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營,陳樸,彭宇生,王鵬
作者單位: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四川 宜賓64400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兒童時期比較常見的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疾病。它可發生于全年,兒童感染時其癥狀不同,且常累及多臟器和多系統,導致多種臨床表現。因此,應盡快進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從而綜合分析以明確診斷。
目前診斷IM包括異型淋巴細胞計數、VCAIgM、EBV-DNA載量和嗜異凝集試驗陽性等多種實驗室指標。為了有效對IM進行早期診斷,本研究選擇128例IM病兒和80例健康兒童,分別對其進行異型淋巴細胞、EBV抗CA-IgM(VCA-IgM)和EB病毒-DNA(EBV-DNA)載量檢測。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且處于治療前的128例IM病兒和80例健康兒童作為受試者,所有病兒均符合IM診斷標準[1]。研究分為感染組和健康對照組,感染組中包括69例男性病兒,59例女性病兒,年齡(5.6±0.5)歲,范圍為0.4~12.0歲。另選正常體檢的健康兒童80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包括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5.4±0.4)歲,范圍為0.9~12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兒監護人或其近親屬對所受治療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方法
1.2.1 異型淋巴細胞檢測 采集研究對象的靜脈血制作成血涂片后進行瑞吉染色,利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并計算異型淋巴細胞的百分率。異型淋巴細胞百分率大于10%判定為陽性。
1.2.2 VCA-IgM抗體檢測 對受試者進行靜脈血液取樣,血容量為2 mL,3 000 r/min,5 min,取上清,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檢測抗體。按試劑盒試劑相關說明書(德國OUMEMG公司)進行操作,判斷標準為病人樣本吸光度與標準品吸光度比值≥1.1為陽性。
1.2.3 EBV-DNA檢測 對研究對象抽取靜脈血2 mL并用EDTA抗凝,立即顛倒混勻備用無須離心,采用上海宏石SLAN-96S/48P熒光定量PCR儀進行EBV-DNA測定,并根據儀器試劑的相關說明使用圣湘生物有限公司的EBV-DNA試劑,EBV-DNA>4×102/mL為陽性。
1.3統計學方法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通過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EBV感染組和健康對照組異型淋巴細胞、VCA-IgM抗體和EBV-DNA陽性率比較異型淋巴細胞、VCA-IgM抗體和EBV-DNA陽性率兩組對比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EB病毒(EBV)感染組和健康對照組異型淋巴細胞、EBV抗CA-IgM(VCA-IgM)和EB病毒-DNA(EBV-DNA)陽性率的比較/例(%)
2.2異型淋巴細胞計數、VCA-IgM和EBV-DNA三項指標對IM診斷效能價值的比較EBV感染組異型淋巴細胞、VCA-IgM和EBV-DNA對IM診斷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結果見表2,EBV-DNA診斷IM的靈敏度和陰性預測值高于異型淋巴細胞和VCA-IgM(P<0.05)。

表2 異型淋巴細胞、EBV抗CA-IgM(VCA-IgM)和EB病毒-DNA(EBV-DNA)三項指標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診斷效能的比較/%(n/N)
2.3異型淋巴細胞計數、VCA-IgM和EBV-DNA三項指標聯合檢測異型淋巴細胞計數、VCA-IgM和EBV-DNA以一項或多項陽性為依據的聯合檢測診斷IM的靈敏度為96.88%(124/128);以三項指標均陰性為依據的聯合檢測診斷IM的特異度為96.25%(77/80),其中對照組EBV-DNA假陽性的病兒與VCA-IgM假陽性病兒之一是同一病兒。
IM是兒童時期EBV感染最常見的發病類型,感染多集中于12歲以下兒童,占發病人數的58.62%,感染時其癥狀差別較大,是小兒時期發熱的病因之一。臨床表現主要以發熱、咽峽炎、肝脾淋巴結腫大、外周血中淋巴細胞增加并出現異形淋巴細胞等為特征。它可以影響全身多個系統,引發多種疾病或存在隱性感染[1-2]。
目前對于IM的診斷有多種實驗室指標,其中包括異型淋巴細胞計數、VCA-IgM和EBV-DNA載量檢測等。當病人感染EBV時,其主要入侵B淋巴細胞,導致T細胞出現免疫反應,最終導致在血中可以觀察到異型淋巴細胞。在健康人群中,異型淋巴細胞非常罕見,但異型淋巴細胞在病毒感染病人中更為常見。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增加到10%的時候,具有臨床診斷價值[3-4]。本研究結果顯示,感染組病兒異型淋巴細胞(大于10%)陽性率為61.72%,略低于徐福勝等[5]報道的86%陽性率,高于林勝元[6]的報道,這可能與受試病兒免疫狀況和檢測時期不同等因素有關。
VCA-IgM在EBV感染早期產生,數周后消失,是急性感染的可靠標志。但由于EBV初次感染病兒的年齡較低,其免疫系統發育還未完善,病毒進入機體后,無法對EBV產生充分的免疫反應,尤其是在感染的早期,一些病兒體內產生的抗體甚至低于檢測下限,因此不能通過ELISA將其檢測出來,VCA-IgM陽性率低也可能與部分病兒缺乏典型臨床表現,忽視檢測VCA-IgM或檢測時間不當有關[7-9]。VCA-IgM抗體主要反映感染后人感染的免疫狀態,不檢測病毒本身,但EBV可能是潛伏感染。因此,抗體難以準確地反映EBV感染,容易導致漏診。本研究結果顯示,感染組病兒VCA-IgM抗體陽性比例為70.31%,與朱傳新等[10]報道的陽性比例大致相同,略低于王曉亮、劉曉鶯[11]報道的陽性率,這可能與病人所處疾病的不同時期有關。
EBV-DNA檢測是一種靈敏度和特異度都很高的檢測方法,在抗體檢查結果不明確時,有助于早期診斷。但在病程兩周以后,大多數IM病人血清中幾乎檢測不到病毒核酸[12]。胡榮盛等[13]發現,在EBV活動期,兒童外周血中EBV-DNA水平升高,在健康EBV攜帶者中,EBV-DNA幾乎檢測不到,并且僅存在少量外周血淋巴細胞。外周血EBV-DNA測試被認為在評估EBV感染狀態中是重要的[13]。本研究結果顯示,感染組病兒EBV-DNA陽性率為95.31%,略高于湯俊峰等[14]報道的82%陽性率,這也可能與受試病兒檢測時期不同等因素有關。
研究數據顯示,IM感染組病人異型淋巴細胞、VCA-IgM和EBV-DNA陽性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EBV-DNA診斷IM的靈敏度和陰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異型淋巴細胞和VCA-IgM(P<0.05),然而,后二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者診斷IM的特異度和陽性預測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EBV-DNA對IM的診斷效能明顯高于其他兩項檢測指標,但異型淋巴細胞(大于10%)診斷IM的特異度達到100%。以上述一項或多項指標陽性為依據的聯合檢測診斷IM的靈敏度為96.88%;以三項指標均陰性為依據的聯合檢測診斷IM的特異度為96.25%。因此,異型淋巴細胞、VCA-IgM和EBV-DNA陽性率三者聯合檢測能大大提高對兒童IM的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