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農機技術推廣站 李彩平 郭常有
花生作為邯鄲市主要經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達100 萬畝,為提高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水平,解放勞動生產力,提高種植效益,我站成功完成邯鄲市科技計劃項目“花生全程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通過優化種植模式、合理配套機具等技術措施,重點解決了花生傳統種植模式與機械化收獲適應性問題,實現花生耕、種、收、管等主要作業環節的全程機械化,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和社會效益,有力地推進了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進程。
(1)采取一壟雙行覆膜播種,規范花生種植模式。
(2)采用晾曬撿拾分段式收獲技術,總結適宜本地區花生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3)驗證選擇機具的適應性,推廣花生覆膜播種、撿拾摘果聯合收獲等先進適用的花生生產新技術新機具。
(4)與傳統生產模式對比效益分析。
(1)試驗地點:館陶縣南徐村鄉郭辛莊村,試驗面積700 畝,累計推廣面積5000 余畝,土壤特點偏粘性。
(2)試驗機具:山東大華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1sl- 200 型深松旋耕聯合整地機,配套動力88.3 KW;洛陽意豐機械制造廠生產的2BFD- 2 型花生覆膜播種機,配套動力13.4KW;山東雷沃3WPZ- 700H 型噴桿噴霧機,配套動力36.8KW;河南豪豐農業裝備公司生產的4WH- 160 型花生挖掘機,配套動力71.3KW;德昌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4HZJ- 2500 花生撿拾摘果聯合收獲機,配套動力74.5KW。
(3)花生品種:“花育”19。
(4)種植模式:選擇一壟雙行覆膜播種,壟距控制在800~900mm,壟寬500~550mm,壟上小行距250~300mm,壟高100~120mm 之間。參見圖1。
采用山東大華1sl- 200 型深松旋耕聯合整地機進行土壤深松,深度達25cm 以上,一次完成深松旋耕,確保土地平整無漏耕。
采用洛陽意豐2BFD- 2 型一壟雙行復式播種機,一次完成起壟、播種、施肥、覆膜等多道工序。一壟雙行壟距控制在80~90cm,壟上小行距25~30cm,壟高10~12cm 之間,穴距14~20cm。空穴率不大于2%,破碎率小于1.5%。同時,同步噴施除草劑。
依據植保部門的預測預報和病蟲害情況, 采用雷沃3WPZ- 700H 型噴桿噴霧機進行田間植保作業。主要采取化學防治,結合農藝要求定期、適量進行噴施。在花生盛花到結莢期,株高超過35cm,噴施化控藥劑防止徒長倒伏。
采用豪豐4WH- 160 型花生挖掘機和德昌4HZJ- 2500 花生撿拾摘果聯合收獲機,當土壤含水率在10~18%,大多數莢果成熟時,采取先挖掘鋪放晾曬,再撿拾摘果的收獲方式。第一段使用花生挖掘機挖掘、抖土和鋪放,晾曬3~5 天,第二段使用撿拾摘果聯合收獲機一次性完成撿拾摘果清選。
本試驗依照項目實施方案主要對花生聯合播種機作業效率、挖掘收獲機作業效果、自走式花生撿拾收獲機作業效率和效果進行數據采集,符合相關國家標準,詳見下表。

表1 2BFD- 2 型花生聯合播種機作業效率測定表

表2 4WH160 型挖掘收獲機作業效果測定表

表3 4HZJ- 2500 自走式花生撿拾收獲機作業效率測定表

表4 4HZJ- 2500 花生撿拾收獲機作業效果檢測表
項目實施兩年,對700 畝核心示范區進行測產,2017 年平均畝產357.5 公斤,2018 年平均畝產328.1 公斤,與傳統作業區相比產量均基本持平。

表5 播種環節效益對比

表6 收獲環節效益對比
該試驗示范,規范了花生種植模式,實現了農機與農藝的融合,推廣了適宜機械化生產的花生品種,合理配套了生產機械,熟化了花生生產機械化技術,探索出了適合本地區現階段的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技術模式,制定了操作規程,對全面實施花生全程機械化提供了可復制的模式。
(1)采用寬窄行起壟播種模式,使得花生結果范圍集中,有利于拖拉機田間行走和花生機械化收獲。
(2)采用晾曬撿拾分段式機械化收獲技術,克服了晾曬場地、烘干設備、黏土土質等諸多條件限制,有效解決了人工分段收獲效率不高以及聯合收獲花生干燥處理不及時引發霉變的問題。
(2)總結出了適宜本地區的花生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示范效果較好,適宜大面積推廣應用。
(4)建議下一步研究方向,一是花生撿拾摘果聯合收獲機的除塵問題;二是花生聯合收獲機收獲后莢果的晾曬和烘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