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哲,孟 彬
(臨沂礦業集團菏澤煤電公司,山東 菏澤 274700)
人類進入生態文明社會以來,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礦業發展中遵循綠色礦業的主旨,目前在具體的綠色礦業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顯著成績。在不同的地區,礦業發展模式中具有相同的目標和不同的發展模式,根據目前我國的綠色礦業發展形勢來看,在礦業發展中存在協同監管不到位、發展格局不協調等嚴重的問題,相關的政策法規尚未完善,標準體系不健全,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企業作為主體借助行業協會和社會的協調支撐,構建和完善綠色礦業鏈,促進綠色礦業未來的健康發展。
在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中形成的傳統發展觀,主要是以“物質主義”為主,注重的是經濟增長,功利思想和資本偏好較為深刻,為了提高經濟水平,忽視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導致出現了發展不可持續的局面,降低了整體社會和產業的福利。對于工業文明來說,生態文明是揚棄工業文明的一種全新的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轉變傳統的累積物質財富的理念,保證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促進社會未來的和諧發展。在生態文明時代,綠色化是主色調,經過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保證各個系統的和諧共生,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態,用全新的綠色理念促進社會經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1]。在目前我國的發展戰略主導理念中,綠色發展是關鍵的理念之一,其中關于資源的開發,綠色理念強調不能舍棄“代際公平”作為開發資源的代價。礦業中的綠色道路對于保證礦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反映出了資源環境的危機狀態,是新時期背景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環節,揚棄傳統的礦業發展模式,發展綠色礦業,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綠色礦業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內在的協調性,將綠色發展的理念作為指導,在西部礦業開發和發展的全過程中,強化生態意識,落實生態制度,借助綠色發展理念鮮明的宏觀導向性,真正采取生態行為來促進綠色礦業的發展[2]。
早在21世紀的初期階段,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就發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隨之形成了“綠色礦業”的概念,也就是在保證區域環境容量大于礦山環境擾動量的同時,最優程度的開發礦山資源,實現生態環境影響的最小化。綠色礦山是在滿足經濟開采活動需求的基礎上,保證不破壞自然環境,促進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發展。綠色礦山理念下勘察和開發礦產資源,應采取科學有序的勘察開采方式,保證礦山資源勘察開發效益的同時,實現資源的綠色開發應用,不擾動礦區和其周圍環境的生態平衡。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是兩個不等同的概念,綠色礦山概念中,建設的主體是礦山開發企業,而綠色礦業中的主體參與者較為廣泛,包括地方政府、社區、礦山企業等。綠色礦業作為一個系統的生態產業,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其中涵蓋了綠色礦山[3]。
我國西部地區有著巨大的資源潛力,富含豐富的礦產資源,并且在目前的成礦條件方面西部地區占據著諸多優勢。根據相關的統計發現,在我國西部地區中已經探明的礦山高達123種,其中有些礦產資源的保有量在全國范圍內占比50%以上,包括天然氣、鉀鹽、富銅等多種礦產資源,另外還有部分礦產資源的儲量在全國范圍內占比33%-59%,總體來看西部成為我國21世紀能源和礦物原材料的重要基地是必然的趨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資源優勢。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下,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撐,西部地區工業總產值中的礦業產值占比18.47%,以新疆、青海兩個省份的礦業產值為例,其工業總產值中礦業產值占據了其中55%以上,在省內的GDP中占比5%。西部的城市化建設進程隨著大型的礦業基地建立和一批大型的礦山企業發展,逐漸加快了發展的步伐,對大量的相關產業起到了推動發展的作用。隨著礦業產業的快速發展,獲取了顯著的成績同時卻也在生態環境方面帶來了不可忽視的不良影響,開發資源的過程較為粗放,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并且資源開發無序,導致植被被大量破壞,形成了水土流失、生態環境不平衡的局面。在礦業運行中采用的采、選、冶技術手段較為滯后,嚴重損害了生態環境。逐漸形成了對西部地區資源開發的限制,制約著西部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投入到生態環境修復再造中的資金不足,無法實現良好的生態環境修復建設,這是開發西部地區資源和保護環境二者結合發展的關鍵問題。
國際礦業的發展已有百余年的歷史進程,呈現出了不同的礦產資源開發模式,主要以以下三種為主,分別是先開發后治理模式、嚴格的環境限制下的資源開發模式、海外資源開發模式。其中先開發后治理的礦山資源開發模式對于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此形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經濟損失較大,給國家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慘痛的教訓。嚴格的環境限制下的資源開發模式中,開發礦產資源受限,雖然對環境起到了保護效果,但是礦業的發展也由此停滯不前。海外資源開發模式下的礦業資源開發,針對本國資源的需求可以發揮彌補的效用,提升經濟效益,但是需要大量的資金基礎作為保證。我國的西部礦產資源開發中,既不能夠沿用原有的先開發后治理模式,也不能夠按照發達國家的后工業化模式、被嚴格的環境要求所限制,采取海外資源開發的模式時機尚未成熟,因此我國的西部礦業開發走上綠色礦業之路是現代化社會發展必然的趨勢,要將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結合在一起,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保證礦山環境的擾動量不超出區域環境的容量,在最小程度影響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開發礦產資源。
在開發礦業之前,對區域環境的容量或承載力進行切實有效的評價,針對礦山環境的擾動量進行分析和探究,制定一個完善的綠色礦業規劃,構建起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的技術標準。對礦業開發中需要應用到的技術進行創新,優化施工工藝的流程,在采、選、冶的過程中降低污染和毒害,減小擾動的程度。落實修復生態和治理礦山環境工作,優化生態再造,推進實現環境擾動的最小化目標。目前的綠色礦業戰略實施已經在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大量知識積累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些年來在評價區域環境承載力和礦山環境擾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礦業開發的各個環節中降低了污染和毒害,以南京棲霞鉛鋅礦礦山為例,在選礦廢水零排放的環節中,借助硫化礦電位調控浮選理論和技術,大大減少了污染,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下的綠色礦業發展。在國內外存在大量的生態修復和礦山環境污染治理實例,以我國的膠東三東山黃金礦山為例,借助生態再造、尾礦資源化利用的方式,治理含氰污水、實現污水零排放,將礦產轉化成為“花園式”的綠色礦業。
西部礦產資源開發走綠色礦業之路,應在西部開發礦產資源的實際過程中,實施綠色礦業戰略,需要在評價西部區域地質環境容量和調查礦山地質環境兩個方面,加強工作力度,針對礦床地質環境的模型進行研制,構建起完善的礦業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制度,制定評價區域環境指標的相關體系。對比東部的礦山資源資料和環境容量資料,即可啟動相關的調查研究工作。突破礦山采、選、冶的各項新技術手段,加強科技投入的力度,實現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針對我國礦選、冶技術尚未完善的復雜情況,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與國際方面的相關產業加強合作,爭取在3年-5年內將西部的超大型礦床突破,完善國家目前緊缺的礦種綠色選、冶工藝,借助全新的技術手段促進綠色礦業的發展。在法律法規上對礦產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進行完善,根據綠色礦業的發展目標,制定有關環境保護的標準制度,促進生態環境的重建,構建起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和管理體系的指標,以環境保護法為指導,為西部礦產資源的綠色開發之路提供保障,完善西部礦產開發環境法律法規的體系。在治理環境的資金方面,設立專項的用款,提高對礦產資源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籌措更多的環境修復費,加強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舉措。
綜上所述,東部礦山支撐了我國工業發展半個世紀之久,隨著大部分的東部礦山面臨著轉產關閉的局面,礦業城市正在進行積極的轉型。而西部礦業開發應從全局出發,保護西部生態環境的同時最大化的開發西部礦產資源,促進我國西部礦山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為國家經濟的穩健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