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山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00)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引領下,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即將順利實現之際,社會各界愈發關注高校貧困生群體的社會融入問題。在剛剛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和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中,黨中央再次提出了建設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繪制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美好前景。在以上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該群體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幫扶。盡管如此,但不容回避的是此群體當前還普遍存在一些個人發展問題,比如焦慮心理和回避社交的心理障礙。有鑒于此,如何進一步有效幫扶此群體,助力其身心健康發展,不斷提升其在社會融入方面的適應能力,消除社會歧視,特別是借助于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以下簡稱MIS)重構社會支持網絡,以更好幫助其適應社會,其重要性更加凸顯。下面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分析:
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們采集高校農村學生的全面數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為形成真正有效的此群體的大數據,要注重落實以下兩點:
數據來源需廣泛,要實現對該群體數量的全覆蓋,特別是不能遺漏老少邊窮這部分特殊地區的群體數據;同時要全面收集各種類型高校如公辦和民辦的相關數據;在各高校中還要注意收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農村學生數據,只有做到以上三個方面,該群體數據的全面性才符合大數據的本質要求。
除了以上對該群體數量完成全覆蓋以外,大數據還要求對每位農村學生個人數據的收集也要做到完整無誤。這就要求從該生的性別、年齡、籍貫、政治面貌、身高、體重、健康狀況、家庭情況、經濟來源、學校、專業、年級、學習情況、擔任職務如班委情況、社會實踐經歷、獲獎情況、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優缺點、人際關系、融入社會情況、心理狀況等多方面收集相關數據,甚至包括相片或者必要的視頻在內的數據。
在以上大數據收集建立完成之后,如何有效地處理和分析數據,成為至關重要的一步,而人工智能技術恰恰大有可為,通過智能分析處理尋找合適的解決之道,為幫扶決策提供有力參考,為此需注重落實以下兩點:
要根據此群體數據的特殊性及社會融入的目標導向選擇合適算法進行數據挖掘,比如可采用關聯規則算法發現社會融入與何因素關聯最多從而對癥下藥,還可采用時間序列算法預測分析個人的社會融入程度以便提前介入重點幫扶;同時還要做好數據可視化,以直觀的多窗口圖表形式動態展現相關數據與分析結果,使人一目了然。
除了注重采用以上算法開展智能分析外,必須要清醒認識到以人工智能目前的技術發展程度而言是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決策的,只能是起到非常好的輔助作用。因此還是要由在社會融入方面管理經驗豐富的相關人員在了解以上人工智能分析得來的結果之外,加上人工決策分析共同做出最后的應對和改進策略供政府以及社會各方參考,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科學的解決之道。
在以上信息技術甚至包括5G+虛擬現實技術的助力下,建議國家可以考慮構建一個此群體社會融入的MIS 系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省可以率先探索省內各市縣的合作聯動機制,持續建設基于MIS 技術的高校農村學生社會融入智能化服務平臺,整合教育、文化、醫療、企業、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社會團體、金融等社會資源,生成高校農村學生大數據,實現數據共享、信息集成、系統對接、需求匹配;以人性化、特色化、個性化、數字化為系統平臺設計思路,在幫扶項目、社會環境、個人體驗、文化塑造、心理健康、政策對接等六個方面進行差異化和人性化的設計,集各方智慧共同培育典型的社會融入示范工程,建立省市縣幫扶工作常態化交流機制,搭建人才、項目與信息共享交流平臺,最終實現全國聯網的統一服務平臺。
高校農村學生社會融入問題事關重大,既是決戰脫貧攻堅的必然要求,也是共建全面小康社會的有力保障,還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同時還事關這些大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和職業生涯的未來發展。除了個人需要自立自強調整心態之外,還需國家和社會各界共同發力、積極幫扶,注重全面規劃和加強總體設計,作為一項人文領域的系統工程更要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管理信息系統構建相關智能化的監測分析與決策平臺方能更加以人為本實現決策科學化,進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體系的現代化,從而確保高校農村學生順利融入社會,最終與億萬中華兒女一道實現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