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于曉麗 賈肖肖
對筑福集團董事長董有而言,從1990年參加工作,在建筑行業以不同的角色,探索奮斗30年年,將工作上升到社會使命和擔當,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也是一件幸福美好的事。
滿足了多少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就有多幸福,對老舊小區改造而言尤為如此。
于是, 8月18日一個模式就這樣宣告誕生了。
在《第十二屆全國既有建筑改造大會》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分論壇上,筑福集團董事長董有正式提出“老舊小區改造BTO模式”。
BTO模式,即“建設、移交、運營”(Build-Transfer-Operate),通過將老舊小區存量資源實現資產證券化,有效解決在舊改中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的難題。
這個模式,是筑福集團改造了1000多個老舊小區的基礎上,探索出的新成果,而這一切的起始要從2008年說起。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去了7次,回來以后,在2008年的5月19日,我們舉起了手,一起宣誓:筑福,從此為建筑更安全而奮斗。”
這是一個轉折點。從那之后,董有和全體筑福人將集團業務視角由新建建筑轉型到既有建筑改造。董有說:“作為建筑行業從業者,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房子改造成安全的!不再讓建筑傷人。”使命感一旦萌發,深耕既有建筑改造的命運齒輪,也開始緩緩轉動起來。
2013年,董有帶領著筑福團隊在雅安救災減災,給人民醫院住院樓提出建議做基礎隔震改造加固;和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做了地震中的安全島課題;助力壹基金、扶貧基金、紅會基金這些基金如何在地震后充分有效的利用;身著綠色工作服的筑福人深入當地建委,為前來咨詢的老百姓答疑解惑;培訓了村莊2000個泥瓦匠,500個村鎮干部;并在當地做了示范工程,讓人們看到究竟什么是安全的建筑……這一抹筑福熒光綠,像在守衛城市的安全。
為了讓老百姓早日安心入住,董有和他的筑福團隊決定幫著當地進行緊急排查:20多萬套民宅,面積多達200多萬平米,400萬的排查費,筑福分文未取;此外,還以半價建了26個衛生所,只為盡快的恢復當地衛生體系 。不知不覺間,這一抹醒目的筑福熒光綠,成為當地最靚麗的風景線,也成為了一種標志,它是筑福人勇于承擔社會使命和責任的見證和象征。
前后經歷了11次地震災后,董有認為,我們應站在災后談災前,“以前是救災,現在我們要減災。”

要減災,就要讓建筑更安全,投入校安工程、韌性醫院改造、老舊廠房改造……其中老舊小區改造,更是關乎千家萬戶 。
彈指一揮,老舊小區改造已經走過十年,在后疫情時代,甚至成為惠民生、促發展、保就業的抓手。
誰都知道舊改是好事,但是錢是最大的問題。
經歷就是資歷, 董有提出老舊小區改造BTO模式這一秘方來解決錢、居民意見的問題。
先來看看這些經驗和教訓是怎么積累的?
舊改雖然始于“十二五”,但從“十三五”開始,北京開始探討老舊小區改造如何形成長期持續的工程,考慮老百姓如何更滿意、社會資本如何參與,并正式推出加裝電梯政策,開展老舊小區試點。
作為行業先行者,筑福一騎絕塵,在十三五期間,北京第一批10個試點,筑福做了7個;第二批100個試點,筑福做了36個;第三批的幾百個試點中,筑福占據30%。
實踐出真知,正是因為筑福不斷在老舊區改造試點中實踐、研究、總結, BTO模式才應運而生。
董有說:“總結我們這多年的經驗,更多的是教訓讓我們提出了BTO模式。融合各方的意愿,促進各方參與,把老舊小區改造做到真正的自下而上,從而讓老百姓滿意。 ”
這一模式通過將老舊小區存量資源資產證券化,解決在舊改中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的難題,同時給老舊小區補了配套的短板,進而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滿意度。
“美國人均GDP6萬美金,有YMCA體系,又有CCSPORTS運動館, 我們國家人均GDP已經過了1萬美金,一線城市比如北京甚至到了人均2.3萬美金,人們對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對文化、旅游、 健康、體育等消費的需求也將穩步增長,是時候加強社區配套比如體育館、圖書館的建設了。”此時董有不僅以舊改專家的身份思考這個問題,更以打了幾十年籃球的愛好者來思考問題。
先后參與多個舊改標準制定,董有深知社區體育館、圖書館等社區配套對老舊小區改造意味著什么,它是社區公共空間、是心靈家園,也有助于形成社區群落, 老舊小區改造必須從改空間過渡到改心間。所以董有也一直珍視自己從物理空間到心理空間探索者這一身份。
既然要改心間,于是家園中心的探索與實踐提上日程。從全球視野來說,家園中心走過了幾十年歷程。在國外,美國的7+2模式、新加坡的“鄰里中心”都是相對成熟的案例。在國內,杭州的未來社區、上海鄰里中心也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如何將優秀的經驗和案例進行大規模應用呢?董有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家園中心概念上,構筑了筑福家園中心的體系并積極落地實踐。
孵化全民暢讀書店,建立筑福社區圖書館,投資運營筑福羽毛球館,組建筑久籃球俱樂部…… 家園中心不僅解決居民的精神文化、體育配套;同時形成社區群落文化;有了公共空間,就能回到鄉里鄉親的狀態 。
對此,董有深有感觸:“當防盜門把我們隔開,對面相逢見身但不見心,而當我們進入了家園中心,通過空間,進入了時間,然后也進入了心間 。”
不忘初心之余,還需應對變革。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多方因素的影響下,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傳統意義上按部就班的“惠民生”工程再次升級提速,成為了促投資、拉消費的天然“戰場”。
有研究機構測算,老舊小區改造自身市場空間或超5萬億元,若按5年改造期來計算,預計每年可貢獻1萬余億元的投資額。市場需求+政策驅動,萬億級風口已經形成。
歷經大浪淘沙,與時代共舞。面對這雙重幸運,董有選擇革故鼎新、乘風破浪。事實上,變革已經深入到董有的血液里,作為行業的領軍人物,董有一直先知先覺,2017年的行業年度會議上做了一個報告,就叫變革。
“我們解散了設計院,解散了建筑公司,設置產品事業部。因為消費者需要的不是一個設計,更不是一個材料, 需要拿起來就能用的東西,這叫產品。”
2018年后,筑福進入了平臺發展時期, 在加裝電梯、改造小區、校園改造等上聚焦,筑福作為產業鏈鏈頭,形成產業鏈;像一個導演一樣組織各個資源給老百姓打造他需要的產品 ,成就老百姓真正的幸福感。
只要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誰都無法預料,筑福下一次有什么樣的變革。
“你是誰,你來自哪里,你要到哪里去。”這個經典哲學三問,哪個企業都無法回避 。
筑福也一樣,在談到筑福未來的發展時,董有認為有一個詞是必須要出現的——韌性。
2019年,筑福的愿景在“全球抗震領航者” 基礎上升級,變成“全球韌性的領航者”。韌性就是一個人、一個社區、一個企業、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面對風險狀態下的抗打擊能力、恢復能力和適應能力。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在董有看來,筑福的未來更多的是和一個城市的韌性體系緊密聯系起來,搭建韌性社區,搭建城市的韌性體系并作出標準引領行業發展 。
韌性是筑福的底蘊,也是責任和使命,正如他曾說過:未來十年是筑福韌性的十年。
行過萬里、閱盡千帆之后,董有身體力行的用社會使命和擔當、創新和變革,詮釋了“勇于擔當,臻于至善”的本質。也唯有企業家的勇于擔當,才能托舉起企業夢想和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