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寶 山東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花境的產生、發展于英國花園,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我國傳統花卉學中花境的定義為模擬自然界林緣地帶各種野生花卉交錯生長的狀態,以宿根花卉、花灌木為主,經過藝術提煉而設計成寬窄不一的曲線或直線式的自然花帶,表現花卉自然散布生長的景觀[1]。據考證,花境是首先運用于中世紀花園外圍裝飾的花床,取意于早期的花境邊緣抬升高于地面并鋪設木板使其加寬;起源于英國的古老又傳統的私人別墅花園,是人們根據自然風景中植物生長、分布規律加以藝術提煉,應用于園林景觀中的一種花卉應用形式[2]。
英國早期園林的最初形態是修道院,最早有記錄的花園是寺院和宗教花園。時間追溯到9 世紀,此時期是花境的雛形期,修道士開始在抬高的長方形種植床中種植花卉,種植床常有磚砌的鑲邊。當貴族有了皇室花園,除了供給日常所需以外,還作為社交和娛樂場所存在。老百姓將住宅旁邊的塊地作為自家菜花園,由于條件限制,普通民眾園藝水平較低,將草藥、蔬菜、花卉等隨意混合種植在一起,以叢狀混植方式應用[3]。
文藝復興時期(1509—1659 年),英國受到文藝復興影響興起了結節園,在結節園四周種植常綠植物作為鑲邊,這種鑲邊模式稱為“Broder”,其最開始為直線框架。此時的“Broder”作為術語被應用于花園中,但是與花境(Flower Bbroder)不同,其是指圍繞花卉而修剪成型的籬墻。
浪漫主義時期(1660—1713 年),英國花園的發展受到法國、荷蘭的影響,花壇廣泛應用開來,結節園消失了,此時的“Broder”發生了改變,并非簡單地修剪為一排綠籬,綠籬加寬,由綠籬加上其中所種植的花卉一同組成花壇的“Broder”,這種形式變化又向如今的花境形式邁進一步[4]。
喬治王朝時期(1714—1836),在自然哲學的影響下英國興起了自然式風景園林,花卉缺少用武之地,種植在用墻封閉的小尺度花園中。“Broder”掙脫了花壇的束縛,沿著墻體以鑲邊的形式存在,被稱為花境(Flower Broder)。最初的風格為規則式(見圖1),花卉種植的位置都有著明確的規定,如古德伍德東南墻的花境。

圖1 規則式花境
維多利亞時期(1837—1901),英國花園的發展受到漢弗萊雷普頓等知名設計師的影響,將花園從一個封閉的小空間中釋放出來,作為一個過渡被設置在規則式建筑和自然園林之間。這時一二年生花壇植物早已過時,出現了混合花境,混合花境為灌木、新引進的宿根花卉、一二年生花卉等多種類型植物提供了生長空間。1850 年,哈雷莊園建設的2 個對應式混合花境為這一代表。
20 世紀以后,受到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花園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些著名的設計師如威廉魯濱遜、格特魯德、杰基爾等在花園設計中有卓越的成就,并且形成了獨特的風格[5]。魯濱遜將叢狀種植手法引入花園,而杰基爾提倡飄帶型色彩變換花境設計。二戰以后經濟受損嚴重,混合花境轉為低養護灌木花境,后來經濟復蘇,草本、混合花境重新回歸英國花園,并且在風格、色彩、植物材料方面都有很大改善。
目前,花境在我國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在一些發達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均有應用,但應用水平與國外還有較大差距,在設計上存在許多問題。
在植物材料選擇方面,我國花境設計沒有體現經濟性,花境植物材料的選擇有限,所以立面單一、觀賞期較短。相比國外的花境,豎向線條植物較少,灌木應用比例高,對植物的材料需求比例較穩定,而且本土植物應用較為匱乏,所以缺乏本土特色。
在色彩設計方面,我國花境設計面積較小,所以植物團塊小導致無法形成群體效果,遠處觀看景觀效果并不明顯,這樣的問題導致無法帶來強烈的色彩視覺沖擊感。而且我國花境大多是將不同色彩的花卉簡單種植,帶有明顯的色彩堆砌現象,設計不自然。
在平立面的設計方面,我國花境設計普遍大面積使用灌木,高度變化不明顯,所以層次單一,略顯單調。立面錯落主體植物大多為一二年生的強壯草本植物,所以花境景觀單一。
花境最重要的是與環境相融合,可近距離接觸的花境更能體現其價值。國外許多經典花境設計可以讓人直接與植物近距離接觸,以便欣賞植物之美,這樣可以增加人們的體驗感與趣味性。
可以將花境應用到更加廣闊的公共空間中,并注重人與植物的互動性。近年來,國外出現了許多大體量花境,如威斯利花園、芝加哥千禧公園等就是花境與城市景觀相結合并與人互動的成功案例,增強花境植物與人的互動性,創造體驗式或走入式花境是花境設計的發展趨勢和重要方向[6]。例如,杭州青山湖花園中心的花境設計,以草坪來劃分花境的主體空間,構建出讓游人可以走入,或者視線可以游走在植物之間,模擬出走入之感的花境模式。
花境設計的亮點在于其豐富多彩的顏色和植物配置,進行植物配置時要著重考慮植物的季節性,使得處在不同季節的花境都有不同的植物景觀可以展現。植物材料選擇上可以選擇長花期類型、冬季觀果類型、冬季觀枝類型及冬綠類型,以提升景觀的觀賞性[7]。也可以在設計花境時確定一個明確的主題,展現設計者獨特的設計理念與思路,從而營造豐富多彩的花境景觀(見圖2)。

圖2 豐富多彩的花境設計
花境設計要注重“三分設計,七分養護”,要將植物養護管理到位才能做到植物以最美的姿態來展示景觀。筆者認為應用一些花期長、易于養護、抵抗力強的材料再搭配合理科學的配置,才可以形成優美的花境景觀。
花境的自然式體現在植物的科學、合理配置上,也體現在花境周年使用的可持續性理念上。這就要求花境設計之初就要因地制宜,理論結合實際來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由于花境是公園的重要元素在,因此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將花境與周圍環境有機結合起來。
植物材料的選擇一直是確定花境設計基調的重要因素,植物的豐富性、觀賞性決定了花境的觀賞價值。因此,要將花境設計做好,首先要持續優化花境的植物種類,選擇抗性強、觀賞效果好的植物種類。而且應偏向于選擇本土植物,這樣能體現當地特色,使每一個花境都有自己的特色而避免千篇一律。
花境本就是由國外發展繼而傳到我國的,經過百年的發展已有很多花境設計師擁有獨特的設計風格和理論。例如,著名的杰基爾女士在色彩領域的探索是很值得大家借鑒的。盡管花境的發源地英國及歐洲一些國家的氣候、市場環境及需求同我國的大不一樣,但是設計方法與理論、設計角度與思路是值得我國花境設計師學習的。
為了滿足現代城市發展的景觀功能需要以及人們日漸提升的審美水平的需要,大量的城市公園都引入了花境設計,并且希望通過花境將景觀效果引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就需要設計師具備生態發展理念。花境無疑是給人們體驗和了解植物整個動態生長過程提供了絕妙的場所。然而我國花境設計選擇的植物只是一些當下盛開的植物,因此花境效果只是曇花一現,真正可持續觀賞的寥寥無幾,所以違背了生態綠色持續發展原則。所以,設計師要更加深入地對植物進行研究,充分了解植物,進而了解自然,真正體現花境設計的生態性、可持續性。
花境設計作為園林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隨著花境發展得愈加成熟,越來越多的模式正在悄然興起,對于花鏡設計師來說,探究植物種類及多種互動模式成為當前發展的主要趨勢。在城市公園愈發盛行的當下,探索花境設計與城市的關系就等同于探索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如今強調園林建設追求自然生態化、景觀多樣化與可持續發展的形勢下,花境作為一種經過人工設計,再現、維護植物自然生長所能呈現出的最美姿態的園林造景形式日益受到重視,探討科學、合理的花境設計理念與營造手法是一個十分重要且值得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