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
(云南楚雄技師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高校是素質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新時期的教育環境下,關于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學校要重點關注心理教育的全面落實,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做好課程合理規劃,加強教法的有效創新,從而保證所構建的心理課程體系更加符合規范。在組織心理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加強積極心理學的有效運用,并在此基礎上對具體的授課方法和活動體系進行合理規劃,從而全面提高心理教育的整體的育人價值。
積極心理學是當前心理教育工作領域的重點內容,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有助于培養其形成良好的自信心,讓其對生活產生動力和希望。在心理教育工作領域,教師選擇將積極性心理有效地滲透到其中,對具體的課程內容進行有效整合,能夠實現直觀性授課情境有效構建,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在人格素質方面進行有效規范,從而讓其以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面對生活與學習中所存在的困難和挑戰。
在全新的育人環境中針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提出新的要求[1]。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學生學習潛能有效激發,并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從而實現創新性人才的有效培養和儲備。而在組織心理教育的過程中,積極性心理學在此方面所具有的助力作用比較突出。當學生對一件事物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情緒之后,便能夠建立起自主探究的動力,從而促使其以更加主動的狀態參與到創新和實踐活動當中。并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知識和技能儲備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實踐和自主探究,讓學生的創新素養能夠獲得有效的提升,助力學生素質實現全面發展。
在大學教育領域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學生自主學習效能和品質有效建設,而積極性心理學在端正學生意識,規范學習習慣養成方面具有一定的支撐作用。利用積極性心理學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并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課程學習和深入探索的活動當中,讓學生能夠逐漸擺脫畏難情緒,并在積極心理支撐下敢于對具體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從而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格。因此,教師在全面落實心理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重點加強心理教育資源和載體合理開發,加強積極性心理學的有效貫徹,并在此基礎上對心理課程進行重新規劃,積極創新具體的授課模式。
在積極性心理學的導向下,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服務,從而讓其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首先,教師需要從自身做起,豐富自身在積極性心理學方面的認知儲備[2]。就積極情緒擴建理論進行深入探索和分析,重點關注大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情緒狀態,之后從不同層面和渠道著手進行心理服務有效干預。要關注心理體驗課程合理開發。高校需要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建設需求在特色課程方面進行有效開發與設計,比如說可以有效設置幸福公開課等,帶領學生共同分析幸福的含義,并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深入思考幸福的含義,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情感領悟。
在滲透積極性心理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需求,在具體的課程體系方面進行合理規劃,從而培養其形成積極的心理品格,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具體的品質素養等方面得到有效的規范。高校需要立足于大學生在積極心理品格建設方面的具體要求規范設置心理測量系統,對學生心理認知狀態進行合理分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層疏導,實現心理教育工作針對性落實。同時,重點加強拓展訓練體系有效開發與設計,組織團隊訓練活動,全面提高學生整體凝聚力,并在集體環境下通過互相幫助形成良好的積極心理認知,幫助學生擺脫對困難和挑戰的工具。
在開展心理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高校需要加強多元聯動思想的深入貫徹,與其它主體之間建立起有效的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對心理教育的具體實施渠道進行有效開發和拓展,從而保證學生所具有的心理教育體系更加系統和完整。要組織趣味的社團活動,豐富學生的日常文化生活[3]。轉移其注意力
結論:依前所述,在高校全面開展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積極性心理所具有的教學導向作用。在授課的過程中根據具體的育人目標關注大學生的心理服務,在課程體系方面進行合理構建,同時重點加強與其他主體之間的有效銜接與合作,對具體的心理教育渠道和載體進行合理開發與構建,從而保證所構建的育人活動體系在功能效果方面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