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符媛

國檢集團總工程師、綠色產品認證院院長蔣荃
今年8 月,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及生產應用的通知》。《通知》中提到,現有綠色建材評價機構自獲得綠色建材產品認證資質之日起,應停止受理認證范圍內相應產品的綠色建材評價申請。自2021 年5 月1日起,綠色建材評價機構停止開展全部綠色建材評價業務。
綠色建材認證迎來新改革。在目前已經制定的首批51 項綠色產品認證標準中,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參加編制的就有29 項。未來將以這些標準為依據開展分級的綠色建材的認證。
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簡稱國檢集團,英文簡稱CTC)起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現已經發展成為國內建筑和裝飾裝修材料及建設工程領域內極具規模、綜合性、第三方檢驗認證服務機構,成為A 股首家“中國”字頭、集檢驗認證為一體的上市公司。
在此背景下,我們邀請到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總工程師、綠色產品認證院院長蔣荃,就目前在綠色建材評價基礎上的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工作、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的聯系等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探討綠色建材評價和認證工作的歷史、內容,及對未來綠色建筑環境的改變有怎樣的意義。
《中裝》:如今綠色建材備受關注。請您談一下對建材和建筑裝飾行業來說,綠色建材評價對其發展有什么樣的意義?
蔣荃:綠色建材的評價由來已久,但由于使用方(綠色建筑)和生產方(綠色建材)在這之上沒有形成一個產業鏈的有效接口,所以未能產生理想的效果。同時應用端沒有綠色建筑評價工作的支撐,使得綠色建材的評價與應用不能持續開展。直到2006 年《綠色建筑評價的標準》出臺及國辦(2013)1號《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發布,明確把綠色建材評價認證工作與綠色建筑評價工作相關聯,才真正把綠色建材的推廣應用納入到綠色建筑與綠色建造協同發展的軌道上來。
在國家綠色發展理念的倡導下,綠色建筑和健康建筑都在快速發展之中。現在新版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是2019 年新出臺的GB/T50378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是以建筑性能為主導的,而材料是建筑的質量源頭,想提升建筑的性能,必須以材料的管控為基礎,圍繞著綠色建筑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節約資源等性能,對建材的節能、減排、健康、安全、耐久等性能的要求開展綠色度評價。新標準的出臺和建材新產品、新技術的出現,使得使用方和生產方之間形成了相呼應的連接,很好地帶動并促進了綠色建材的發展。
《中裝》:從政策層面上國家是如何推動綠色建筑、綠色建材的發展的?
蔣荃:在推動綠色發展的方向上,住建部門的重點是圍繞著綠色建造和提升建筑品質,工信部門則是從生產制造端的質量提升、節能減排、去產能等方面。對于整個建筑業的綠色、節能,建材都是最關鍵的環節之一。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一號文關于轉發《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打響了綠色建筑發展的第一槍,緊接著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接連出臺:2015年8 月工信部和住建部印發《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2016 年12 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國辦發〔2016〕86 號),2017 年12 月質檢總局、住建部、工信部、認監委、國標委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動綠色建材產品標準、認證、標識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質檢認聯〔2017〕544 號)、2020 年7 月發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2020)65 號文《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
從住建部和工信部負責的國家綠色建材三星級評價標識認證(只有預拌混凝土等7大類產品),到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第一批綠色產品認證目錄(涉及裝飾裝修中的12 種產品),這些主要是面向C 端消費者的綠色建材產品認證。但僅僅這些類別和產品遠不能滿足綠色建筑的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住建部、工信部的指導下,一系列綠色建材產品標準正在制定,為全面開展綠色建材的認證奠定基礎。已經出臺了首批51 項綠色產品認證的標準,國檢集團參加編制的達29 項。
從政策的導向上來講,住建部意在通過綠色建筑帶動建筑質量的提升,比如新《建筑法》的修訂,就對未來的綠色建造、綠色建筑、健康建筑等提出了新要求。而工信部旨在通過綠色建筑帶動綠色建材的發展,進而達到去產能、節能減排、綠色創新發展等等目標。
《中裝》:您能否介紹一下我國綠色建材評價和認證的幾個發展階段?
蔣荃:綠色建材概念是從上個世紀90 年代開始的。最早是1992 年由日本東京大學山本良一教授提出的“生態環境材料”,可以說是早期對綠色建材定義的一種解釋。
大約二十年前我們承擔國家第十個五年計劃的任務時就開始進行了綠色建材的評價研究。當時積累了大量數據,建立起數據庫,有十七大類,幾百種產品。以前的評價模式都是單指標評價,無法量化,由專家們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認識進行評價。而現在我們采用綠色建材全生命周期評價(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的方法。LCA 全生命周期方法的好處就是可以定量地評價產品的環境影響。我們在綠色建材評價方面首次提出了一個綜合的評價方法,就是將建材從前端的資源利用到生產環節、使用環節,甚至到廢棄物的全生命周期納入評價系統,這就更加全面了。這套方法一直沿革至今,現在的標準都是從全生命周期進行考量的。所以綠色建材就是需要滿足全生命周期內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可循環的屬性要求。
《中裝》:為什么我們需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材料評價?以前的單指標評價方式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蔣荃:單指標綠色評價就是,以涂料為例,我們認為它不含甲醛就是綠色的。當然這也沒有錯,國外也有這種單指標的認證方式。但實際上它有可能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我們很早使用的一種用稻草制成的黃顏色、質地粗糙的紙,叫草紙。表面上我們認為稻草是可再生的資源,草紙應該是很好的環境材料,但實際上它在制造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黑液,黑液排放后會污染水源。如果不用LCA 去考慮的話,就像盲人摸象,以點代面。還有些廣告宣傳只強調涂料無毒無害,但忽略了其耐久性等性能。這些都說明了片面的評價是有問題的,甚至是會誤導人的。
從材料發展到部品,從裝配式角度來看建筑,建筑是由不同的構件組成的,那么它的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就是建材累加的過程。安裝門窗除了型材、玻璃外,還要用膠。老百姓使用的是整個窗的性能,所以不能只看玻璃、型材的性能,還要評判膠的性能、密封的程度等等,綜合評價它的環境影響如何。如果評價門窗部品對建筑的貢獻,那么中空玻璃單論耗材肯定多,因為它使用了兩層玻璃、三層玻璃,甚至更厚的型材,但是換來的是整個建筑的節能,因此它總體上更為節能綠色。有些人認為使用綠色建材是增加成本投入,卻沒有考慮到它可能在使用年限或者其他的功能上可以收回成本。綠色建筑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用更廣的維度來看待它,就是全生命周期的評價。而今后建材和建筑的關系也將越來越密不可分,綠色建筑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依托于綠色建材的使用程度。

蔣荃在綠色建筑選材高峰論壇作演講

國檢集團

綠色建材相關標準會議

蔣荃在中國綠色建材大會作主題演講
《中裝》:對比國外和國內的評價和認證體系,它們有什么樣的差距或者優勢?
蔣荃:我個人認為國內在綠色建材的評價認證方面更加全面。國內外差異很大,并不是說國外的技術有多先進,主要還是方法論的差別。中國有眾多建材生產企業,比如水泥廠,而歐洲一個國家可能就一家水泥廠,甚至沒有,或者整個歐洲就幾家水泥廠,所以他們無需開展那么廣泛的評價和認證。歐洲強調自我聲明,就是企業做出承諾,保證有怎樣的生產質量,產生什么環境影響。但中國成千上萬的同行競爭者都宣傳自己如何有優勢,甚至在生產過程中多少有一點綠色的成分就可能放大成綠色建材,所以需要更系統的評價來區分。
我們也研究過很多國外的認證,發達各國都有。比如德國,它是世界上最早執行環境標志制度的國家。1977 年經德國國家政府環境部批準,由德國聯邦內政部發起創立了針對世界范圍內產品和服務的第一個環境標志——“藍天使”。 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等北歐各國于1989 年實施了統一的北歐白天鵝環境標志,白天鵝標志是世界上第一個多國合作式的環境標志計劃。加拿大是積極推行和發展綠色建材的北美國家。1988 年,加拿大開始執行Ecologo 環境標志計劃。1993年3 月頒布了第一個產品標志,至今已有14個類別的800 多種產品被授予了環境標志。美國也是較早提出環境標志的國家,均由地方組織實施,至今還沒有國家統一的標志要求,但各州、市對建材的污染物已有嚴格的限制,而且要求愈來愈高。日本政府對綠色建材的發展非常重視。日本于1988 年開展環境標志工作,1989 年制定生態標志計劃,至今環境標志產品已有2500 多種。
《中裝》:國外對中國綠色建材產品出口的認可度怎么樣?
蔣荃:歐美等國外發達國家對進口建材產品的綠色指標要求是很高的,但是我們現在的綠色產品標準的指標與之相比,以裝飾裝修材料為例,不僅不低,甚至更高。至少我們國家目前剛開展的綠色產品認證的指標,都進行了與國外的對標工作。我認為從評價標準的指標來看,我們在建材領域肯定是不落后的,可以說是位于國際先進之列。
《中裝》:現在的綠色建材產品是如何分級評價的?
蔣荃:我們以前是從資源、能源、環境、性能等方面進行綠色建材評價。人們對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綠色建材的要求也與日俱增。除了消費者,連開發商都在選擇綠色建材。綠色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就要從更高一個層面考慮滿足不同需求端要求的分級標準了。
現在對綠色建材產品的評價標準分為四個維度:第一是資源屬性,就是所消耗的自然資源,鼓勵利用可再生資源;第二是能源屬性,比如生產、制造、應用過程中消耗的能源;第三就是環境屬性,比如在建材生產過程中的有害物釋放等影響;第四個維度就是品質屬性。從這四個維度來評價產品的綠色度,并予以分級。

綠色建筑與綠色建材標識
《中裝》:企業對綠色產品認證的參與度怎么樣?積極嗎?
蔣荃:綠色認證剛開展不久,當然也還在摸索中,現在真正獲得認證的企業還不夠多。按照原來的要求是每個行業少數產品才能獲得綠色產品認證,要求還是比較高的,但是一旦領軍企業開始,陸續就會有很多企業跟進。前期都在試點,參與度還是非常高的。剛開始人們對此還不太了解,所以還需要媒體多開展這方面的宣傳。
認證只是推動綠色建材和產品的一個手段,最終還要依托國家的頂層設計,也就是認證后給誰用,誰來采信。財政部已經發文——財政部發(2020)064《關于商請協同推進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相關工作的函》——未來關于綠色建材的采購計劃還將會有一系列的政策出臺。
《中裝》:現在進行的綠色認證的培訓主要著重培訓哪一方面呢?
蔣荃:建材檢驗認證是一個新的專業,已經開展的一些培訓主要是希望培訓出大量合格的檢驗認證人才。建材幾乎涉及到材料領域的所有范疇——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復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甚至于原來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的新材料目前都運用在建筑之中。材料范圍太廣,這也是綠色建材評價標準等工作相對于綠色建筑滯后的原因。要覆蓋那么寬的領域,就涉及到評價檢測技術、檢驗認證人員、專家隊伍等的建設。只有高水平的隊伍建立起來才能符合認證工作的要求。當然認證需要授權機構,機構里包括人、機、物、法、環都要齊全,具備認證技術能力,才能開展認證工作。
《中裝》:在企業的綠色建材認證方面,您認為哪些企業是開展比較好,走得比較靠前的,哪些是相對比較滯后的?
蔣荃:不能那么橫向地比較。傳統材料行業的企業規模比較大,容易形成規模,央企、國企多,行業協會也比較有力,它們就開展得比較快一些,比如門窗、涂料、地板這些建材行業。還有一個情況是,建筑和建材相融合之后,現在所指的建材范圍跟原來有所不同,比如現在住建部把電梯、光伏產品都列為建材。這些新介入到建材領域的產品和一些新材料產品由于發展歷史短沒有形成一個產業的集群,這些企業的綠色評價和認證就沒有那么完善。因此只能說各種產品的發展基礎與層次很不一樣。
《中裝》:目前綠色建材認證的推動工作還有哪些需要提升?
蔣荃:現在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各個方面都要拓展。首先是綠色建材產品認證的種類、覆蓋面還不夠廣,尚不能滿足綠色建筑的需求。其次,從認證的環節出發,一旦工作真正啟動,怎么評估認證機構的技術能力、選擇認證機構,如何培訓、擴大認證隊伍,如何咨詢,如何輔導企業和對其宣貫更換綠色建材產品標準等等,都要逐步去落實。萬事開頭難,我們目前只能說剛剛踏上征途,朝著目標還有很多工作要完成。
《中裝》:您認為建筑裝飾行業的企業主動采用綠色建材產品的難點在哪里?如何能夠改變這樣的局面?

綠色建材——漫反射蜂窩板在大興機場的應用

綠色建材在雄安新區的應用
蔣荃:低價競爭是綠色建材及產品應用的最大難點。當前的狀態是,裝修工程采購的中間環節太多,采用何種材料完全是由價格決定的。很多先進綠色材料的研發費用高,還沒有形成量的規模,因價格高而推廣困難。最終造成行業為了利益最大化惡性低價競爭的亂象。
據我了解,住建部也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倡導鼓勵建筑工程EPC(工程總承包)和建筑師負責制。我認為這些舉措都有利于解決目前建筑業,當然也包括裝飾行業選材低價至上、低質量競爭等問題。我覺得設計師負責制的體系建立之后綠色才能真正地被支持。將來還會有裝飾裝修服務認證這種新的體系,就是為裝飾公司的服務作認證,裝飾公司也對它服務用戶的全過程負責。如果有這樣的負責制,我想大家絕對不會選擇劣質的產品。
同時,先進材料技術的發展也能夠推動綠色的進步,打破既有模式。如果某種綠色材料既性能好,又能節約資源和能耗,通過技術的改進幫助建筑在總體應用中降低了成本,而不是靠偷工減料減少投入,形成的良性競爭,就能實現真正的綠色。其實科技創新本身就是和綠色認證掛鉤的,綠色和高品質、高性能、低價格是可以不矛盾的。
我們就是要通過綠色建筑的推動讓建筑師認識并選擇這些高端產品。與此同時,材料企業也要真正將產品自身的優勢展現出來,而不是擺噱頭、玩概念。推動綠色建材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中裝》:如何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未來的綠色建材認證?在這其中還有哪些需要關注的內容?
蔣荃:針對綠色建筑材料發展方面有太多的基礎工作,比如綠色建材的評價、研究,不是說十二五、十三五的任務完成就大功告成了,將來十四五、十五五的工作都還要繼續,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材料的發展是動態的,將來的認證技術也是動態的,肯定也是要不斷迭代的。
研究在不斷進步,方法論也在進步,比如材料的性能和LCA 的評價方法。LCA 雖然能算出環境影響,但性能很難疊加進去,如果材料的壽命是50 年,那么使用50 年的環境影響和使用30 年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現在的方法還缺乏足夠數據,只能逐步完善。還有再生循環產品的認定我們也正在制定標準,因為雖然從LCA 理論出發所有產品都是有可再生屬性的,但關鍵是在再生的過程中會不會帶來二次的污染或能不能真正節約資源和能源等等。還有我們提到的經濟上的考量和平衡,比如對于低傳熱系數的節能玻璃,在總體設計時應考慮建筑所在的氣候區等因素決定是否采用。因為我們也反對過度綠色消費,那也不是綠色的選材行為。
《中裝》:從合作的角度看來,我們如何營造更好的綠色發展環境?
蔣荃:未來設計師、施工單位、材料供應商、監理單位、第三方認證機構、協會、媒體都要緊密地合作形成綠色發展聯盟。抓住建筑師、設計師負責制這個未來的建造模式,共同促進綠色建筑與綠色建材的發展。我們還是要更多地去跟建筑師、設計師交流。第三方機構也要講清楚如何評價才是合理的,要不斷積累數據,在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不斷完善評價標準。
雖然我們也面臨著不少難點和問題,比如從綠色建材的傳統分類到現在的建材與建筑部品的統一、建筑和建材的標準上的重疊、產品多標等現象的存在等等,但這都無法阻礙和影響綠色建材的發展。我們要持續圍繞著國家的戰略和綠色發展方向,解決這些問題,大家聯合起來去打造一個建筑業的綠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