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博
(延邊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吉林 琿春 133300)
現代教育領域最為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品質,這也是教育本身最為看重的兩方面。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把控,不僅僅是通過老師傳道授業的,更多情況下,應當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同學和老師的幫助,通過所必須的學習資料,進行“意義建構”而獲得的。這里所說的“意義建構”也就是心理學中的建構主義。
在導入教學情境中,教師的教學過程可圍繞著發現身邊的地理現象開始進行,比如可以讓同學們去找一些有關地理的報紙、雜志等等,如地理中國等,從中去發現一些地理現象。還可以讓同學們去找一些關于地理現象的視頻來進行觀看、學習等。而在學生觀察分析的過程中,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對于材料的總結概括,從而進行發問,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集思廣益,對于相關地理知識有一個深刻的理解過程,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而經過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對于自然災害、自然現象等地理的相關信息比較敏感,如,一些地震、海嘯、泥石流、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還有一些雷雨、冰雹等現象。其實,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們較為直觀的感受和對于信息的提取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聞所見是息息相關的。對此,教師在進行課程安排的時候,就可以從自然地理再到人文地理,這樣的學習過程對于學生而言是更容易接受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先引起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習積極性。教師則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一種情境,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在學生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一個積極有效的引導,讓學生有“意義建構”的模型,好引導這方面的發展深入。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問答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可以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互相討論的時間,在學生回答時可以引導其對于所學內容的深入思考,以加深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理解。因此,心理學的“意義建構”需要完成從教學的情境設計到教學的目標設計,把握新舊知識的融合發展。
可以導入情境教學,例如,在高中地理課程中有一節關于《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的相關知識學習,那在這節課的導入中,便可加入一個《三國演義》的故事短視頻來作為導入設計,以此來進行問題的設置,引入新知識。其中有一故事講得是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一地,用火燒,可就在快要成功之際,天空突然下起大雨,司馬懿因此大雨逃過一劫,事后,諸葛亮感慨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也就是我們后來常常引用的一句名言。那故事講完了,便可請同學們思考,天空為何突然下起大雨了呢,如果沒有這場雨,歷史怕是就要改寫了。也可以讓同學們分組討論,給予同學們思考問題的時間。最后,可以抽一些同學來回答問題,說出討論的結果。那在同學們都熟悉這個故事的基礎上,在結合老師的幫助,便可以來進行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降水知識的學習,也能更好地吸收新知識,鞏固舊知識。這就是“意義建構”理論中的原有認知結構經驗帶來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在導入情境-發現問題-討論問題-結合知識-分析答案的步驟中去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地理學有一個更深刻更清晰的認知,還可以為以后的地理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簡單來說,教學目標的創設也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而教學目標最重要的是注意詞的運用。比如,在“了解階段”,可以用描述、描繪、復述等詞。在“理解階段”,就可以用闡述、說明、概括、判斷、對比等。在“應用階段”可以用設計、分析、運用、撰寫、評價等。在“感受階段”,可以用討論、溝通、交流、參加、參與等。在“升華(領悟)階段”,可以用養成、樹立、確立、建立、保持等。總的來說,就是不同的階段需要有不同的詞的運用。
教學目標不僅僅是給學生的利器,也是老師教學工作的一大幫手。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一個目標,分層次、分類別的去完成目標,對于工作的完成度也會大大提高,也減輕了老師的工作壓力。
還是以《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這一課程為例,在這一階段,便可如此創設教學目標,首先是在了解階段,要求學生能夠完整地把大氣的受熱過程描述出來即可。在理解階段,要求學生把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以及形成后的等壓線發生的變化簡單說明,還要求能把大氣運動一部分說明,以及掌握等壓線的彎曲情況,再有就是判斷大氣運動的情況。
教學目標的創設就是要要打破以往傳統教學給學生帶來的負擔,減少其枯燥性和乏味性,主要培養學生基本的地理素質,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間的合作能力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加強其實踐能力和分析能力,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
新知識的講解設計共分為以下兩點:
第一:要想學習新知識,首先要有基礎,也就是在原有知識掌握的全面的基礎上,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逐步接受。在內容方面,應該努力貫穿新舊知識,系統性的教學,查漏補缺。
如在學習熱力環流形成過程中,便可以利用原先學過的大氣壓強、大氣壓強的垂直分布規律、大氣熱脹冷縮等知識來引導學生對熱力環流的理解學習。也可以請一些學生到黑板上來畫熱力環流圖,從學生畫的圖中找出一些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解決難題。
第二: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能力,這也是建構主義的核心,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最為重要的,老師要做的是引導,是及時糾正,而非一味地將知識灌輸,我們看中的是學生本身的學習積極性,是學生對于知識的主動探索,這也就是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那在這一方面,需要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輔,以學生為主,這樣子去做一個檢測。比如,可以通過Flash 動畫來制作熱力環流的過程。
學生就可以通過觀察整個過程空氣柱內空氣分子密度的變化得出結論:因為地球引力,大氣壓強會隨高度的上升而遞減。在受熱地區,空氣上升,空氣柱內的大氣分子上升,低層空氣分子密度減小,大氣壓力減小,從而形成近地面低氣壓。反之,亦然。需要著重注意的是,在垂直方向上,地面氣壓始終高于高空氣壓,這是差別,需要注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多方面的學習內容,豐富發展高中地理知識,用“微課”教學,把多媒體教學帶入課堂,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現代教學技術,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結構有更多的思路,也可以把自己所學知識與當前的新知識相聯系,更好地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心理學對課程的情境導入、創設到對教學目標的設計,以及對于新知識的講解設計都是要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完成的,在教學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地對其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自我消化的過程,并且在老師的幫助下,也能夠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反饋,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習效率,減輕學習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