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范娜娜
路遙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p>
80后和90后是在質疑聲中長大的。他們身上總是貼著“垮掉的一代”的標簽,小時候被批評難管教、太叛逆,而長大了則被抨擊難管理、愛辭職。
很多老板吐槽現在的年輕人跳槽比上班還勤快,一言不合就辭職。智聯招聘發布的《2019職場人年中盤點報告》顯示,90.4%的職場人上半年產生過“裸辭”的念頭,且90后、95后有“裸辭”念頭的比例高于70后和80后。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畢業4年,我換了13份工作”這類文章層出不窮,眾多調查數據都支撐著一個論點:如今的年輕人不再愿意安穩了,他們的跳槽周期比當年的前輩縮短了許多。數據顯示95后平均7個月就離職,要知道70后平均4年多才會選擇離職。
當職場的保守主義潛規則遇上當代年輕人的激進主義硬氣做派,爭鳴無可回避。輿論場上,指責年輕人工作換得太勤快、不能沉淀自我的言論屢見不鮮,但更多地卻忽略了年輕人辭職背后的深層原因。
年輕人辭職,有一千零一個理由,“996”會辭職,太閑了會辭職,錢給得少想辭職,受了委屈也想辭職。不過報告也顯示,年輕人想“裸辭”的最大原因是看不到發展前景,可以說,如今的年輕人比前輩活得更清醒,他們更在意的是廣闊的未來。
不可否認,在互聯網浪潮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更崇尚自由,但這并不等同于他們對待跳槽更隨意。
那封著名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寫出了多少職場人的夢想。身邊也有很多朋友,一個星期總有那么幾天想要辭職,但在一次次深夜加班、一次次周末無休后,他們依然選擇堅持下去。喊了99次辭職的年輕人,最后真正實踐的只有那么幾個人,那么幾次孤注一擲而已。所以不必過分夸大年輕人的辭職行為,在這個流動性超強的時代,企業與員工的關系走向雇傭制,要求年輕人在一家單位從一而終是不符合實際的妄談。
成年人的職場里,沒有“容易”二字。但“工作996,生病ICU”的“福報”,實在讓人難以消受。每天加班累到癱,工資沒升頭禿了,完美的期望與殘酷的現實碰撞,夢想破碎的聲音,十分扎心。高壓高負荷之下,年輕人需要的是一個情緒的突破口,而辭職不過是對這個世界最溫和的反抗。
在焦慮、自我懷疑情緒的支配下,辭職或者跳槽這種行為指向的是一種自我救贖,是追逐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很多年輕人辭職后會選擇環游世界;也有的選擇進修讀書;還有的會切換賽道,進入自己真正喜歡的行業……因此,辭職在年輕人的字典里并不是洪水猛獸般的可怕,而是一種進步感和成長感的彰顯。
路遙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碧蹖τ谀贻p人來講,就是那緊要的幾步,面對一份看不到希望的工作,年輕人及時止損沒什么錯,畢竟當下的職場環境瞬息萬變,試錯成本不斷攀升,與其在安穩中耽誤自己,不如在奮起中謀求改變。
說到底,年輕人反復折騰,不過是想要一份工作自由。都2020年了,對于年輕人的跳槽辭職,摘下有色眼鏡來看待吧,別再動輒就說是太任性來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