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驪,段海林
(南華大學,湖南 衡陽 421001)
1985年,我國第一座大陸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開工建設,30多年來中國核電迅速發展,目前是全球在建核電機組最多的國家。核電站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內陸核電也在逐步布局當中。我國大力發展核電事業,核電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核能對于國家安全與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國正在實現由“核大國”向“核強國”的身份轉變。但與此同時,隨著公眾權利意識的持續增強,公眾對于核電發展的敏感程度也愈發強烈。公眾是否支持核電建設、是否能夠正確客觀的認識核電,直接決定了我國核電發展是否具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同時也是維護社會安穩、保障核電安全健康發展、預防涉核事件發生的關鍵要素[1]。
新時代核電發展,公眾溝通不容忽視。公眾的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核電項目能否最終落地。必須看到,經過科學規劃、多輪論證、謹慎決策的合法合規涉核項目因為群體性事件而不能落地,這不僅影響到項目目標的實現,更是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新時代、新機遇、新發展,如何讓社會公眾放下恐懼,擁抱核電是核能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必須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高效管用的公眾溝通新路子。
核電公眾溝通是在政府主導下,政府各級組織、涉核企事業單位與社會公眾之間就涉核事件交換信息與交流看法,是參與各方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有效的核電公眾溝通能夠化解矛盾、獲取信任、達成共識。開展核電公眾溝通,是貫徹落實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維護核電安全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廣大核電工作者要以《核安全法》為指導,為核電公眾溝通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安全與核電發展作出積極探索。
自中國發展核電以來,各級政府管理組織始終圍繞核電發展的戰略部署,致力于更好地服務于核電發展大局,通過多種形式向社會各界宣傳核電,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核電發展仍然受很多因素的限制,核電公眾溝通工作近年來成為制約核電發展的突出問題。“鄰避情緒”、反核人士的“不想聽”“不愿懂”的消極態度、核事故的負面影響等原因,公眾溝通常難有成效。
作為內陸三大核電之一的彭澤核電項目受到質疑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核電公眾溝通模式滯后、溝通機制不完善、信息披露不規范、公眾涉核信息獲取動力不足,對核電認識和了解有限,心存疑慮,使得核電公眾溝通問題已然成為制約中國核電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核電事業,已進入核電發展的高峰階段,核電公眾溝通工作任務持續加重,但仍然存在部分管理機構及人員對新形勢要求下溝通工作的認識不到位、缺乏深度,處理核電公眾溝通事務思維仍停留在過去,依舊沿用原有的工作模式,認為常規下的公眾溝通就是宣傳,非常規狀態下的公眾溝通就是信息發布。“覆蓋面還是不廣”,宣講、溝通“還是不深、不透”這種過時低效的核電公眾溝通模式已然不能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的核電發展。
核安全法雖明確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法申請獲取核安全相關信息”[7]。但就目前對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保障的廣度、深度、強度都還不夠,若不對公眾進行充分賦權,那公眾參與核安全管理的范圍、程度和效果就會在實踐中大打折扣。
法律規定公眾有權就涉核問題開展溝通討論,而實際狀況是由于缺乏完整有效的核公眾溝通程序來指導公眾參與,致使溝通只是停留于溝通二字表面,在實際溝通過程中,限制性因素較多,公眾難以真正參與到核電溝通中去,公眾的真實意愿難以得到充分的表達、對政府及相關部門、單位提出的措施片面化理解。沒有有效的核電公眾溝通機制保障,核電發展勢必受阻,有效的核電公眾溝通,必須建立在一套完整科學的溝通程序基礎之上。
社會公眾一方面出于核恐懼心理,談“核”色變,不愿意主動去接觸或關注相關涉核信息;另一方面,公眾受“鄰避效應”的影響,抱有只要核電站不建在我家門口,就與我無關的心理,也不愿去接觸涉核信息。對于涉核信息,公眾處于被動的接收,沒有得到及時的關注、獲取與更新。然而當有重大核事故發生時,有關核事故負面信息爆發的時候,公眾在輿論壓力下關注事態發展,這種關注是建立在威脅恐懼的心理上產生的。社會公眾所接觸的涉核信息是負面的信息,對于正面的涉核信息,大家的關注度并不高,一次核事故對公眾心理的負面影響遠遠勝過十次的正面宣傳。基于此,公眾對核電常常是難以形成好感,對于核電發展持抵觸情緒。
政府、各級管理組織之間與涉核單位對于同一涉核事件,公眾溝通行動上存在不一致和滯后性,信息發布的出發點不同致使所選取公布的信息不一,勢必給公眾獲取相關信息造成困難,公眾難以獲取統一信息。信息是溝通的前提,信息的效度直接關乎到溝通的效果,由于信息公布渠道眾多,公眾所獲取的核信息雜亂無章或失真失效,公眾基于不準確的信息容易作出的錯誤判斷。而管理組織對于掌握公眾心態變化和利益訴求缺乏有效渠道、難以獲取公眾的內心真實意見,得到的是基于錯誤的價值判斷與溝通結果。政府、涉核單位與公眾缺乏聯動,是當前應急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共性問題。
涉核信息公開的目的在于把將公眾最關注的核電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遞給公眾,并爭取公眾的理解與支持。然而實際上的信息公開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一方面是由于涉核信息宣講不到位,公眾對于核電知識缺乏一個基本的認知;另一方面核電知識本身理解門檻較高,加大公眾對于核電知識理解的困難性,打擊公眾獲取信息的積極性,進而容易對核電項目產生負面態度。長此以往,信息公開不但沒有起到應有的解釋披露效果,反而引起公眾的誤解,更加激化公眾的不信任感與恐核、懼核情緒。
在涉核事件相關問題的溝通過程中,如何克服溝通障礙,建立溝通雙方的信任基礎,是核電公眾溝通成敗的關鍵所在。但在實際的核電溝通過程中,核電溝通各方信息不對稱,公眾總是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政府部門或涉核單位在事件的信息獲取過程中具有天然的優勢,政府、涉核單位在信息的處理上能否把公眾看成平等的信息共享伙伴,直接決定了核電公眾溝通的效果。
必須健全和落實核電信息公開機制,保證信息公開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并結合國情建立具體有效的參與機制,確保公眾能夠全過程參與,提高公眾對核電的信任度。健全“中央督導、政府主導、企業作為、社會參與”的核電公眾溝通體系。
第一,增強信息的公開透明度。核電信息公開透明既是獲得公眾支持的必經途徑,也是核安全的重要保障[5]。對予以公開的信息要依法如實公開,尤其是涉及社會公眾的切實安全利益,定要充分讓公眾了解明白。當部分信息不能予以公開時,定要與公眾闡明不能公開的原因以及確保沒有公開的信息不會危害到公眾的安全利益,爭取到公眾的理解與信任。信任是影響公眾對核能接受性的關鍵因素。公眾對于政府以及核電企業的信任度高低直接關系到核電發展的質量與速度。
第二,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就相關涉核事件與相關政府部門或單位進行溝通時,公眾關于核電的言論表達雖然不具有充足的科學性,但它們卻是公眾內心最真實的意愿與訴求[8]。因此,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在核電項目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應當具體結合我國國情,建立有效的參與機制,在參與的內容、領域、過程、方式等各方面都要建立相對應的機制予以保障。這樣才能使公眾真正被納入決策的過程中,提高公眾對核電發展的信任度。
第三,加強與公眾的風險溝通。風險溝通是在核電溝通過程中,參與各方就風險問題進行信息交換與看法交流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核電管理機構對于涉核事件中的各類風險要及時發布,要明確向公眾指明所面臨風險的類型與風險級別以及風險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并指導公眾進行對應的風險防范措施。風險溝通更為關鍵的一點在于:公眾在接收風險之后可能產生一定的應急非理性行為,而政府對于公眾的非理性行為有適度性的容忍。有效的風險溝通必定是建立在透明公開的環境之上。告知公眾風險,同時證明擁有控制防范風險的能力,做到讓公眾知道風險、亦不懼風險。
第四,完善公眾溝通保障體系。在核安全法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核公眾溝通保障法律法規的出臺,讓公眾對涉核信息的溝通權得到法律的明確保障,在標準程序的指導下真正參與到對涉核問題的溝通討論。只有明晰具體溝通的程序,按照標準程序執行,核電公眾溝通工作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只有當政府、涉核企業和公眾能夠就涉核問題通過溝通討論達成共識時,政府和涉核企業就涉核問題的處理效果才能滿足公眾的心理預期效果,才能增強公眾對政府、涉核企業的信任程度,核電的發展才能得到社會公眾的真正接受與支持。
公眾對于事物的認同感是建立在對事物的認知基礎上的。因此想讓公眾認同核電的發展,首先需要宣傳核電基礎知識、普及核電基礎知識。只有讓公眾能夠接受并理解核能領域的基本科學常識,然后才能逐步引導公眾實現從認識到認知、再到支持的理性跨越。
第一,宣傳易于被公眾接受的核能常識。必須重視核科學知識的積極宣傳效應。對核科學的表述方式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使其符合公眾的語言習慣和邏輯思維,以公眾便于接受的方式進行表述,這樣才能讓公眾真正理解核電、接受核電,進而信任核電、支持核電的發展[2]。
第二,采取豐富多樣的宣傳形式和充分利用媒體。政府部門和核電企業應充分利用新興媒體進行信息傳遞,采取一些大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例如當地論壇、貼吧、微信、微博等。
第三,健全涉核網絡輿情的監測引導機制。信息化時代,其傳播速度之快和范圍之廣難以想象。各種信息層出不窮,必須要對涉核信息建立過濾機制。如果對各種信息不加以控制、過濾、篩選,任其發展,后果將不堪想象。要進一步健全境外核事件應對機制,制定相應的預案,有效開展監測和輿情應對工作,降低境外核泄漏事故對我國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3]。
通過多種形式向社會各界宣傳核電知識,創新科普宣傳和公眾參與方式,社會公眾能夠多渠道地了解涉核內容,加大公眾對涉核信息的認知度。打造核工業旅游基地、核設施定期對公眾開放、核電進校園、主流媒體宣傳等多途徑宣傳,讓核電宣傳真正落地到社會公眾生活中,推進核安全文化建設,開展核安全文化交流培訓,核安全深入民心,才能真正打消社會公眾的核恐懼心理。一個可被知的核安全,才是公眾的“定心丸”。
政府及管理者應該關注公眾的信息需求,對于公眾多樣化的信息需求,要通過權威的、正式的、易訪問的信息釋放渠道予以滿足。
第一,構建公眾信息需求為導向的信息釋放機制。信息釋放不同于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一種信息的單方面傳遞,不會過多考慮接收者的信息需求,更多的是關注于信息的發布,對于接收者的信息反饋不夠重視。而信息釋放則更傾向于雙向溝通,是參與溝通各方之間的信息相互交流的過程,關注的重心在于接收信息之后的反饋,通過公眾的反饋信息更精準的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4]。
第二,建立規范化多渠道的信息釋放平臺。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迅速發展,公眾可以通過多途徑獲取相關信息,除了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渠道外,公眾還可以從各級政府和核電企業的官方網站、新聞網站和論壇、網絡平臺等網絡媒體獲取信息。
第三,注重信息發布內容的規范化與可讀性。由于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眾多,加之企業之間信息參差不齊,勢必會導致信息雜亂無章、甚至失真。因此要建立核行業信息公開規范機制。涉核信息規范分布,公眾才不會迷糊,才能及時有效地的獲取涉核信息,才能實時了解我國的核進展程度。信息發布內容要具有廣泛的可讀性,涉核信息的受眾是社會大眾,一則涉核信息的發布只有被大部分社會民眾看懂接受,這一則信息才是有效的,才能起到其發布效果,否則即是徒勞無功。看得見、摸得著的核安全才是公眾感到安全的關鍵所在。
核安全文化是文化在核行業的集中體現,是確保核安全的靈魂。核安全文化、質量保證和經驗反饋并列為保障核安全的三個基本要素。核安全文化建設能夠有效增加公眾對核電安全的信心,進而無畏核電。
第一,重視核安全文化建設[10]。核安全文化建設貫穿于整個核電建設的全過程,是一項龐大的基礎性工程,核安全文化建設要始終堅持以安全文化為引領,強調人的安全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從長遠出發,潛移默化。將核安全文化真正融入貫穿到核電行業的各個環節,切實培育社會全員的核安全文化素養。
第二,充分鞏固與轉化核安全文化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分領域、分環節、分步驟推進核安全文化建設,重點推進監管單位與涉核企業內部核安全文化建設。積極開展核安全文化交流培訓,總結反饋核安全文化建設的成果、推廣良好實踐經驗。
第三,轉變觀念,推動核安全文化與核公眾溝通融合發展。要逐步將核安全文化嵌入核溝通當中,以核安全文化作為核公眾溝通的基調,使得核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在心理上逐步消除公眾的核恐懼心里,真正做到無所畏“核”,核公眾溝通效果事半功倍。
法國通過給當地居民提供實惠以抵消公眾所感知的核電風險,削弱反核情緒、從而增強公眾對于核電的接受度,這是法國在核公眾溝通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在。在社區內建立核電項目的利益共享化,讓社區居民切實享受到核電發展所帶來的益處,讓居民知道搞核電發展是對他們有好處的。公眾是核電的受益者、不是風險的承擔者,才能使核電企業與社會公眾有更加密切的溝通互動,有助于充分獲得公眾理解和認可,推動核電持續健康發展[6]。
政府部門要加快促進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當地經濟綠色健康發展,讓核電效益普惠居民;核電企業要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積極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保障在建待建涉核項目地區民眾的“心理安全”,積極探索建設核電社區文明發展;核電企業要積極帶動當地居民就業創業、積極投入到當地社區教育、環保、衛生等事業[9]、更要利用自身優勢,對口幫扶,助力帶動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良好的核電企業形象,能夠讓核電公眾溝通更加順暢,能夠推動涉核項目健康發展。
通過閱讀梳理大量的文獻及相關資料,歸納總結了我國現階段在核電公眾溝通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給出系統化的對策建議,以期待核電公眾溝通能夠朝著制度化、法制化、組織化發展,能夠形成一套完整的民主、公開、透明、科學的溝通程序,真正讓社會公眾參與到核電溝通過程中來,讓公眾為核電發展出謀劃策,共同促進中國核電發展質量與速度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