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絞
(建德市宿江演藝有限公司建德市婺劇團,浙江 建德 311600)
婺劇俗稱“金華戲”,屬于浙江省地方曲藝形式之一,在浙江省內有較為廣泛的地域影響,其覆蓋范圍以浙江省金華地區為中心,普遍流行于麗水、臨海、淳安以及江西省部分地區。對于婺劇來說,其借鑒了多種地方曲藝形式,尤其在聲腔上借鑒了昆腔、高腔、灘簧、時調、徽戲以及亂彈6 種曲藝形式的聲腔,1950 年正式誕生。整體來看,婺劇的歷史并不悠久,但是其以獨特的表演形式以及唱腔,贏得了眾多地方觀眾。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國文化與藝術形式不斷豐富,人們可以欣賞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樣化,這也使得婺劇的傳承面臨著一定挑戰,兒童對于這一地方曲種的接受程度,勢必會直接影響到其傳承發揚效果,因此對提升兒童婺劇的接受性策略進行針對性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世紀以后出生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有著優越的生活條件,并且新世紀以后,我國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一躍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以及經濟大國,這也使得兒童從小所接受到的新鮮事物目不暇接,眾多文化與藝術形式對兒童產生了很大影響,尤其影響到了兒童的審美取向。對于兒童階段的孩子來說,其思想意識以及思維意識正處在朦朧時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往往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動畫片以及電子游戲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甚至直接影響到了兒童的審美。而對于婺劇這一地方曲種來說,其中所傳遞的美學理念,往往與現階段兒童所接觸到的網絡資源以及電子游戲所傳遞的審美理念存在較大差別,這也使得在互聯網條件下生長的兒童一時很難接受這一地方曲種的審美理念,從而很難與其產生審美共鳴[1]。
對于婺劇這種地方曲種來說,其是以中國古典文學以及紅色經典作為根基,而對于新世紀出生的孩子來說,其對古典文化以及紅色經典興趣并不高,往往會認為這些內容與現代生活較為遙遠,很難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再加上很多兒童往往對于這些經典文學的了解十分有限,很難真正理解其中的故事情節及思想內涵。此外,很多兒童由于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內心較為浮躁,在觀看婺劇的時候,往往很難靜下心來融入其中,這也使得婺劇與兒童之間的文化共鳴大大降低[2]。
想要提升兒童對婺劇這一曲種的接受程度,應該注意進一步提升社會宣傳力度,當地文化局以及相關部門應該起到帶頭作用,可以在社區中定期安排婺劇演出,要先將婺劇引入成人視野,使其在成年人中產生一定影響,然后才能逐漸滲透給兒童。當地的非遺部門應該意識到在傳承與發揚婺劇方面自身的重要性,在官方網站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多種網絡化途徑中宣傳這一劇種,使其影響范圍不斷擴大[3]。當地的文化部門應該注意適當提升婺劇演出頻率,多安排一些經典傳奇劇目,先在故事題材上吸引廣泛聽眾,而后才能使此種地方曲藝在不同地區得到滲透,這樣一來也起到了社會化宣傳的作用。
想要使兒童對婺劇這種地方曲藝形式有較為具體深入的了解,將其引入現階段小學教育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審美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階段,對這一時期的學生進行良好的審美熏陶以及文化熏陶是非常有必要的。婺劇這種民間曲藝形式與當地文化較為貼近,同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學、哲學、民間習俗、民間音樂的結合體,對這一曲藝形式進行發揚更加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發展[4]。在將婺劇與小學校園教學活動進行融合的時候,學校以及教師方面應該對融合方式進行合理選擇,可以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將婺劇作為重要組成部分來展開教學;而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講到一些古典文學故事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一段與之相關的婺劇,讓學生體會到這一劇種與古典文化故事之間的重要聯系,這樣一來也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婺劇學習興趣,這也培養了學生婺劇接受能力;在對小學生進行歷史課程教學的時候,教師也可以考慮在其中滲入一部分與婺劇有關的內容,從而使得學生對婺劇的起源以及發展有相對具體的認知。學校以及教師方面在引導兒童了解婺劇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對方式進行合理選擇,保證其與現階段兒童對于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方向相符合,學校方面以及當地的文化部門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婺劇聯合匯演,讓一些專業婺劇演員與兒童進行跨界合作,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指導兒童,同時也識得兒童對于婺劇的接受性明顯提升。
總之,從現階段我國兒童的興趣愛好取向來看,其對傳統地方曲藝形式的接受性并不高,主要是由于這些兒童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很大,很難靜下心來感受傳統地方曲藝形式的文化內涵以及藝術特色。想要進一步提升兒童對于婺劇的接受性,首先應該提升婺劇的社會宣傳力度,讓其走進人們日常生活,這樣才能在人民群眾之中產生有利影響,這也是提升兒童對這一地方曲種接受性的必要前提;其次還應該注意將婺劇積極引入到小學校園中,從而使兒童對物距的表演形式、藝術特色以及所傳遞的人文精神有更加深入具體的認知,這是提升兒童對婺劇接受性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