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茂枕
本文以福州地鐵X號線XX站深基坑工程為背景,福州地鐵X號線XX站為地下三層雙柱三跨明挖島式站臺車站,車站總長168.00m,車站標準段開挖約23.10m,盾構端頭井處開挖約25.48m。車站采用明挖順筑法施工,車站主體基坑采用地下連續墻+內支撐體系。基坑豎向設置五道支撐。
1.監測范圍
根據《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 50911-2013)中的要求,本車站監測范圍根據基坑設計深度、地質條件、周邊環境等,綜合確定為3倍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的基坑主體結構、周圍環境及建(構)筑物,涵蓋了主要影響區和次要影響區,本站基坑影響范圍區見表1。

表1 基坑工程影響分區表
2.監測內容
本車站監測對象分為基坑支護結構監測與基坑周邊環境監測。基坑支護結構監測對象包括圍護墻(樁)、支撐等;周圍環境監測對象主要為周圍地表土地、地下水、建(構)筑物、地下管線、城市道路及其他市政基礎設施。
3.監測等級
根據《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測技術規范》基坑工程的自身風險等級劃分設計深度>20m的基坑,車站主體基坑最深為25.185m,所以基坑自身風險等級為一級。
依據上述規范中周邊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本基坑周邊存在重要建筑物及河流,所以環境風險等級為一級。依據地質條件復雜程度等級劃分,根據巖土工程勘查報告本基坑地質條件為復雜。本車站主體結構基坑按照規范綜合判定基坑工程監測等級為一級。
4.監測周期及監測頻率
本工點監測周期從工程施工前開始直至工程施工結束,貫穿工程施工全過程。施工監測頻率應根據基坑類別、施工工法、施工進度、地質條件、監測項目等情況和特點,結合當地工程經驗確定。本工程監測頻率見表2。

表2 監測頻率
1.墻體水平位移(測斜)數據分析
以墻體水平位移累計變化量為橫坐標,墻體深度為縱坐標作出各測斜孔在不同時間段的曲線圖。墻體測斜QCX05的變化圖中,墻體測斜QCX05隨著時間(開挖深度)的增加,圍護結構的變形也隨之增加,最后形成大肚狀,最大變形位于開挖深度14m處,即第三道混凝土支撐設計位置處,最大變形量為54.0mm。
根據地質情況顯示,該車站開挖面處于粗中砂層且本車站離閩江很近,車站坑外水位較大,基坑開挖過程中土方卸載及主動土壓力增大,導致砂層流動性較強,在支撐受力不及時及車輛重載碾壓情況下,地連墻變形趨勢較靈敏,故此處圍護結構變形最大。隨著基坑底板澆筑完成且達到設計強度后,整個基坑結構屬于箱涵結構,整個基坑周邊土體達到穩定,基坑繼續變形量變小,墻體水平位移變化速率減小趨近于穩定。其它墻體測斜孔的變化規律類似于墻體測斜QCX05。
2.墻頂豎向位移數據分析
選取ZQC11、ZQC22、ZQC01、ZQC21、ZQC06、ZQC16、ZQC04、ZQC18共8個區域墻頂豎向位移監測點,根據監測數據繪制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數據上抬為正、下沉為負。根據曲線圖顯示,基坑開挖過程中墻頂沉降數據變化量較小,均在±10mm內,最大變化量為ZQC21下沉7.6mm。基坑開挖之前施工單位對所有地連墻實施坑外抽條加固,加上基坑開挖過程中嚴格采用“分層分段”開挖模式,地連墻深度較大,墻趾位于巖層,故開挖過程中土方卸載對地連墻豎向位移影響較小。
3.地表沉降數據分析
選取地表沉降01、21、04、18、06、16、11、22共8個監測斷面繪制地表沉降數據時間變化曲線圖,每個監測斷面4個監測點,與基坑距離分別為2m、5m、10m、18m。監測結果為:地表沉降01、21、06、16斷面沉降曲線均呈漏斗狀,即監測點隨著與基坑距離的增加而先增大后減小,最大變化處在離基坑10m。
基坑開挖過程中,隨著開挖深度的不斷增加,墻體水平位移變化量不斷增大,坑外水位也不斷升高,坑外土體產生側移,向基坑內一側移動,加之基坑開挖過程中大型機械施工對土體反復碾壓,導致地表沉降量數據較大。隨著基坑底板澆筑完成且達到設計強度后,整個基坑屬于箱涵結構,整個基坑周邊土體達到穩定,且施工過程中大型施工機械數量減小,地表繼續變化量減小,趨近于穩定狀態。
4.支撐軸力數據分析
本站基坑豎向設置五道支撐,標準段:設置第一、三道支撐采用鋼筋混凝土支撐,第二、四道支撐均采用φ800、t=16mm鋼管支撐,第五道采用φ609、t=16mm鋼管支撐;端頭井:第一至第四道支撐采用鋼筋混凝土支撐,第五道換撐采用φ609、t=16mm鋼管支撐。
根據支撐軸力數據時間變化曲線圖顯示,支撐軸力隨著基坑開挖深度的增加,主動土壓力持續增大,下道支撐未架設前,支撐軸力值持續增大;隨著下道支撐架設受力,上一道混凝土支撐軸力值趨于穩定,上一道鋼支撐軸力值有所減小并逐漸趨于穩定。
基坑監測工作在整個基坑開挖施工過程中至關重要,本文以福州X號線工程學習站車站基坑工程為背景,以基坑開挖過程中的實測監測數據為基礎,得出如下結論:
1.本車站開挖面處于粗中砂層,車站離閩江較近,坑外水位較大,基坑開挖過程中隨著開挖面增大,土方卸載及主動土壓力增大,在支撐架設不及時及重型車輛碾壓情況下,土體易向基坑內產生側移,導致地表沉降、墻體水平位移等監測項目產生較大變形且變形反應較靈敏,隨著基坑、底板澆筑完成且達到設計強度后,整個基坑屬于箱涵結構,整個基坑周邊土體達到穩定,各監測項目變化量減小,變形趨勢趨于穩定。
2.圍護結構墻體水平位移(墻體測斜)呈“中部大、兩端小”的大肚狀,符合常見的基坑開挖過程中圍護結構的變形規律。墻體測斜的變化量隨著基坑開挖深度的增加,變形量增大,變形量最大一般在開挖面中部,即14m上下位置處。墻體測斜在底板澆筑后變化趨勢明顯改善,逐漸趨于平穩狀態;
3.地表沉降數據呈“漏斗狀”,即地表沉降監測數據離基坑越遠,數據變化先增大后減小。
4.基坑開挖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開挖方案進行基坑開挖,做到“隨挖隨撐”,嚴禁超挖,縮短支撐假設時間。支撐架設應及時,減少基坑暴露時間,支撐架設不及時會導致墻體測斜、支撐軸力、地表沉降等數據的變化持續增大,使基坑的安全存在較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