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萬洲,李迪,吳青,李艷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湖北 武漢430060
焦慮癥是世界范圍內的常見病,平均每9個人中有1人患病[1]。焦慮癥病人表現為過度緊張、恐懼、感覺異常等,且女性更易發病。社會經濟因素可能是導致焦慮癥性別差異的原因之一,如貧困、社會地位、社會經濟歧視、受教育程度等因素[2-3]。目前焦慮癥的病因尚未研究透徹,飲食結構可能參與了焦慮癥的發生發展。例如,維生素C、D、E的攝入可能與焦慮癥有關。維生素D和E的代謝物能保護大腦皮質和海馬區,抵抗炎癥反應[4-5];維生素C可能參與厭食、抑郁和焦慮的表現型的調節[6]。然而,有關維生素B與焦慮癥的關系鮮有報道,本研究起止時間為2019年3—6月,旨在研究華裔中年女性總維生素B12每日攝入量與焦慮癥的關系。
1.1一般資料本研究數據來自美國婦女健康研究(Study of Women’s Health Across the Nation,SWAN),SWAN是一項縱向的、多中心、大樣本研究。研究對象通過通話調查納入符合標準的對象,調查點包括密歇根大學、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總醫院、拉什長老會-圣盧克醫療中心、加利福尼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哈肯薩克大學醫療中心、匹茲堡大學7個研究中心的42~52歲女性參與者3 302例,7處機構的倫理審查委員會通過了SWAN的倫理審查。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SWAN的納入標準:(1)子宮完整,卵巢至少1個;(2)前3個月內月經出血;(3)目前沒有懷孕或哺乳;(4)前3個月內沒有使用性激素。排除標準:信息不全。最終納入2 127例對象。本研究排除標準:(1)維生素B12(vitamin B12,VB12)和焦慮癥信息不全者;(2)非華裔人群。最終本研究納入華裔中年女性對象241例。
1.2方法
1.2.1 焦慮癥的評估 焦慮癥通過參與者自評的方式,估算近期兩周內發生無原因恐懼、心跳加速、緊張焦慮和易怒的頻率,通過焦慮癥狀量表評估是否患有焦慮癥[7]。該量表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 scale(GAD-7)量表有很好的相關性(r=0.71)[8-9]。
1.2.2 每日維生素B攝入量的估計 維生素B的每日攝入量由美國1986年版飲食頻率調查問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10]初步收集每例參與者的飲食情況,然后根據美國農業部飲食結構數據庫量化得出維生素B攝入量。
1.2.3 協變量 協變量包括年齡、運動量、家庭總收入、脈搏、收縮壓、舒張壓、身高、體質量、體質量指數、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所有血液標本均于月經周期卵泡期的第2~5天,在隔夜空腹12 h后于第2天早晨采取,抽血后1~2 h內離心,并對血清進行冷凍、分裝運至醫學實驗室。總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由日立747分析儀(Boehringer-Mannheim診斷儀)完成檢測。
1.3統計學方法限制性三次樣條回歸由R語言(3.5.2基礎版)完成,其他統計分析由SPSS 19.0完成。經Kolmogorov-Smirnov正態檢驗,所有定量資料呈非正態分布,因此使用中位數(下、上四分位數)[M(P25,P75)]描述連續變量的分布。Fisher確切概率法比較率的差異,Mann-WhitneyU比較兩組定量資料的差異。用中位數和每日膳食營養素推薦供給量(RDA)飲食標準(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2015—2020)將VB12變為二分類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VB12與焦慮癥之間的關系。在模型1中調整年齡,模型2中調整年齡、脈搏、總膽固醇。在線性趨勢檢驗中,用每個組的中位數代替分類變量。為進一步研究VB12與焦慮癥的關系,用限制性三次樣條分析兩者的非線性關系,設置33 th,66 th和99 th三個節點。檢驗水準α=0.05。
2.1焦慮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的對比在納入研究的241例女性中,10例(4.1%)患有焦慮癥。焦慮組傾向于有更高的脈搏和總膽固醇(P分別為0.034,0.009)。焦慮組女性的每日總VB12攝入量低于對照組(P=0.027),在焦慮組中,符合VB12 RDA標準的女性少于對照組(P=0.023)。見表1。

表1 華裔中年女性241例焦慮組與對照組的一般特征比較
2.2 VB12攝入量與焦慮癥風險的logistic回歸表2展示了每日VB12攝入量與焦慮癥的關系。在未調節模型中,總VB12攝入量與焦慮癥的發生呈負相關關系,且以高水平VB12攝入量(<2.30μg/d)作為參考,低水平VB12攝入量(<2.30μg/d)人群發生焦慮癥的風險更高,其OR及95%CI為10.25(1.28~82.22),趨勢檢驗P值為0.028。在調節了年齡后,這種關系依然存在。在充分調整潛在混雜因素年齡、脈搏和總膽固醇后,總VB12攝入量仍然與焦慮癥負相關(OR=0.36,95%CI:0.15~0.84)。此外,以高水平VB12攝入量(<2.30μg/d)作為參考,低水平VB12攝入量(≥2.30μg/d)的焦慮癥患病風險更高其OR及95%CI為19.42(2.08~180.98),趨勢檢驗P值為0.009。
2.3基于RDA標準的VB12攝入量與焦慮癥的關系表3展示了基于RDA標準的VB12攝入量與焦慮癥的關系。在未調整的模型中,符合VB12攝入量RDA標準的人群發生焦慮癥的風險低于VB12攝入量不足人群,其OR及95%CI為0.12(0.02~0.98),趨勢檢驗P值為0.043。在調整年齡后,這種關系依然存在。在充分調整潛在混雜因素年齡、脈搏和總膽固醇后,符合VB12攝入量RDA標準的人群發生焦慮癥的風險仍然低于VB12攝入量不足人群,其OR及95%CI為0.08(0.01~0.66),趨勢檢驗P值為0.020。

表3 基于每日膳食營養素推薦供給量(RDA)飲食標準分組的維生素B12與241例華裔中年女性焦慮癥的關系
2.4 VB12與焦慮癥的非線性關系圖1描繪了基于限制性三次樣條回歸的VB12與焦慮癥發生風險之間的非線性關系。由圖可知,隨著VB12攝入量的增高,焦慮癥發生風險先處于平臺期,當攝入量達到2.0μg/d后逐漸下降。總VB12攝入量與焦慮癥風險呈一種倒“L”型,P=0.004,R2=0.153。

圖1 限制性三次樣條分析維生素B12與241例華裔中年女性焦慮癥的關系
本研究利用SWAN數據研究了每日總維生素B攝入量與焦慮癥在華裔中年女性中的關系,研究發現焦慮組女性的每日總VB12攝入量高于對照組,VB12攝入量與焦慮癥的發生呈負相關,且低水平VB12攝入量人群發生焦慮癥的風險更高,在充分調整潛在的混雜因素后,該關系仍成立。符合VB12攝入量RDA標準的人群發生焦慮癥的風險低于VB12攝入量不足人群。在調整年齡后,這種關系依然存在。在充分調整潛在混雜因素年齡、脈搏和總膽固醇后,符合VB12攝入量RDA標準的人群發生焦慮癥的風險仍然低于VB12攝入量不足人群。本研究可能是第1篇報道每日總維生素B攝入量與焦慮癥在華裔中年女性中的關系的文章。
目前,維生素營養狀況不容樂觀[11],有數篇文獻報道了維生素與精神疾病的關系。適當的維生素B的補充,包括B6,B8和B12等,可以減輕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精神癥狀,疾病持續時間越短,有效性越高[12]。也有項研究支持,維生素C的補充對精神疾病有潛在的預防和治療作用[13]。有研究表明,維生素D3的缺乏,可能是孤獨癥譜系障礙和抑郁證的病因中起重要作用[14-15],在一項為期12個月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中,服用維生素D能減輕自閉癥兒童的易怒癥狀,還可以減輕這些兒童的多動癥癥狀[16]。

表2 維生素B12攝入量與241例華裔中年女性焦慮癥logistic回歸的OR值及其95%CI
雖然維生素與精神疾病的研究[17-19]較多,但與焦慮癥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分析了每日總維生素B攝入量與焦慮癥在華裔中年女性中的關系,發現VB12可能是焦慮癥的保護因素。但本研究還存在以下缺點和不足:(1)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只能得出VB12與焦慮癥的相關關系,不能得出因果關系。因此,也有可能是焦慮導致VB12攝入量減少,因為焦慮也可能通過影響食欲減少VB12的攝入;(2)缺少飲食中維生素的定量檢測。本研究的維生素攝入量是依據研究對象的自評報告估算得出,可能存在偏倚。同時,焦慮狀態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記憶,從而影響評估的準確性。(3)本研究通過篩選后,入組的例數較少,尤其是焦慮組僅10例,這可能會增大抽樣誤差。
綜上,本研究表明總VB12攝入量與焦慮癥風險呈負相關關系。由于是橫斷面研究,因此一方面,VB12可能是焦慮癥的保護因素;另一方面,焦慮癥也可能導致低水平VB12。本研究結論需要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