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靜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吳金澤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本科
2015 年,上海市區域整改引起的“騎樓”拆改風波引起了大家的思考:金陵東路百年騎樓該何去何從?富有南國風韻的騎樓式大街—金陵東路(曾公館馬路)是近代上海市承載的城市記憶,其極富特征的城市空間源于時代、興于時代,也必將存于時代。下面論述近代上海市商住建筑實踐,著手于形態完整摩登氣質的金陵東路騎樓,探究其“住+商、公+私”的獨特空間模式蘊含的時代特征。以往對金陵東路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城市規劃層面,本文更多想要解讀金陵東路南國風韻騎樓建筑的住商公私并存的獨特空間模式及其共享理念。
1860 年筑成的金陵東路形成了近代上海最早的公共生活中心之一[1],其興源與法租界整體的街道規劃和建筑設計密切相關。直至今日,政府一直推動將金陵東路規劃建設成為上海市綜合性商業大街之一。2020 年初,金陵東路新階段的整改項目開始動工,此次整改項目將在部分拆除建筑的基地上建造具有騎樓特色的新建筑。這與2017 年同濟大學常青教授在海口中山路騎樓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再生項目中堅持“以新襯舊,與古為新”的理念不謀而合[2]。可以預見的是,作為上海市史詩級城中舊改項目,歷史保留的騎樓建筑將與新建建筑融合再生,共同書寫金陵東路的歷史和未來。
近代金陵東路騎樓林立,發展至1934 年,金陵東路騎樓商業街南北側各有841、534 m。但騎樓這一南國風派的建筑形式在上海市并不多見,整齊劃一的金陵東路騎樓商業街又是如何形成的。如同在新加坡推行的“市區發展計劃”:1822 年萊佛士爵士(Stamford Raffles)在新加坡實行重商政策使得騎樓在東南亞得到推廣,隨后輻射到我國南方部分城市[3]。金陵東路也是在政府城市規劃政策和商業刺激推動下形成的。不同的方面是,新加坡的政策原因是以南亞潮濕多熱的地理氣候主導[4],近代上海金陵東路騎樓的形成是為了解決交通問題。在同外灘積聚人氣的影響下,20 世紀初期的金陵東路成為工商發達的核心地區,人車擁擠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1928 年,有學者指出公館馬路的屋業主必須在房屋前建造一條寬3.0 m、高7.5 m 的行人走廊[5],最終公館馬路被改建成西式騎樓式街道。這樣“住+商、公+私”的獨特空間模式不僅可以解決公館馬路中交通擁擠的問題,而且可以保持高效的空間利用效果。
如果說“住宅是居住的機器”[6],那么騎樓這一建筑就是居住兼商業的綜合體。住宅之所以會朝著商業的趨勢發展,這與現代商業的繁榮不可分割。商業帶動居住空間更迭,在此基礎上推動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城市發展等產生一系列變化

表1 近代上海市部分優秀外廊式建筑
近代,上海市優秀外廊式建筑多應用于商業類建筑,如舊上海“四大百貨”(見表1),而金陵東路騎樓的空間形態在商業和章程的推動下初具“上居下商”住商公私空間的模式特點。與其他住宅相同,居住功能仍占據金陵東路騎樓建筑群的主要面積,而其底層部分的商鋪與柱廊人行空間具有連貫性。這與鄔達克設計的武康大樓(諾曼底公寓)在空間屬性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商業主導下的金陵東路騎樓建筑的居住空間形態具有其特色,主要原因與其居住人群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租界區建筑被統收為國家所有,并統一分配給各系統單位。單位再將每幢房屋按優劣分配給不同的職工,“一宅多戶”的合居模式是現代上海居民生活的日常寫照。1978 年,自由市場經濟進一步推動住宅商品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一批居民已不滿足于局限和日漸衰落的居住空間。此時的騎樓房屋主要租賃給來滬務工的外省人員,他們白天在底層商鋪經營,夜晚則居住在租賃來的“上居”空間。
居住在金陵東路騎樓街的人群決定了其住宅空間具有以下特點:“一宅多戶”;面積狹小;邊界模糊,功能復合:公共空間共享,如廚房等。以金陵東路216 號為例,騎樓底層商鋪,上面3 層為住宅。房主一家于1958年搬入這間30 m2的房屋,這在當時已經是相對寬敞的房子。從平面圖可知(見圖1),北側樓梯進入二層,緊鄰東側為公共廚房,呈規整方形的房屋位于騎樓南側。南墻的窗戶是整個房間的光照來源,與西北角入口形成空氣對流。入口至起居室是主要的交通流線,空間主要依靠家具進行軟性分割。房間西側為衛生間和電視柜,東側兩角各置一床。由圖可知,局限的空間導致居住功能復合,隱私性和衛生性條件差。這是商業主導下金陵東路騎樓建筑的居住空間形態的典型案例。
金陵東路商業街在近現代的商業發展依賴于上海開埠的政策優勢與臨近外灘的港口位置,這為其發展海外貿易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如表2 所示,1906—1940 年洋行、百貨、南貨鋪占據了金陵東路商鋪的主要比例。近代,上海人對西方現代性的物質形式的接受明顯遵循“初則驚,繼而異,再繼則羨,后繼則效”的典型步驟[7]。這些外來商品同具有異國風情的騎樓商業街一起刻畫了近代上海“不夜城”的形象,如矛盾在《子夜》開頭中寫到“LIGHT,HEAT,POWER!”。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的涌入打破了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經濟基礎的改變引發了社會各方面的轉變:在居住環境方面,商業發展推動住宅不單具備居住功能,外來商品也提升了居住空間的性能化,金陵東路騎樓商業街就是最好的典范;在生活方式上,“下商”空間滿足了更多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效率,還形成了最初的體驗式消費,從而造就了更為人性化的人居空間[8]。這吸引了更多渴望在上海市發展的外來人員,加速了社會人口的流動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商業的發展也解放了近代女性的傳統思維,西方的商品和娛樂業給了女性追求美和自由的權力,如“金嗓子”周璇和著名影星胡蝶。女性不必只封閉在家務和廚房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從20 世紀40 年代著裝消費的暴發也可以看出女性消費能力的提升。這些轉變使上海市形成了一種包容性、開放性、多元性的城市精神和文化。

表2 金陵東路近代商業類型及數量演變

圖1 金陵東路216號住宅平面圖(自繪)
公館馬路柱廊章程確定了金陵東路騎樓商業街的南國風貌至今,并后有文獻證實法工董局的確嚴格執行了章程條例[9]。現在金陵東路(從外灘到西藏路)騎樓的底層商業和柱廊的共享空間模式基本保持不變:在剖面上,騎樓下的柱廊空間,可作為具備共享功能性的室內到室外、封閉到開放空間的過渡空間;從立面上看,整條街上的商店高度和柱廊樓底基本持平形成整齊的“三段式”,下段和中段為柱廊和樓層,上段還有“Art-Deco”“巴洛克”等風格各異的檐口山花。
金陵東路騎樓是近代上海市獨具南洋文化特色的歷史建筑名片和城市記憶。其獨特空間所蘊含的當代共享價值,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而且具有公共服務、美學和文化價值。對其的研究,不僅可以發現騎樓建筑自身的價值,對其他騎樓歷史建筑的保護和更新也具有借鑒意義。
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是當代城市化進程中所要面對的問題。無論是當代的“垂直城市”概念,還是現代主義者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的架空構想在城市規劃建設方面都主張空間共享理念。即城市空間應隨著使用時間、使用人群與活動類型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機能使用,使土地資源得到高效利用。人類將居住環境架空離地,底層開放成共享的城市空間。在筆者看來,近代出現的騎樓建筑已經在實踐這一理念。其是空間共享理念的體現和產物:在一棟建筑里,兼容住宅、商業和城市交通空間,這是空間在三維層面的合理分配和應用。
(1)功能共享
騎樓建筑在功能上滿足了居住、商業和城市交通需求,是城市空間共享性的典范。形成于近代上海市的金陵東路騎樓建筑群多為中低層,而發展至今其在高層商住樓中應用較廣泛,如我國香港的太古城住宅區。這時騎樓建筑空間的縱向層次更為典型,“上居下商”組合空間在縱向上延伸。在寸土寸金的商業地帶,將居室建在人行道之上也可抵消城市拆遷地皮的損失。
(2)環境共享
觀看城市的肌理就可知一個城市的開放程度,要想兼并城市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共享,需要兩者在橫向上相互滲透。將尺度縮至建筑物上,一個建筑不僅要滿足居住需求的封閉空間,而且需要與環境對話的半開放、開放空間。從平面上看,騎樓建筑有“封閉—半開放—開放”空間的橫向過渡。騎樓的柱廊空間是城市共享空間的一種類型,其是一種公私共存、內外交融的模糊空間。這體現了騎樓建筑與外部環境的一種對話方式,是建筑設計中必然要考慮的因素。
(3)時間共享
臺灣夜市商業街模式是當代騎樓共享理念的典型應用,共享理念體現在不同時間段的空間可用作不同功能服務不同人群。經營時,商家會在城市道路上劃定的小格子里布置攤位、桌椅、推車等物品,圍合商販的使用空間與行人購買活動通過的空間。夜晚夜市時,騎樓下會擺放店鋪內拉出的推車或者攤位,交通性空間轉變為商業空間。
(1)經濟價值
騎樓建筑很好地發揮了都市居住空間中的共享空間,由于其下鋪上居的模式,讓空間在不同時間段能滿足多數人們的需求,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和經濟效益。
(2)文化價值
住宅的居住環境應注重文化價值。騎樓建筑在居住環境上頗有傳承歷史文化的“廊”與“宅”的關系。住宅居住空間的文化價值可以使居住者有更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而且不同時間段活動的群體體現出不同的城市文化氛圍和不同人群使用的文化多元性。騎樓這種住宅空間能滿足居住者對多種文化的需求,是空間、人與文化三者統一的體現。
(3)公共價值
不同時間的空間使用會產生不同的空間形式,不同的形式承載著不同的活動需求。公共服務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具有模糊定義的空間,如柱廊除了可供行人穿行,也產生居民擺放店鋪內拉出的推車或者攤位等自發行為,兼顧形成特色化的交往空間,滿足各種交往程度活動的選擇和居民的多種行為需求。
(4)美學價值
騎樓建筑的柱廊空間豐富居住建筑空間構圖的“留白”,其有內外、公私共通的意境美感。從整體上來看,其把城市生活和自然環境的融合促進了感官的美學體現。起源于希臘古典文化的柱廊和山花的等雕塑藝術本身就是視覺美學盛宴,與騎樓建筑的結合進一步增添了其美學價值。
上海市金陵東路騎樓建筑群源于近代租界歷史、興于現代商業發展、存于當代共享理念,是近代上海市在商住建筑實踐中的典范。公董局統一規劃下形態完整、摩登氣質的金陵東路騎樓由單一住宅到“住+商、公+私”的獨特空間模式的轉變,不僅豐富了其功能,而且提高了其經濟、公共服務、美學和文化方面的價值。歷經百年的金陵東路,不僅可以帶給大家歷史建筑再生保護的啟示,而且可為當下商住建筑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