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摘要]鄉村旅游的積極發展有助于加快鄉村糧食產業經濟的發展速度,而糧食產業經濟也可以促使鄉村旅游模式進一步趣味化和特色化。實現鄉村旅游與糧食產業經濟的結合,成為當前加快糧食產業和第三產業有效發展的關鍵。本文重點分析探討了鄉村旅游和糧食產業經濟結合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鄉村旅游;糧食產業;經濟;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9
1 鄉村旅游結合糧食產業經濟的重要性
鄉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鄉村資源,并且生活質量的改善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旅游休閑的支持度。因此,糧食產業可以借助鄉村旅游打開糧食產業經濟市場范圍和交易渠道,不但有利于合理調動市場配置資源以實現產業升級,不斷投入現代科技實現綠色發展,而且能讓更多農民群眾感受到產業創新改革的發展成果。同時,糧食產業經濟也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持,使其具有鄉土特色的旅游宣傳效益,最終逐漸形成兩個產業的交互式發展的推動力[1]。
2 鄉村旅游發展與糧食產業的相關分析
2.1 鄉村旅游發展與糧食生產效率
以平度市為例分析,該市作為國家知名商品糧基地之一,在鄉村旅游方面的發展模式也在不斷成熟化。近幾年的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平度市國內外旅游總人數約達2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5億元;2012年到2014年的數據都在不斷增加,到2014年旅游總人數躍升至731.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67.6億元;2015年時旅游人數降到286萬人次,旅游收入跌至12.3億元;2016年到2019年,旅游人數和收入又逐年上升,截至2019年,該年旅游人數為722.19萬人次,收入達30.38億元。由此可知,近10年來平度市鄉村旅游規模與收入主要為遞增發展趨勢,但要明確該發展變化對糧食生產效率是否有促進作用,還需要通過SPSS 15.0等大型社會經濟統計軟件對糧食生產效率指數進行分層次分析[2],最終核驗檢查相關指數并匯總(如表1~表2所示),得出分析結論。
相關分析數據顯示,平度市旅游人數或者總收入與糧食生產效率指數的相關系數達到0.83,屬于高度相關系數。當鄉村旅游人數或者旅游產業收益與糧食生產效率指數的相關系數為高度相關水平時,即表明在糧食主要生產地區結合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提高農民經濟收益,也能讓農民具備更多可流動資金和合格的勞動生產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農民參與糧食耕種的積極性,從而深入開發糧食生產,提高單位土地的生產效率和單位收益,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2.2 鄉村旅游發展與糧食安全關系
在對我國糧食安全帶來不良影響的因素中,農村勞動力外流影響最突出。糧食種植成本高、收益低的劣勢,嚴重打擊了農民參與糧食種植的積極性,導致農村勞動力外流和土地荒蕪[3]。對此,可以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來緩解此類情況,鄉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感受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農業耕作模式,有助于提高旅游從業農民的人均純收入,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糧食安全,為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提供助推力。
3 鄉村旅游與糧食產業經濟結合的路徑
3.1 健全政府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依據鄉村旅游和糧食產業經濟結合發展需求,政府的有效宏觀調控作用顯著,對于推動鄉村旅游和糧食產業經濟發展都起著關鍵性的保障作用。為盡可能改善整體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項目缺陷,應當提高政府對公共環境和群眾的整體服務質量,加強政府對各環節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在此基礎上,政府還需要開通更多的信息服務渠道,加大對相關業務人員的培訓力度,健全政府公共服務配套基礎設施。對于部分地方組織不能處理的問題,政府應當及時接收和集中安排,構建和開通綜合性服務渠道,從而提高旅游投資信息和糧食供應信息的擴散速度和有效利用率,為需要搜集相關信息的群體提供高效溝通平臺,滿足買賣雙方需求的同時完成快捷便利的交易互動。
3.2 借助旅游手段助推糧食產業發展
旅游能夠拓展人們的生活休閑娛樂空間,鄉村也可以利用旅游不斷推廣特色糧食,使人們在休閑娛樂中加深對糧食的認識,從而實現鄉村旅游與糧食產業經濟共同長期發展的目標。在設計和調整鄉村旅游項目時,相關工作負責人員應當及時做好項目細節的落實工作以及當地糧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工作,真正意義上明確糧食經濟的內涵,賦予糧食除食物以外的更多標志性特征,進而使糧食產業具有旅游發展特色,催動經濟的快速增長。除此之外,糧食本身就具有許多潛在的特色功能,隨著鄉村旅游進程的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結構也不斷改善,為糧食產業宣傳工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并且根據近些年農業經濟發展情況,人們格外關注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因此,可以在旅游手段應用過程中,加強對休閑觀光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力度,促使糧食產業在第三產業的推動下發展,而在鄉村旅游過程中消費者對綠色有機糧食的購置行為也會給糧食產業經濟的發展帶來有益影響。
3.3 打造一體化旅游功能區
一般而言,城市與鄉村、旅游景區及周邊環境都具有信息交互的聯系,是在自然發展條件下形成的旅游產業與糧食產業的經濟交集。將新型城鎮化作為發展前提,各省各地區應當盡可能開通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訂閱功能,以著名風景旅游區或者經典歷史文化古城為例,負責人可以借助配套設施健全和整體交通路線便利等特點,獲得經濟框架完善的發展優勢;還可以設計鄉村旅游景點觀光的互動項目,增強游客對農業耕作體驗的真實感,從而打開消費市場以推動糧食農業產品的知名度,提高糧食產業經濟整體收益[4-5]。另外,相關負責人員應當構建景區與糧食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的平臺,緊抓當地糧食產業優勢和糧食產品特色,不斷從多方面、多層次打造合適的產品外形包裝,豐富相關糧食加工產品的種類,或者在旅游景區中建設糧食科普活動和農產品體驗中心,吸引游客參與體驗并獲取農業知識。
3.4 稻田藝術本土化
稻田藝術是鄉村旅游和糧食產業相結合過程中產生效果最明顯的形式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喜歡鄉村旅游和觀光農業等綠色生態項目,這有利于推動生態休閑農業市場的發展,提高糧食產業經濟收入。而稻田藝術的實施不能一味參考成功地區的種植設計方案,要根據當地水稻生長周期、糧食作物種類特征、土壤承受能力、地區氣溫變化規律等因素進行稻田藝術的本土化轉變。在實地考察把握準確信息后,擇取合適的糧食農作物,通過圖案層次分布與模板區塊設計、糧食作物質量篩選、秧苗栽種養殖、定點測繪、稻田定期管理、防蟲防害等稻田藝術本土化實施環節,構成符合當地特色的稻田藝術,借此提高鄉村旅游項目對游客的整體吸引力。稻田收割后,當地旅游區還可以向游客宣傳和銷售糧食產品。通過旅游休閑、購物觀光一體化的稻田藝術模式,能夠有效帶動旅游產業和糧食產品經濟的融合,并產生良好的經濟收益。
4 結 論
綜上所述,把鄉村旅游和糧食產業經濟結合在一起,在增強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也能夠促使旅游產業形成特色化的發展方向。其在幫助農民改善糧食生產環境的同時可以實現對生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從而提高農村經濟發展實力,也必然能夠推動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張宇陽.把鄉村旅游與糧食產業經濟結合起來[J].中國糧食經濟,2018(8):31-32.
[2]陳秀芝,龐英,丁娜.平度市糧食生產效率與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33(8):1017-1020.
[3]劉若男,石小亮.鄉村旅游對農村勞動力外流與糧食安全的影響[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5):117-119.
[4]唐黎標.淺談我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狀與推進建議[J].糧食問題研究,2017(4):41-43.
[5]耿紅莉.拓展糧食主產區農業多功能 發展寶清特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J].中國鄉鎮企業,2011(9):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