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峰
(蔚縣柏樹鄉中心學校,河北 張家口 075700)
在小學階段作為語文教師在組織授課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情感需求,在具體的目標上進行重新設定,要將情感教育有效貫徹和落實到語文課教學當中,讓學生能夠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形成良好的認知基礎,并以更加飽滿的情緒狀態參與到語文課的探索和學習當中。
新課改的全面落實,針對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提出全新發展要求,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素質建設。而情感教育是主要的育人模塊,在語文課上的有效滲透,所呈現的教育意義十分突出。通過情感滲透能夠讓語文課的教學環境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讓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獲得有效的發散,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在情感層面達成共識,從而以飽滿的情緒和動力參與到語文課的探索和學習當中,保證學生的語文課學習更加高效。因此,在具體實施語文授課的過程中,作為教師需要關注情感教育工作深化落實,并根據學生認知基礎在具體的教育手段上進行有效開發,從而助力學生在情感氛圍熏陶下加深對文化內涵的理解。
作為語文教師為了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實現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需要從自身做起規范自身的教學行為,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首先,教師需要規范自身的言行,以一種優秀的教師形象與學生進行相處。在組織授課的過程中,與學生進行民主溝通與互動,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被尊重,并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對語文教師以及所組織的教學活動更加認可,在情感層面獲得較高的認同感,從而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對待語文課的學習。在實施情感教育的過程中,作為語文教師需要積極踐行因材施教的思想觀念[1]。要看到學生的個性,以及在語文課學習中所呈現的差異,并積極探索科學的教育模式,分層開展教學輔導和評價,以此為支撐讓學生對語文課學習產生動力,并以飽滿的情緒狀態完成語文課相關任務的探索。
在情感教育目標導向下,教師在組織教育的過程中則需要針對教材中所包含的情感要素進行合理發掘,實現育人資源有效整合。保證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在情感層面獲得有效地激發[2]。
比如說,在語文教材中,《將相和》《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等都是具有豐富情感內涵的閱讀素材,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的設置情感目標,并做好教學活動的規劃設置。讓學生在閱讀素材自主學習和深入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在情感層面達成共識,加深理解和體驗。以《父愛之舟》為例,在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學習與自主剖析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對父愛所包含的情感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保證學生的閱讀學習更具有深度。
全面貫徹情感育人目標,組織語文課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需要在具體的課堂組織形態上進行創新。要積極踐行合作的發展思想,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3]。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就具體的課程內容進行深入探索,這樣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學習條件,讓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助力學生形成情感共鳴。
比如說,在組織學生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進行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則可以轉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法,讓其在小組的支撐下就具體的閱讀素材進行深入探索,并從情感的角度加以分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只能正確的思想觀。
在組織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情感方面的需求,加強語文課教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對具體的活動組織形式進行多元化創新。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常識和實踐體驗進行深入思考,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也能夠幫助其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比如說,在引導學生就《童年的發現》進行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則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就童年的發現進行互動和交流。同時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設置課外拓展活動,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認知和體驗。比如說,在圍繞《狼牙山五壯士》組織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則可以引導學生在實踐調研的過程中搜集相關的革命文化,讓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愛國情感認知。
結論:依前所述,在語文課上有效滲透情感教育,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文化內容,在理解深度和高度方面獲得有效的提升。在組織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地調整和轉變具體的育人思想和觀念,從情感教育目標出發在具體的授課活動上進行創新。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自身做起規范建設自身的情感素養,做好教材中情感素材的發掘,并對具體的授課形式進行創新,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在情感層面獲得深刻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