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雪杰
在村部會議室,急得團團轉的支書撥通了巴書記的電話。
原來,村里的一位貧困戶,在去鄭州看望閨女的途中,突發疾病,他擔心在鄭州大醫院報銷比例低,擔心閨女拿不出高昂的醫藥費,在鄭州醫院不配合醫生治療,執意要回到家鄉醫院住院。
“一定讓他在那治病。”巴書記一接電話就當機立斷。“他這病,可不能在路上顛簸。”
掛了電話,巴書記立即安排好單位工作,馬不停蹄地趕往醫保部門,經過多次溝通和協調,提高了這位貧困戶的住院報銷比例。隨后,一鼓作氣,和石佛寺鎮醫院溝通解決貧困戶慢性病免費用藥問題,慢性病卡和“二次報銷”工作也正在辦理中。這位貧困戶來自鎮平縣石佛寺鎮賈莊村。
賈莊村在石佛寺鎮東北,距離縣城18公里。2019年9月下旬,在縣委、縣政府“村村有駐村第一書記”的號召下,縣委老干部局副局長巴云主動請纓,來到這里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一年來,他時時牢記脫貧攻堅惠民政策,處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事事助推賈莊整體脫貧奔小康步伐。現在,賈莊村舊貌展新顏,村里道路硬化了,吃水用電不愁了,電視有信號手機能上網。公交車開通到家門口后,孩子們上學更加方便了,村衛生室建成后,看病就醫有保障了,村合作社發展起來了,文化廣場建立起來了,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收入提高了……真可謂福滿心間喜滿村間。
貧困村與非貧困村
摸清村情、民情和每戶貧困戶的家庭實際情況,是駐村第一書記做好扶貧工作的“必修課”。為在最短時間里最快了解村情民情,以最高效率推動脫貧攻堅各項政策落地生根,巴云推出了多年不騎的自行車,洗凈上面的灰塵,平路騎著,山路走著,就這樣走著騎著,騎著走著,一直走出了一條堅實的扶貧攻堅道路。
賈莊村是個非貧困村,他一到那里,就拋開了非貧困村第一書記周三、周四駐村要求,而以貧困村的高標準要求自己,助推村“兩委”班子夯實黨建基礎。
“領取的是非貧困村周三、周四的補助,干著貧困村‘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你圖的啥?”一次縣脫貧攻堅推進會后,一位貧困村的第一書記這樣發問。
“你這樣干,讓我們貧困村第一書記,情何以堪呀!”
“你這不是間接地提高了我們貧困村駐村書記的標準嗎?”
“你是鐵人嗎?你咋不嫌累呢?”
一些貧困村第一書記接下來一陣聲討……
大局長與小日常
巴云是鎮平縣一位副局長級別的駐村扶貧第一書記。他從沒有把職位當成一回事,卻時刻致力于民生的改善和群眾的脫貧,并把走村入戶、噓寒問暖這些小事當作生活常態,一串串腳印丈量著這里每一條道路,一滴滴汗水滋潤著這里每一寸土地。
巴云的一位幫扶對象,身體有殘疾,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巴云了解情況后,要帶他到縣殘聯辦理殘疾證。他卻說:“不辦證,閻王爺還不知道我,你給我辦個證,哪一天閻王爺看到了,說不定都把我收走了。不去,不去,堅決不去!”
無奈,巴云只好和縣殘聯負責人聯系,以特事特辦的方法,請殘聯工作人員到村里為他做了鑒定并為他辦了殘疾證。有了最低生活保障的他,現在再也不愿意過那種“東邊倒西邊歪,屁股隨著太陽轉”的生活,反而萌生出了好好過日子的念想。
“我日子過好了,說不定,還能找個媳婦,生個娃子,也能體驗一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呢?”他開玩笑說道。
精烹飪與簡搭配
作為一位回民干部,巴云更多時候選擇在家吃飯,他烹飪技術好,吃飯有講究,頓頓有菜有湯。現在在賈莊,由于風俗習慣的不同,他不愿改變別人的飲食習慣,只好委屈自己。疫情期間,他主動作為,強力吹響抗擊新冠病毒“沖鋒號”,嚴設卡點,守好進出村門戶;大力宣教,消除群眾恐慌;多方籌措,保障物資供應,自己卻簡單湊合。
“方便面、方便面,你怎么天天吃方便面。”一朋友非常不解。“也不是天天,昨天我吃了韭菜雞蛋面。”巴書記微微為自己辯解。“想起來了,看你朋友圈,上星期你還吃了薺菜餃子呢?”朋友調侃道,“你這樣就地取材,簡便、簡易、簡單著一日三餐,可綠色健康喲!”
“可不是,還無比快樂呢!”巴書記眼中一片濕潤,“有這么多群眾信任我,有這么多第一書記陪伴作戰,還有家人這么多的理解和支持。你說,是不是?”
是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三件事:有人信你、有人陪你、有人等你。巴書記就是這樣一位會尋找幸福、感知幸福、在幸福中陶醉的駐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