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竹, 歐中浩, 黃 進, 易文杰, 毛曉茜, 李 輝
(1.湖南省生態環境事務中心,湖南 長沙410014;2.湖南有色金屬研究院,湖南 長沙410005)
中國正在全面進入大信用時代,從個人到企業,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 信用正在全面進入大數據時代,基于大數據的芝麻信用、人臉識別貸款等產品和技術,已經顛覆傳統的簡單依賴銀行征信記錄的信用評估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大數據發展日新月異,要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的大數據運用,為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助力。 環境信用與大數據技術有天然的緊密聯系,信用深度依賴數據,數據即信用。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湖南要提前布局、精心謀劃,從數據采集對象、數據評估維度、數據應用場景等方面守正創新,為企業環境信用精準 “畫像”,讓失信企業處處受限,為守信主體提供激勵服務,推動企業從 “要我環保” 向 “我要環保” 轉變,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用實際行動和效果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
(1)2012 年,湖南省首先啟動環境信用評價工作,同時開始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的探索研究。 目前已制定并發布《 湖南省環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環境信用評價、黑名單管理、聯合懲戒等各方面制度不斷完善, 多次獲生態環境部高度認可。2019 年,組織1 436 家企業參加省級評價,2012 家企業參加市級評價,向 “信用湖南” 網站推送環境信用信息16 728 條,聯合多部門實施聯合獎懲,在提升環境監管執法效果,促進企業整改問題,搭建社會公眾監管平臺,協調推進綠色信貸政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放眼全國,環境信用評價工作仍處在探索和完善階級,大數據技術在生態環保領域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包括我省在內的先行先試地區仍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亟待在下一步發展中予以破解:
①數據采集難。 發改、工信、住建、農業、交通、衛健、審計、稅務等眾多負有環境保護監管職責部門的數據未與生態環境部門互通共享,大部分數據處于割裂狀態,形成 “數據孤島”。 在生態環境系統內部,一些市縣出于種種考慮,少報、瞞報甚至不報企業違法違規信息,一些市縣報送的數據質量不高,如存在違規行為定性不精確,合法辦成違法,達標判成超標,處罰結論不準確,以罰代收等問題。
②納入評價的企業數量不夠多。 截至2018 年11 月,全省 “四上單位” 39 890 家,逼近4 萬家,其中工業企業16 055 家,而受限于現有人力、財力,全省參與環境信用評價的企業3 435 家,分別占 “四上單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8.6%和21.4%,下一步仍有提升空間。
③評價結果對企業約束力不夠強。 雖然環境信用結果運用逐年強化,但發改、財政、審計、金融管理等部門聯合實施強制懲戒的案例仍較少,尚未完全發揮 “緊箍咒” 的強大威懾作用。 部分企業環境誠信意識仍然不高,“ 店大欺客”、未批先建、批建不符、超標排放、暗管偷排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
環境信用工作遇到的瓶頸和困難,一方面有政府數據庫構建過程中缺乏統一規劃、大數據專業人才匱乏等、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的原因。
(1)部分基層干部存在思想偏差。 一些地方、干部不能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不能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關系,不能充分認識全面收集企業環境信息、推進信用評價工作的重大意義。 一些地方、干部仍在沿用 “環境保護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環境信用評價束縛監管執法” 的舊思想看待新問題。
(2)政府部門數據共享工作起步晚。 政府部門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治理能力的工作起步較晚,各自建設數據資源管理系統,使環境信用數據分散在各個業務系統中,且準確性和一致性較差,導致整合應用難度大。
(3)專業人才匱乏。 大數據人才匱乏,既熟悉生態環境政策又掌握數據分析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更少。 此外,部分基層生態環保部門未建設完整的違規違法信息收集途徑和收集平臺,嚴重制約工作開展。
大數據是一場顛覆性技術革命,是環境信用評價工作進一步創新升級的利器。 下一步,應從環境信用數據采集對象多元化,環境信用數據評估維度多元化,環境信用數據應用場景多元化等方面著力,實現數據對象、數據技術和數據應用三者的統一,為企業環境信用精準 “畫像” 并實施差別化處置,提升監管效能。
(1)大力推進數據采集對象多元化。 在加大人力、經費和技術投入保障的前提下,穩步擴大評價覆蓋面。 除生態環境部每年公布的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公布的重點監控企業、重污染行業企業等目前已被納入評價范圍的企業外,可結合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排污許可數據,將污染物排放量較大的企業、敏感人群周邊企業、被主流媒體監督關注的企業、被各級生態環保督察點名批評的企業、長期被群眾舉報投訴的企業等納入評價范圍,鼓勵更多其他企業自愿參加評價。 除了以上重點監控的工業企業之外,可以將環境咨詢、環境監測、污染治理等領域的環保企業和重點工業園區作為評價對象。 數據擴充后,各級政府及生態環境部門能從更全面、更宏觀的角度掌握情況,分析和解決問題。
(2)大力推進數據評估維度多元化。 企業的環境行為包括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遵守生態環保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環境標準,以及履行生態環保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表現,涉及設計、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 應抓住政府加快大數據平臺建設、推動各部門信息互通共享的契機,與發改、財政、工信、住建、農業、文化、審計、市場監管、金融監管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由各部門將各自掌握的涉企環境數據接入環境信用評價大數據共享平臺,參與評價。 如由發改部門將企業能耗數據,住建部門將企業水耗數據和涉建筑施工噪音、餐飲油煙污染等行政處罰數據,林業部門將企業參與造林綠化數據,國資監管部門將所屬企業參與社會環保公益數據等及時傳輸至數據庫。 同時壓實市、縣生態環境部門責任,嚴禁 “ 選擇性” 報送,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數據共享,形成 “大生態環保” 格局,用大量數據 “ 碎片” 拼湊出企業的環境行為,獲取最全面、最真實的企業信用“畫像”。
此外,利用智能手段、智能規則、智能算法實現企業環境信用信息報送、審核、歸集、評價、修復、發布、查詢自動化,實現各類數據實時錄入、信用打分動態更新、信用評級及時公開,杜絕人為干預,把權力關進數據鐵籠,確保評價過程規范,評價結果公平、公正、公開。
(3)大力推進數據應用場景多元化。 環境信用評價重點不在 “評” 而在于 “用”,只有在各個領域切實運用環境信用結果,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為企業精準 “畫像” 的價值和作用。 一方面,要聯合發改、財政、工商、稅務、國資、海關、市場監管、金融監管等部門加大對失信企業的懲戒力度。 懲戒方法包括以下措施:限制或者禁止市場準入、行政許可或者融資貸款行為,停止執行優惠政策,限制集體及個人的考核評價、評優表彰,加大日常監管力度,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等。 另一方面,要聯合多部門加大對守信企業的激勵力度,激勵方法可以包括:享受比一般企業更優惠的 “綠色水價”、“綠色電價”,享受比一般企業更高的授信額度,更長的貸款期限,更優惠的貸款利率,享受行政審批 “綠色通道” 服務,在大氣污染防治特護期執行應急停產,錯峰生產時從寬考慮等等。
通過大數據給企業環境信用 “畫像”,與多部門實施聯合懲戒措施,制定差異化管理政策,堅決防止“一刀切”,全面營造守信處處受益,失信處處受限的濃厚氛圍,體現環境政策既有硬度又有溫度,從而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主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