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立
(浙江省湖州市教育考試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社會誠信問題人們并不陌生,從本世紀初開始,市場經濟蔓延下的各個領域,人們都進行著誠信問題的探討,并對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誠信問題做出了相應的行動防范,展開了社會輿論批判。近年來,由于考試作弊現象的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了我國的教育公平,有失對我國學生品格的定位要求。因此,國家也采取了相應措施,例如將國家考試作弊列入《刑法》,為考試作弊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與制度上的支持。然而,依然有人冒著違法的風險進行考試作弊,不斷觸及法律底線與人性道德底線,反映了我國誠信教育的不完善。
考試作弊屬于學生學業誠信的一種,考試誠信教育符合我國倫理傳統與人類普遍倫理的底線要求。相關研究者認為,底線倫理是人們在社會生存中必須要把控的最基本原則,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以私人利益為出發點進行相關的行動,尤其需要自我規約,嚴守底線倫理,確保社會運行的秩序,也避免給自己帶來后悔。且不說自古以來,我國就高度重視考試作弊,在過去的科舉制考試中,考試作弊就是一項很嚴重的品質行為。在現代社會,考試誠信更是個人應該遵守的基本準則,由于人一生要面臨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只有推進誠信教育,杜絕考試作弊,才符合與他人交往和參與社會活動的基本底線倫理品格。
第一,誠信除了是一種強制性較弱的個人品德,還具有很多隱含的他律性特征。違背誠信要求、進行考試作弊的人,必然會遭受誠信的心理譴責與道德審判。因而誠信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他律性。
第二,誠信教育符合倫理的平等性特征。由于考試誠信是針對所有公民來說的,是需要人們共同遵守的道德要求,無論參加考試的人是否有錢或有地位都需要遵守考試準則,杜絕作弊行為,所以,誠信教育符合道德倫理的最基本平等性要求。
第三,考試誠信所反映的誠信教育具有優先性的特征,它符合道德情況的沖突下,人們進行首要判斷的出發點與依據的優先邏輯。由于人們在進行沖突選擇的時候,首要考慮的是潛意識中的道德要求,因此誠信是人們在考試中,選擇遵守考試規則或作弊行為之間的首要出發點與邏輯上的優先考慮。這說明誠信教育是符合道德倫理的邏輯優先性特征的。
考試中的作弊行為突破的不僅是道德的邊界,更是法律的底線。學業誠信要求學生以遵守考試規則的前提下進行正當的學習競爭,為個人的成長與學問的增長,提出了正向的積極激勵要求。而考試作弊突破了這一范圍的要求,也打破了法律的準則,不僅給自己的學業真才實學的增長帶來了障礙,也危害了其他正當競爭的學生的基本利益。它與人類最基本的良知底線相違背,其背后暗含的道德防線的喪失是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的。
失信成本,從字面意義上看,就是違背誠信而被社會規則所懲罰付出的成本代價。我國雖然針對國家考試設立了相關的法律條文,認定作弊的人員要處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但是細細看來,考生在考場上的違規行為其實不止作弊一種,還有大量的違紀行為。違紀行為可以說是一種間接的作弊,但卻比較缺乏針對直接作弊那樣的有效懲處手段。這就使許多人利用法律不完善的漏洞,協助參與考試的學生進行舞弊。如今的考試,違紀采用的大多是非常隱蔽的高科技手段,甚至有些可以躲過考場進場時的監測。一部分考生與社會上組織舞弊的人員相合作,利用高科技手段共同實施作弊。而我國法律針對國家考試考場之外協助舞弊的人員,懲處力度并不大,這就使許多人參與到考試違紀的隊伍中來。失信成本偏低給我國的誠信教育的開展以重大障礙,是我國誠信教育道路上的攔路虎。
相關研究者的調查顯示,近六成的學生認為高考中的作弊行為其實普遍出現在平常高中生的其他大大小小的考試與測驗中。考生將平時作弊的風氣和習慣,順理成章的延續到高考中,并沒有深刻意識到考試作弊與底線倫理的關系。由于平時學習與考試中的作弊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致使高考中產生學生考試作弊行為,影響了我國教育的公平度。
一方面,誠信教育的確實有其深刻的家庭教育根源。由于學生的三觀還不完善,其主要的行事風格是延續自他們的父母,但是許多父母卻并沒有給學生以良好的模仿榜樣。家長的不誠信示范讓學生以為考試作弊并沒有什么大不了。例如有關報道所披露出的某省文科狀元,其父親曾擅自改動孩子的民族身份。給孩子帶來了重大的不利影響,當事情被查明時,為孩子一生的發展與家庭的幸福都帶來了難以想象的損失。父母的不誠信示范不僅抵消著已有誠信教育的成果,還會給學生或家庭帶來巨大損失。
另一方面,是學校誠信教育的欠缺。學校尤其是高中一味地將提高成績作為唯一目的,給學生的學業壓力很重,輕視道德品質的教育。結果是許多能力較為出眾的學生也參與進了考試作弊的隊伍,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學校并未給高中生一個杜絕來自社會不誠信風氣影響的良好環境。致使高考作弊現象頻繁發生,其中必然有學校的責任。
考試誠信體制沒有充分健全,是引發考試作弊的重要誘因。由于我國目前社會還沒有一個全民批判考試作弊的社會大環境,許多從考試作弊中嘗到甜頭的考生,在成功之后往往將其拿出來炫耀,似乎使考試作弊成為了富貴當權者的專利,而使普通民眾懼怕三分。這樣匪夷所思的社會風氣,不僅不利于誠信教育的展開,甚至還帶歪整體誠信教育的未來走向。尤其是平時的各種大大小小考試中,本身對考試作弊現象就防范的不夠嚴格,許多成績較差的后進生往往通過作弊手段取得了理想的成績,而平時誠信學習到刻苦努力的學生,反而不如他們。這樣的考試誠信體制上的漏洞必然會使誠信考試的學生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從而使他們心理失衡甚至產生模仿作弊的行為。由此,充分說明了建立一個完善的考試誠信體制,對于誠信教育展開的重要性
有鑒于我國考試誠信體制的不完善與社會不誠信風氣的盛行,需要從社會整體環境上建立有效的競爭機制,不僅是為市場規則所考慮,也是為了完善考試誠信,杜絕考試作弊,給市場競爭與人才的培養以一個平等自由的平臺機制。要讓考試誠信成為考生們最基本的倫理守則加以遵守,必須要形成相應的考試誠信規則,任何考試作弊與違紀行為都會受到法律與規則的處罰。在競爭機制的規約下。考試作弊的誠信成本被大大放大了,這是保障考試誠信推進誠信教育的根本制度要求。
只有從全社會的范圍內都認同誠信準則,批判考試作弊,而不把它附加其他的權貴含義,誠實守信才能夠成為人們與考生都將以遵守的良好準則成為公序良俗中健康的一部分。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們所遭遇的挫折與欲望并不是產生與社會道德要求相偏離的行為的直接原因。而人們出自個體的對于事件的認知所引起的相關感情與行動才是導致行為偏差出現的直接原因。將心理學理論應用到解釋考試作弊的現象上來就可以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學生突破誠信底線的直接原因是沒有對考試有正確的認知。一次考試或某幾次考試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學生就會認為是自己人生的失敗,就意味著整個人生的毀滅等等,這種不正確的認知偏差給誠信教育的施行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也是很多考試作弊行為出現的根源,因為考試作弊的最主要目的還是學生不能接受自己成績較差的現實。故而,開展誠信教育,不能分割的一部分就是對學生考試認知的教育。需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考試的價值,它并不是評價人生成敗的唯一標準,而考試成績的高低也是可以通過個人的正當競爭和努力來改變的。如果眾多高考生都能以這樣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高考,那么也就不會出現如此多的考試作弊行為了。
我國目前針對國家考試的刑法條例,雖然比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完善,但在具體執行以及細化的分類上還比較欠缺,需要進一步完善。例如針對高考生采用高科技手段進行舞弊等協助作弊人員的處罰,以及高考違紀行為帶來的間接作弊的處罰都不是非常明確。還有一些校園替考事件,有時也很難披露出來。眾多作弊手段千奇百怪,有些作弊行為還比較隱晦證據收集困難。法律還沒有明確的細化,哪些是違紀,而到哪一種程度就明確的是作弊。具體實踐細則上的模糊使人們難以對考試違信的具體行為范圍作出界定,加大了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機與鉆研法律作弊漏洞的機會。
與此同時,一些高考作弊行為界定較難以確定,例如如今存在更為隱晦的高考加分項目作弊現象等等。都間接的損害著教育的公平,需要法律明確加以規定。讓考試相關法律更加具體和具有可行性,成為一部失信懲戒的法律與道德底線范本。
從考試作弊來看,我國誠信教育,雖然其中有很多的問題。考試不誠信行為也還沒有得到有效遏止。但是誠信教育的確實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一些考試作弊個案也為人們敲響了誠信底線的警鐘。歸根到底,采取多種手段健全我國的誠信教育,是杜絕考試作弊現象發生的根本,它關乎到我國的國家底線與民族品格的培養,是我國推進建設現代化強國中不可繞開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