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基層部門服務意識,解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頑疾?重慶市南川區從制度入手,于2014年開展了“最難辦事科室群眾評”活動,以具有行政審批和行政服務職能的近100個科室作為評議對象,每季度評出10個最難辦事科室,截至2020年10月底,該活動已持續評議16次。這樣的評議給地方行政工作帶來了什么啟示?
以口碑為考量自我“亮劍”——“最難辦事科室”以群眾口碑為根本考量,劍指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消極懈怠等不良作風。通過曝光揭丑,依靠懲戒鞭策,倒逼機關和干部改進作風。地方行政對自身不良問題“亮劍”,是一種自我革命。
“動真格”體現在問責上——公開通報曝光,令最難辦事科室“丟面子”。連續兩次評議位列前3的,免去科室負責人職務,連續3次的,免去分管領導職務,令責任人“丟帽子”。評議結果納入領導班子年度綜合考核,直接與年終績效獎掛鉤,更令當事人“丟票子”。多維懲處使上榜單位和人員“如坐針氈,寢食難安”。
用“緊張指數”換“發展指數”——“‘最難辦事科室群眾評行政權力監督機制”是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進程加快的縮影。用干部的“緊張指數”換取地方的“發展指數”、群眾的“滿意指數”和政府的“信任指數”,也為其他地方帶來有益啟示。(綜合人民網訊、《廣州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