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6)
經濟建設初期,由于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的增長,對于自然礦產資源進行了長期大量的開采利用,進而忽略了礦上地質環境修復與保護工作,致使山體滑坡、礦山大面積塌陷等地質災害頻發。優化礦山地質災害評估與治理成為現階段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各類工程項目施工及區域經濟建設需要使用大量的礦產資源,這就增加了礦產資源的消耗,如何實現礦產資源的二次利用,盡可能降低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對于促進人類與自然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1)地質環境破壞嚴重。在各類礦產資源開采、開發中,長期高強度的挖掘會對礦上地質層造成嚴重的破壞,集中表現為山區地表水下滲、山區耕地面積下沉等。無節制、過度、過量的礦山資源開采對于的山區地下水資源帶來極其嚴重的破壞,給山區礦井水及地表水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污染,既威脅著山區居民及礦工的飲水安全,更加大了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1]。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礦產資源開采、開發完成后的治理工作所反映出不僅僅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更多的是人類與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頻發的地質災害對于山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比較惡劣的影響,比如泥石流、山地滑坡與塌陷等,使得山區飲用水被大面積污染,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加劇了山區居民的生命安全隱患[2]。
(2)評估與治理資金投入有限。如果想要徹底解決礦區地質災害問題,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大多數礦產資源開采企業為節省出更多成本費用,出于對自身經濟利益考慮,不愿意將過多的資金投入到地質災害治理及礦區修復上,這就加大了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難度[3]。而國土資源部門將大部分資金應用于大型或者是中型礦山地質修復中,加之,各地方進行礦山治理工作前未能科學評估礦區地質破壞程度,造成所制定的礦上地質災害治理及其環境保護方案缺乏合理性與針對性,所以從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總體上來看,無法從根本上避免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
(3)社會影響程度深。通常情況下,礦山地區的人口分布相對比較密集,除了礦區地質災害對于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影響外,解決礦區居民基本生存與礦區居民就業問題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諧。就當前礦區存在的各種問題來看,非一朝一夕能夠得以有效解決,有關部門需要從地質災害評估及其治理工作這兩方面著手,進行必要的礦區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改善礦區自然環境,并提升礦區環境承載力。盡可能降低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為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保駕護航[4]。
(1)評估內容。地質災害評估即為礦山發展現狀評估,結合礦山開采、開發程度及自然地環境特征,在此基礎上,參考前期礦山地質評估范圍,歸納并評估礦山地質的復雜性與危害性。一方面,礦區現狀評估的關鍵點在于山體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的成因,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發展程度及分布情況。另一方面,準確預測評估礦山地質災害,對于可能發生的各類地質災害實施科學合理的評估,對于礦石資源開發后期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加以綜合分析與評估[5]。根據該礦區自然特征、地質災害發生概率以及礦區地質環境破壞程度,由此可能帶來的地質災害進行科學評估。除此之外,參考近些年來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逐步深入對于又可能發生的礦山地質災害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以降低礦山地質災害的破壞程度。
(2)評估方法。應用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可在精準評估礦山各類地質災害,在實施礦山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時,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礦區的實際地質環境條件,以此為前提,選取適合的地質評估方法。首先,礦區地質評估工作人員在進行災害評估之前,應當深入了解掌握當地礦山的地貌地形特征、資源分布等。經過長期的實驗探究,不難看出定性分析比較適用于礦山地質災害評估,其分析評估結構更具有參考價值。相對來說,關于礦山地質、地形、地貌及地下水資源分布等信息資料比較全面,而關于礦區地質災害的數據統計及資料信息卻十分有限。基于這種情況,如果礦上地質采樣數量不足,應用神經網絡建模或者是數理統計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其成效并不顯著。當礦山各類地質災害信息資料比較豐富時,相關評估工作人員可采用上述兩種礦山地質災害評估方法進行評估分析。在礦區地質災害信息相對比較有限的情況下,則更傾向于應用模糊模型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如此得出的評估結果更為可靠。
(3)評估流程。礦山地質災害評估的基本流程具體涉及以下幾道工序,一是,收集與整理礦區地質災害資料,盡可能收集更多更豐富礦區地質災害評估區域的地質、地貌資料及地表水文分布,在此基礎上,初步判斷當地礦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復雜程度,并以此為依據,科學分析該區域所呈現出的地質災害現狀。二是,實地調查分析礦區地質災害,對于該區域內發生的各類型地質災害分布情況與地質災害集中發生的時間段進行有效統一,借此判斷礦區地質災害的分布與形成條件。三是,結合礦區地質環境條件分析礦產資源開采可能給礦區地質帶來的破壞以及各類地質災害產生的危害性。四是,根據上述3項評估分析結果,合理預測礦區地質災害的危害性與破壞性,結合相應的預測分析進行礦區地質災害綜合評估,并參考各項評估分析信息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礦區地質災害預防與治理方案,將礦區各類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1)治理工作思路。發揮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積極作用,關鍵是要捋順地質災害治理工作思路,以此為參考依據,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深入全面調查分析礦山現場的實際情況,了解礦產資源的開采程度、礦山地質、水文分布,盡可能收集更多的礦山信息資料,并加以整理歸納,以此作為礦山地質災害分析的參考依據。二是,將礦區潛在的地質災害風險因素融入治理思路當中,并進行深度分析,以便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礦上地質災害預防措施。三是,在完成上述兩項工作的基礎上,負責礦區地質災害的工作人員應當實施必要地質災害監測工作,使用先進的自然災害監測儀器,實施監控礦區地質變化動態,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向上級相關管理部門匯報,并采取有效措施預防相應的礦區地質災害,而具體的滑坡地質災害在線監測設備如下圖1所示。
(2)治理方法。各類礦山地質災害治理需要應用不同的治理方法,負責礦上地質災害治理的有關管理部門及工作人員應當結合礦山地質環境特征及災害評估分析,充分考量礦區各類型地質災害的成因及其危害性,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礦區地質災害預防措施。對于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有關管理部門及工作人員應當進行及時治理,結合礦區地質災害類型、受災全體范圍、地質災害所在區域及輻射影響范圍等多種因素,應用科學有效的礦區地質災害治理方案,將各類地質災害的危害性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為礦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3)礦山地質災害監測。應用多種礦山地質災害監測技術,突出礦山地質災害監測的優勢。一方面,人工巡視檢查,這種地質災害監測方式通常應用于輻射影響范圍大且發生頻率高的地質災害檢測中,特別是在雨季,經過長期開采的礦山遇到暴雨極易引發泥石流,所以必須加強礦區地質災害的人工巡視檢查力度與頻率。另一方面,先進的地質災害監測技術,應用遙感技術精準檢測礦產資源開采區域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該技術可實現大面積檢測輻射,其科學程度比較高,不僅能夠提升礦區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效率,還能夠提高礦區各類地質災害的監測的可靠性與準確性,值得被推廣使用。除上述兩種礦區地質災害監測方法外,工程測量也是一種高效率的礦區地質災害監測方法,相關地質災害監測工作人員使用一些精準度高的監測儀器進行監測,根據檢測結果判斷礦區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工程測量多用于檢測礦區山體滑坡變形。與此同時,應用工程測量還可以起到一定的地質災害防治效果,該檢測技術能夠對礦山地表變形或者是發生異常等情況進行系統性檢測,便于有關工作人員及時做好地質災害預防處理。
綜上所述,加強礦山地質災害評估,應結合礦區資源開采、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分布等綜合因素,在此基礎上,確定好礦區地質災害評估內容,規范評估流程,并使用相應的評估方法,以保證評估結果的合理性。此外,切實規劃好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首先,捋順治理工作思路,逐步深入分析地質災害。其次,根據礦區地質災害特點應用有效的防治方法,將礦山地質災害的危害性降低到最小。最后,應用多種監測技術,全方位動態監測各種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