家和木材出口商聯盟,船東聯盟,煤炭行業工業家和企業家聯盟,銀行業協會,漁業企業和出口企業聯合會,投資人聯合會,工商會等。
職業教育機構畢業生的就業和適應勞動力市場應始終受到國家當局,慈善基金會,青年組織,大型雇主和其他組織的不斷優化管理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