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凌
(武夷山旅游職業中專學校,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中國茶藝興于唐,盛于宋。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中華茶藝大賽興起于近幾十年,發展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快,比賽規則逐漸完善,對高職院校茶藝相關專業的發展有著較大影響。大賽起了檢驗展示、選拔激勵、引領示范三種功能,特別是邀請企業界深度參與,從各個賽項設計,到比賽規則,再到競賽裁判,大都是以行業企業專家為主體,目的就是通過大賽引導茶專業技能教學,指導茶藝專業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反映了茶專業“就業導向、對接企業、強化技能、重視綜合素質”的改革方向。
中華茶藝大賽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茶藝專業中課程、師資等方面的不足。現在很多高職院校設置茶藝課程時,偏重實操的內容部分,把實踐與動手課程作為主要內容,缺乏對科普類知識的普及。這樣的教學觀念和方式使得大多數的學生在學習茶藝課程時只了解動作,卻對茶藝文化的知識內涵了解不多。導致學生不能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茶藝文化,也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效果,自身的文化素質修養也得不到提升。[1]茶藝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還是我國傳統文化最重要、最便捷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
中華茶藝大賽通過初賽,決賽等多輪比賽和3 個競賽環節對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合作要求。沒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和協作能力是無法完成比賽任務的。同時不同組別競爭也可以增加學生的比賽壓力,讓學生能夠更用心去領悟中國茶藝形式上所帶來的美的震撼。以茶藝室為第一實訓基地打破以往固有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團隊實踐賞茶,鑒水,聞香,品茗,充分領略茶的色香味韻,也可以自由地交流情感,切磋茶藝和探討茶道等等,深化茶文化感染力。
中華茶藝大賽對學生茶藝表演的創新要求極高。然而現實情況是有的表演型茶藝打著“創意”旗號刻意做作,嘩眾取寵,故作笑臉,表情夸張,動作講話,令人頭暈目眩。既不符合生活實際,也缺乏藝術美感。[2]故而我們要打破這種脫離實際的表演模式,將真正的創新融入基本操作程序之中,從而進一步表現出中國茶藝的神韻。學生可以創新茶藝作品的編撰,新功能茶具的構思和新技術與平臺的使用,尋找創新素材。在我們看來,茶藝表演作為一種文化,它不僅承載了中國千百年的茶道文化,還寄托了當代人對茶藝的審美渴望。融茶藝于生活,融茶藝于表演。
在中華茶藝大賽比賽規則設置之中,有一個環節隱性要求就是學生延展能力拓展。除去語言表達和舞蹈形體能力訓練,茶的領悟訓練模塊要求較高。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對茶的評鑒都需要文化底蘊來支撐。中國茶圣陸羽編撰《茶經》,茶道研究,茶文化滲入人們日常生活,并名揚海外。茶藝,即使修行的載體,也是一門表演藝術。茶藝實用茶和茶具及水沖泡出來的編年史,它承載著歷史也體現了當下的人文精神。大賽考察的是學生的綜合實力,重“意”輕“形”思想逐漸貫徹比賽過程之中。學生對茶文化領悟不透徹是難以進行高度創新。這對學生深入學習領悟茶文化有著莫大的激勵作用。
通過各種形式的中華茶藝大賽,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向社會邁進。中華茶藝大賽的主要參與方有眾多行業企業專家,通過比賽可以為企業對接到優秀人才,在比賽中脫穎而出的學生也能有一個很好的自我展示機會,為將來就業奠定基礎。所有參賽選手都可以在比賽中正視自己的不足,為自我能力的提升找到一個很好的契機。而且行業企業專家的評選也是社會就業市場的一個方向標,為眾人學習茶業技能提供一個可借鑒的方向指引,減輕畢業即失業的顧慮。
中華茶藝大賽不是目的,而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展示學生個性,也能展示學校風采,為校企合作提供橋梁。這為企業選拔人才帶來方便,使校企形成了很好的互動。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全方位培養學生崗位工作能力,提高育人水平。學生不僅有了課堂基礎知識教學、茶藝室實操訓練,還有到企業實習實訓的機會。真實的工作環境及變化為學生提高專業技能有著極大的幫助。校企聯合育人,培養學生“工匠”,打造行業精英,提高學生職業實踐能力為學生就業夯實基礎。
中華茶藝大賽在茶行業具有標桿性質,是引領我們改善育人模式的方向標。比賽對學生綜合能力考察貫徹其中,更是學生就業的一塊墊腳石,助推學生走向更遠。但是中華茶藝大賽比賽規則也有些許不足之處,我們要著重關注,促進其健康發展。在我們育人過程中要將中華茶藝大賽的合理內容作為課程改革的基礎,為更好地進行專業人才、精英人才培育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讓中華茶藝大賽成為一個學生展示中國茶藝的平臺、橋梁,完成自我升華,以期譜寫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