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英

“績溪為徽墨發祥地之一??h人操墨業始于宋,明清為全盛時期。嶺北鄉從事墨業者最多,世代相沿,良工輩出。清代墨業名店名家迭起,店號布及全國數十市鎮。”
——《績溪縣志》

《墨譜》中的制墨圖
“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研無聲”,落紙如漆,萬古存真?;漳?,因產于古徽州府的績溪、屯溪、歙縣而得名。流傳千年的徽墨技藝,蘊含著怎么樣的文明密碼?在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上莊老胡開文墨廠,我尋訪探秘了徽墨制作繁復的工藝流程?!褒堶挈S金皆不貴,墨工汗水是精魂”,徽墨傳承的背后是鑄造匠人的堅持,是他們用黝黑粗糙的雙手打造著一塊塊墨錠的誕生。
溪水縈繞霧氣氤氳,雅麗婉約青山綠水。平仄起伏的馬頭墻、墨染了一樣的舊弄堂、裝滿了故事的深宅老院……為了尋找徽墨的風華身影,我走進了徽墨大師胡開文的故鄉——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上莊古鎮。經過打聽,上莊鎮還有好幾家墨廠和墨肆在做墨。在上莊中心街上,聞著一陣似有若無的墨香,我尋到一棟標記著“老胡開文墨廠”招牌的二層小樓,這是一家建于1982年的徽州老墨廠,至今傳承著徽墨名品“胡開文墨”的手工制墨技藝。
墨廠大門兩邊是兩間偌大的門面房,推門進入,一陣墨香撲鼻而來,滿眼都是各式各樣的徽墨,店里一位老者熱情地招呼我們,耐心地介紹每一款墨品,有松煙墨、油煙墨、禮品墨等數個種類,“迎客松”“天開文運”“大好山水”“鐵齋翁書畫寶墨”“千秋光”等百十多個樣式,只見塊塊徽墨不僅色澤黑潤、細膩生光,而且芳香濃郁、造型講究,兼具圖文妙、描飾美、內韻雅,集書、詩、畫于一體,可謂“方寸之間,景象萬千”。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敝蒙磉@墨的世界,仿佛隨著墨香重新回到闊別已久的中國古代文人雅士飄逸的精神生活意境中。精美的徽墨,千百年來忠實地在宣紙上履行自己的職責,一撇一捺挺起堅實的墨影,氤氳香氣里傳承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天下墨業在績溪?!北辉L老者說起家鄉與徽墨,滿是自豪,“這是有原因的,清代徽墨四大家,績溪就有其二——汪近圣和胡開文,胡開文是近代影響最大的一位制墨大師,他就是我們上莊人?!甭犞逆告冈捳Z,徽墨的前世今生、胡開文公的創業歷程便如一部厚重的史書徐徐展開。
徽墨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心愛之物。徽墨的興盛,一方面是因為黃山市生態環境好,有上好物料;另一方面,徽商在明清兩代的崛起,也幫助徽墨走向了全國和東亞各國??兿兄爸袊漳l”的美譽,地處徽州腹地,很早就是徽墨的重要產地,胡開文少年時曾在當時屬于徽州的休寧縣一家墨店當學徒,學成之后,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創立了“胡開文墨莊”。胡開文制墨,集各家之長,既堅持古制,又勇于創新,終成徽墨業中集大成者。

胡開文故居
但真正令其聲名遠播的是他創制的“八寶五膽藥墨”。他以熊膽、蛇膽、青魚膽、牛膽、豬膽等,和入水牛角、羚羊角、珍珠、牛黃、麝香、朱砂等8種珍貴藥材入墨,制成了涼血止血的“八寶五膽藥墨”,胡開文也因此被譽為“藥墨華佗”,成為一代藥墨宗師。1915年,胡開文墨莊的“地球墨”還曾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由此名冠海內外,久傳不衰。今天的“老胡開文墨廠”,精制的徽墨產品繼續守護著傳統的制墨古法,繼承著先人的智慧,用精湛的工藝傳承著中國文化的珍品。
走進墨廠,還沒走進車間,混合著松煙和冰片的香氣便直入鼻孔,遠遠地就聞到了沁人心脾的墨香。車間內,一位老師傅正從熱氣蒸騰的鍋里揪出一大團和好的墨泥,放在浸透墨色的木墩上,開始用錘子反復錘打,并不時用鏟子翻攪著錘打過的泥餅。這位名叫董玉安的師傅,中等身材,體形微胖,別看他已年過60,然而錘墨的動作嫻熟麻利,干凈利索。加熱過的墨泥冒著淡淡的熱氣,黑亮軟溜,董師傅有節奏地掄著方形鐵錘,對著柔軟的墨泥不停地捶打,發出沉悶的撞擊聲。這聲音仿佛是穿越數百年的時空,一聲聲敲打在我的思緒中,讓我體味著這些墨塊中蘊含著的醇厚和墨韻。董師傅告訴我,這些墨泥都是用天然的膠合成的,為了讓墨中的各種材料充分混合,每一塊墨胚都要經過千杵萬揉充分捶打,只有這樣才能讓各種原材料充分混合。我用手輕輕捻揉這些經過董師傅千錘百煉的墨團,如同觸摸嬰兒的肌膚,光滑均勻、細膩發亮。
“制墨可是個體力活??!”董玉安師傅樸實內斂,地道的績溪口音雖然有些難懂,但能感受到他處處透著對徽墨的喜愛,“墨泥就是徽墨的魂,別小看這一團泥,來得可是不容易!”董師傅用浸透了墨油的抹布擦了擦砧板,彎腰指了指已經蒸透了的“墨胚”問道:“你知道這攤烏黑的軟物是用什么做的嗎?”看著我不解的神情,董師傅娓娓道出了這團泥里凝結著的徽墨的精妙。

煙房

墨工董玉安
原來,墨胚的原料加工工序非常復雜——覆碗收煙,集煙制墨。古法制墨,第一步先要煉煙。煉煙是一門苦差事,在一間完全封閉的高溫煙房里,點起一盞盞桐油燈,上面覆蓋一只只大大的瓷碗,裊裊飛煙把罩蓋碗熏得墨黑,沉淀起一層薄薄的粉末,匠人光著上身,揮汗如雨地穿梭忙碌于高溫煙房中,不停地撥燈芯、添油和掃煙?!盁煼奎c煙實難熬,赤身喘氣入陰槽。熬盡燈油瀝盡膽,留取烏金千秋照。”董師傅口中的民謠道出了墨煙的來之不易。此時此刻我的眼前浮現出一間漆黑的房間,在房間的點點燈光中,藍煙繚繞、暮靄沉沉,千萬盞油燈苦心孤詣地在碗底傾訴著縷縷輕煙,慢慢化作徽墨輝煌歷史中的抹抹煙灰。有了煙灰還不行,董師傅說,黏合還需要上好的膠,最常用的就是豬骨頭、牛骨頭熬的膠油。最高級的油煙墨里放的是阿膠,還有各種中藥材,如丁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珍貴材料,真正是“一兩徽墨一兩金”!
董師傅錘打過的墨泥就像被和過的面,變得特別筋道,柔軟卻不易拉斷。他把墨泥放到工作臺上,開始制墨,不大的臺面上井然有序地擺滿了小刀、小錘、剪子、墨模等工具。只見他麻利地從一團墨泥上揪下一小團,放到天平上精準地稱重后,又放到桌臺上搓成圓條,然后趁熱放入扣在一起的木制墨模槽里,用兩手的拇指使勁壓實,再扣上模板。很快,五六個模具便一一被填上墨泥。董師傅抱起裝好墨的模具放在了身后的杠桿板凳上,利用杠桿原理,猛然坐到長木凳一端,使勁將墨壓制進模具?!斑@還不能動,還要等一等,墨條溫度冷卻下來,墨條的硬度才能保證?!狈帕艘粫汉螅瓗煾蛋涯>叽蜷_,將其中的墨條一一取出,再用剪刀進行修邊,一支支刻著“金不換”“紫玉光”“丹鳳朝陽”等字樣的墨錠就成型了。
不多時,一大團墨泥就在董師傅的手上變成了一塊塊墨條。這只是徽墨成形的開始,董師傅說,距離墨條能夠真正使用,還要經歷大約半年時間的陰晾才行。一個上午,董師傅不停地一遍遍重復著墨泥的捶打、稱重、定形、修剪整形,案板上的墨條越擺越多;當壓制好的墨條擺滿整個大托盤后,董師傅將它們端到專門的晾墨庫房里。
進入晾墨房中,木架上成千上萬的墨條正在耐心地、慢慢地揮發著它們體內的水分,如同在漫長的沉睡中靜候蘇醒。晾墨房里講究很多,風不能吹、光不能曬、火不能烤,還要恒溫恒濕。董師傅說,陰晾的過程極為漫長,必須讓墨條中的水分緩慢而自然地散發出去。一般50克的小墨條要存放4個月到半年,如果遇到長時間的陰雨天氣或者是體積稍大的墨錠,陰晾的時間則更長。
晾墨房的旁邊是描金車間,在完成了漫長的陰晾以后,還要給墨塊“著裝”——描金。這個流程的工人都是清一色的女性,這是個細致活,需要極大的耐心。她們按照墨錠上的圖案和字用顏料進行描畫、填彩,為的是增加墨錠外觀的美感。至此,歷經點煙、和料、烘蒸、杵搗、揉搓、入模、晾墨、描金等一系列繁復的工序,徽墨終于做好了。
墨工手里成形的一錠錠徽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然而,這是多么的不易??!煉好墨煙本就已費盡心力,卻還要再經過去粗取精的洗煙、文火慢燉的熬膠、秘制古方的拌料、真金火煉的烘烤、千錘萬擊的錘打……制墨匠人把智慧與心血凝結進每一道沿襲古法的工序中,每一塊質量上乘的徽墨都承載著制墨匠人執著的歷練。
“一日不聞墨香,三天不知食味?!弊瞿拈g隙,董師傅和我們攀談著,句句不離徽墨,一眼望到他的雙手滿是墨黑?!拔疫@一輩子都是同墨打交道,這是我的招牌!”他滿是感慨地向我們講述著自己40多年來在徽墨世界里摸爬滾打的故事。董師傅出生在1957年,家里祖傳做墨,他十幾歲就跟著長輩開始學,沒想到這一學竟與墨結下不解之緣?!耙艹钥嗄蛣?,愛這一行才能做,不然是干不下去的。雖然這活兒又臟又累,可是能學到技藝,越做越喜愛,所以就堅持干下來了?!?/p>

匠心徽墨

加壓

晾墨
“墨大家都能做,但真要做好墨,要把心投進去才能行?!倍瓗煾嫡f,即使手藝再好再高,如果不用心去做,產品也達不到好的效果。制墨時,再苦再累也不可少砸一錘,否則墨的黏性保證不了;晾墨時,只要有風,一定要隨時翻晾,否則將來墨條會變形,外形就會走樣不好看。手工制墨工序復雜,沒有別的捷徑可走,每道工序都要求嚴格,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制出的墨錠質地不佳。做得不好的墨,壓成型后開始是看不出來的,而經過幾個月晾干后就要開裂了。即使成品后給人看起來品相很好的墨,也要耐得住時間的打磨。一錠好墨,只有漫長的歷史能證明,所以,必須憑良心去做。“我們做工匠,就是認真兩個字,把手藝學好了,對自己一輩子的生活都會有好處?!彪m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徽墨工匠,但是董師傅真心喜歡這份技藝,這些徽墨的古法技藝,是通過很多代人的智慧積累,歷史沉淀下來的東西,他感覺自己有責任把它傳承下去?!凹热怀赃@碗飯,最起碼上要對得起祖宗,下要對得起后代?!?/p>
“人磨墨,墨磨人,制墨是文活也是武活,只有靜得下心,才做得了墨。只有把性子磨慢了,才能做出好墨!”小小的墨塊看似輕巧,實則包含太多匠人的辛苦,董師傅的眼神透著執著和堅定,濃濃的鄉音道出了濃濃的徽墨情懷。親身感受一位老制墨人對徽墨情有獨鐘的心路歷程,更叫人深刻體會到令人敬佩的徽墨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