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民族精神是民族賴以生存長久發展的靈魂,只有精神達到足夠高度,民族才能在危難的“淬煉”之下崛起,在歷史的洪流下向前。隨著中國的崛起,城市發展的環境也隨之而變。若說互聯網+智能化城市管理是外在的、顯性的環境變化,那么中國草根民族所傳承的文化習慣是內在的、隱形的環境內核。
公共衛生危機爆發,城市社會情感也經歷了以下過渡:從焦慮、驚恐發展到穩步應對、“封而不慌”;從盲目跟風、冷漠應對到志愿奉獻、積極投身;從喪失理智、驚慌失措到理智思考、“按部就班”開展防護工作。城市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最基本單位,城市社區情感的弱化與培育也是公共衛生帶來的思考。俗話說“小家興、國家旺”,“小家安、國家定”的城市情感則在國家情感中起著引領作用,家與國的共生、互促也在公共衛生危機“大考”中得到彰顯。
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資本快速流通,城市化進程步伐加快,城市人流量與日俱增,城市人口密度伴隨著人流量和城市改造更是形成了新的居住管理模式。以德性和利他主義的可行性來反對自利,是哲學的基本議題之一。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見的手”建立了資本主義的效率性。通過市場,貪婪被利用來為社會目標服務,并且是以一種非人格化的和看上去自動的方式。快節奏的現代化和城市化讓越來越多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開始沖擊傳統理念和價值觀,虛浮、焦躁甚囂塵上。滕尼斯首次提出“社區”概念,指人們因為共同居住,自然意愿和交往而形成的一種“共同體”形態。早在2008 年,潘攀就注意到社區參與公共危機管理存在的諸多不足,如參與意識不足、組織保障不力及管理資金缺乏等問題。
社區治理主體演變上,國家較為重視基層權力載體和行政能力建設,但卻忽視公共領域、社會資本及自治能力的培育。城市社區的資源重置、權力結構調整,致使城市基層政府在處置公共性問題時往往陷入不同程度的錯位和缺位困境。社會建構中,傳統單位社區異質性個體和群體的增加導致彼此利益關聯的衰弱,使得社區日益呈現碎片化和原子化的狀態。這些問題,也側面反映了社區制存在的公共空間主體意識淡化、社會資本弱化、公共精神衰弱、公共參與減退、公共環境變異等薄弱環節。鄰里之間的交流和走動逐漸減少,而與期望建設的中國特色的城市管理目標逐漸偏離,緊密的社區網絡走向松散,個別地區甚至出現萎縮。大環境的變化導致社區小環境下的個體的心態也發生變化。文化社會資本主要包括規范、信任和互惠。特殊信任,建立在血緣、親緣與地緣基礎之上,并以道德、意識形態等非制度安排為保證的信任關系。對家人、親戚以及鄰里的信任即屬于特殊信任。城市空間的變動所帶來的公共領域的潛移默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出現種種危機。社區公共性建設始終處于政策階段,政治意味依舊大于服務意味。居民參與社區建設活動、參與渠道依舊缺乏直達性,導致居民缺乏共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社區治理日益走向精細化,“微單元”、“網絡化”成為社區治理主流觀點,但我們確實在社區治理中忽視了城市社區情感的構建這一方面的重要性,約定俗成的規范、特殊的信任、相互依賴的互惠的建設不僅對于城市社區網絡隊伍中的網絡成員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網絡社區向外延展,進行社區互動與合作也意義非凡。危機之前,處于社區網絡下的居民缺乏表達個人對于資源和情感的需求,自然就導致團結力和凝聚力的流失。
社會公共危機,尤其是公共衛生危機的爆發后,社區就是最為有力的防線和監控陣地。公共衛生危機爆發初期,人民面對的是,緊張惶恐、焦慮失望、基本的生活保障會出現問題,人民是無助與希望并守。進入攻堅克難階段,根據國家領導統一指揮、調配、舉全國上下之力給了人民信心和希望。公共衛生防護從社區居委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切實的展現了基層社區在面對危機時的責任擔當。并肩戰斗的“志愿者精神”、“舍小家顧大家”的醫療人員、“下沉”到基層的黨員隊伍。人民的生活需要“非常守護”,“致以誠摯慰問和衷心感謝”社區工作人員。城市社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下的溫情是中國人骨子里的互助和扶持以及眾志成城與合力的精神彰顯。在不同的社區分區下形成的社會溝通和交流充分凸顯公共衛生安全危機之下,居民的自治性特點。對于各種突發性的、非常態的公共衛生危機更加呼喚情感共同體的構建,打造情感治理的新治理模式。
領導干部帶頭,政府的指揮下,城市到鄉村,推動公共安全防護力量向社區下沉,發動居民,鑄就人民防線。更是讓所有人加入到公共衛生安全防護之中。社區以一種全新架勢和陣勢在響應國家要求以強有力的舉措遏制了突發的公共安全衛生事件,社區組織施行的舉措迅速而貼心。公共安全衛生爆發,不僅有志愿者的誕生,醫務人員和武警隊伍的幫助,“人民”二字牢刻于心,更有身邊最信任的社區工作人員“保駕護航”。
教訓的深刻和慘烈會讓我們更加懂得防范的重要性,社區建設更需要“見微知著”、預防越位和缺位現象的發生。改革開放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城市基層管理的現實問題也不容忽視,職能越位、缺位問題以及角色定位失衡等都需要重視。物質日益豐富,精神世界缺乏和蒼白,居民缺乏自主感,為了避免城市“空心病”,社區建設應該充分挖掘內在動機,幫助居民獲得滿足和幸福感,以服務為核心,幫助分配社區資源,使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化責任意識,營造“克己利他”
情感治理需要重視以責任為彰顯的個人價值觀的建設,需要多學科的借鑒和學習才是治理現代化能夠煥發生機活力的源泉。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見的手”建立了資本主義的效率性。通過市場,貪婪被利用來為社會目標服務,并且是以一種非人格化的和看上去自動的方式。利潤會進一步引導社會資源的流動,但市場搶奪掠取資源的各方利益主體也必須考慮到社會公共資源的可持續性和公共責任的現實具象。情感治理的創新性治理方式和“同理心”、“共情”與“情本體”的交融性發展,因為通過自我效能的提升做出利他的價值判斷和行為取向,能夠促進集體行動的形成,缺乏同理心,會使得人們難以形成相似的認知傾向,無法克服固有的社會、文化屬性造成的刻板印象和思維固化,導致認知上相互“污名化”、行動上“各自為政”的“集體行動困境”。我們呼吁情感治理是希望探索社會治理、社區治理的新形式,以多元視角解讀社會實踐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