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了68件流失英國文物成功追索回國有關情況。經鑒定,68件文物中,暫定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質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地域分布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陜西、河北、貴州等地。整體來看,文物器型較為豐富,品相較好,精品較多,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一組四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等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現年68歲的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李季至今仍記得25年前走進英國那個庫房時的震驚,“真的是被數量震驚了,地上擠擠挨挨的全都是文物”。當時作為國家文物局社會文物管理處處長的他,受命和北京文物專家章津才一同赴英國倫敦鑒定文物,“當時是英國警方在1994年獲得一些線索,最早是從一批埃及文物失竊開始追索,在找到這個團伙以及存放庫房時發現相當一部分文物不是埃及的,他們大概知道是東亞方向的,所以跟中國駐英大使館打招呼,說能不能來專家認一認。我就受命去了一趟。”
事實上,在1991年至1997年擔任國家文物局社會文物管理處處長期間,李季就知道內地文物經過香港走私到歐洲是一條重要的渠道,“我們親眼在香港的古董商店里看到大量從古代墓葬里盜掘出的文物,有連土都沒有清理的,非常痛心!因為我的專業是考古,所以他們不但竊取了珍貴文物,而且把這些珍貴歷史信息也全都破壞了。”在做鑒定的時候,李季坦言心潮難平。三千多件文物,他直言這足夠辦一個博物館絕對沒問題。“年代跨度特別大,從古生物化石、舊石器新石器,順著24史一直到明清文物,連清代石碑和碑額都整個原封不動給偷運過去了。”經中方努力,1998年2月,該案兩名主要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簽署歸還文物協議書,5月3000余件返還文物運回北京。8月,該案另一名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達成和解,歸還7件文物。但該案中一名文物購買人拒絕參與協商談判,涉案文物一直被英警方扣押。國家文物局始終未放棄追索,與我駐英國使館、英國警方保持聯系,長期關注進展。
2020年1月,倫敦大都會警察局聯系中國駐英使館,告知因購買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時間超過追訴期,該批涉案文物被界定為無主物,主動提出希望將該批文物歸還中國政府。國家文物局立即組織重啟追索機制,擬定追索方案,組織專家鑒定,形成追索清單,基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下簡稱“1970年公約”),向英方發出追索函,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返還要求。7月29日,中國駐英使館公使銜參贊于芃帶隊赴英方倉庫現場清點,國家文物局最終認定追索文物共68件,倫敦大都會警察局同意全部歸還。此次68件中國流失文物順利回歸,為我國政府持之以恒25年不間斷的走私文物跨國追索行動畫上圓滿句號。
(據中新社 11.18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