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菅義偉11月17日與到訪的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沒有像外界猜測的那樣,落筆簽署兩國間談了長達6年的《互惠準入協定》,但兩人共同表示,他們就這一協定原則上達成了一致。該協定被一些媒體稱為“突破性的防務協定”,它建立了日本和澳大利亞軍事人員互訪、開展訓練和聯合行動的法律框架,大大簡化了相關手續。華東師范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教授對記者說,“中國本身不反對任何國家建立各種形式的同盟關系,但如果它們的目標是針對中國,或者威脅到中國國家利益和底線,我們將堅決做出必要的回應”。
媒體普遍認為,透過這個協定將日澳看成“準軍事同盟國”。日澳都是美國的盟國,如果兩國橫向朝著軍事同盟發展,就構成了整個地區的重要地緣政治動向。
日澳《互惠準入協定》所涉的不是一般防務合作,而且這兩個國家相距遙遠,媒體都認為它們搞這個協定是針對中國的,直接呼應了美國遏制中國的所謂“印太戰略”。該協定進一步推升了亞太地區的對抗氛圍,非常負面地影響了各國對區域局勢的認知,也為美國分裂亞洲提供了新的杠桿。
近代以來一直是日本侵略中國和東南亞,中國從沒有反過來侵略過日本,中國更沒有向澳洲搞過軍事擴張。近代史上只有一個國家侵略過澳大利亞,那就是日本。日澳僅僅因為中國發展了起來,它們有戰略疑慮,就開始了老套的準軍事結盟努力,近乎公開地擺出對抗姿態。它們應該懂得“你把對方當敵人,對方就真有可能成為敵人”的基本道理,了解這樣做的潛在戰略危險。中國奉行和平發展路線,主張結伴不結盟。美國利用它在亞太的“南北兩錨”日本和澳大利亞,不斷推動“亞洲版北約”的構建,這給中國提出了挑戰。
(綜合中新社訊 環球網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