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ps
電視機曾經是家庭最昂貴的電器之一。這個不停變化的小窗口一度是困在日常生活里的千家萬戶認識大千世界的唯一通道。老人告訴過我,20世紀70年代誰家有電視機,等于自動負起了微型街道免費電影院的職責。左鄰右舍一到電視播放時間就帶著小板凳和瓜子來串門,前前后后坐好幾排,直到屏幕上出了“再見”才散去。如果能穿越回去告訴那個時代的人,以后電視家家都有,比這大十倍的都有,不用一個月工資就能買一臺,可是大家都沒那么愛看了,甚至不看了——當時的人一定不會相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端著小板凳去別人家看電視的小孩,現在已經親身經歷了電視由盛轉衰的整個過程。他們才過了半輩子,電視機已經過完了一輩子。
當年的電視機體積龐大,分量沉重,不僅是家電,而且是家具。很多人家用紗巾和繡花的布珍惜地遮蓋它,看的時候掀起來散熱,不看的時候放下來防塵。為了抵抗有文化的人對電視這種被動娛樂的攻擊,電視也主動承擔了許多文化和教學任務。在小學和中學,我被家長規定看遍了幾乎所有電視里放過的學英語節目:外國人教的、中國人教的、木偶人教的、動畫教的。當年在電視里放過的電影,全國人民幾乎都能背下來。
30歲以后我才在網絡上下載并觀看了《虎口脫險》的法文版和《辦公室的故事》的俄文版。一個朋友的先生叫斯坦尼斯拉斯,有次他丟了錢包,去派出所報案,懶洋洋見慣世面的上海警察在念出他的名字“斯坦尼斯拉斯”后忽然個個好似通了電,殷勤相待,讓他莫名其妙地享受了一次超級貴賓待遇?;丶抑v述了經歷后,妻子告訴他,那些警察可能都在腦子里重映《虎口脫險》:斯坦尼斯拉斯,巴黎歌劇院的指揮,法國抵抗力量不情不愿的追隨者,這可是全中國人民都知道的名字??!
被電視機帶大的孩子們現在都已成年了,他們不再迷戀電視機。電視機這些年來一直很努力地變輕變薄變到幾乎沒有,但是這些努力都抵不過電腦。電視是一個單向的涓涓細流,電腦和它背后的互聯網則是豐沛的亞馬孫河。只要動動手指,可以在網絡信息的洪流中找到任何想找的東西,不必非在固定的時間觀看。電視被吸收進了電腦,人們晚上看電視的時間被打碎用來在網上做各種各樣的事情,雖然外面看起來,同樣是目不轉睛地盯著一面發光的屏幕。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中,媒體之神是一個甜美的女人,高科技之神是一個怒氣沖沖的小渾蛋。在互聯網上,他們都是同一股洪流的不同的“相”。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