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穎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
王國光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生
19 世紀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因工業生產的急速發展和工業技術的飛速進步,牽起了一場以工業時代為背景的新建筑運動。隨后,第一次世界大戰推動了現代建筑派的誕生。建筑學界受到現代建筑的影響達數十年。
英國的現代建筑發展與歐洲大陸國家不同,因19 世紀出現的運動造就了英國現代主義建筑的特色和社會責任。在20 世紀30年代,現代主義建筑才開始在英國普及。20世紀40 年代,英國在二戰后發展“戰后福利國家”,現代主義風格建筑大量實踐在建設居住房屋、醫院和教育建筑上。20世紀50年代至60 年代,英國青年建筑師史密森夫婦為代表的新粗野主義,成為政府開發住房建筑的主流設計理念。20 世紀70 年代以后,因社會經濟穩定,人們向往新的生活方式,現代主義建筑不再是社會主流并完成社會改良的使命。
香港殖民時期初期,形形色色的西方建筑在香港建立,20 世紀現代主義風格建筑隨著在歐洲流行而引入香港。政府建筑師大部分來自于英國,他們將戰后流行于歐洲的現代主義搬到了香港[1]。政府建筑部門所設計的建筑與英國的建筑發展會呈現一些共同特征,而在后期因社會原因又呈現一些差異性。
英殖民時期的香港,政府建筑的風格早期采用由英籍建筑師引入的愛德華風格和維多利亞風格。在20 世紀30 年代,香港現代主義建筑的實踐有位于港島的灣仔街市及中環街市,相繼于1936 年及1937 年建成,由英籍建筑師組成的工務局設計,用德國包豪斯建筑風格來表達肉菜市場所需的清潔和平實的外觀,成為當年流行的公共建筑模式。
二戰后,香港與英國相似地因城市建設重建和人口急速增長引致缺乏社區建設,所以戰后英國制定《1945 年殖民地發展和福利條例》,為殖民地城市訂立城市發展的大方向和支持城市發展福利計劃,又邀請英國規劃師阿伯克龍比爵士(Sir Leslie Patrick Abercrombie)來港規劃,提出發展新市鎮和興建公共建筑的建議。1950—1960 年,香港政府主要著手安置性公屋和公共建筑建設。其建設體現英國現代主義建筑的類型形式,包括20 世紀30 年代在英國普及的板式樓、新粗野主義的巨型建筑、混合社區理念和空中街道。
公共房屋計劃的第一代公屋的建筑布局與20 世紀30 年代英國出現的現代住宅的板式樓類型相似,平面呈H 字形,房間背對背整齊排列,四面外圍入戶走廊,兩板式樓以走道連接,圍合成內庭院式布局,走道設有公用廁所和洗浴設備功能。H 型大樓六七層,每層可容納約60 個單位(見圖1)。1954—1961 年,政府共建成115 座H 型及31 座I型大樓,分布于九龍及港島東地區[2]。這時期建筑以實用性為主,以提供大量需求單位為目的。

圖1 石硤尾安置屋平面圖 注:來源于Docomomo 香港分會官方網頁
流行于英國的新粗野主義建筑,在香港政府建筑中主要體現在1960 年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區規劃。1961 年落成的大會堂,是新粗野主義的混合社區服務理念的實踐之一。香港大會堂是一座文化中心,由英籍建筑師Alan Fitch、Ronald J. Phillips 設計,他們追隨新粗野主義。建筑群分別由高座、底座及中央的紀念公園組合而成,高座有圖書館、博物館及婚姻登記處,低座有音樂廳、演講廳、飯店、展覽廳,以連廊把高座、底座及公園串聯成建筑群,這大會堂被公認為香港現代建筑的代表。
20 世紀60 年代,香港政府持續發展大規模的現代住宅建筑。1962—1964 年落成的彩虹邨,是采用了超大型建筑理念的居住建筑群,并在居住建筑群里設置社區服務設施。由英籍建筑師巴馬丹拿(Palmer & Turner)規劃設計,其建筑群以高樓和低樓組合而成,有8 棟21 層高板樓(約60 m 長)縱橫排布,7 層高的板樓則在高樓的圍合里穿插轉折,這些樓容納了7448 個住宅單位。這些低層住宅的底層是居民日常購物的小店,社區的中間地塊為2 所小學和2 所中學。此外,1969—1972 年落成的華富邨,也是超大型建筑理念的居住建筑群實踐之一。其采用了新粗野主義提出的“空中街道”的理念,以平臺達到人車分流的效果,人行與日常活動位于平臺層,車輛在下層行駛。
現代建筑在英國主要被用于解決社區性住宅問題,直到20 世紀70 年代,英國社會經濟穩定,現代建筑思潮踏入多元化、藝術化以及出現新的建造技術的同時,社會開始反思大尺度的建筑所引起的社會安全問題。這種形式被認為已經不適合當下社會,大規模的開發建設逐漸退出舞臺。
在香港,現代建筑同樣與英國現代建筑相似地背負著為其社會改良的使命,建筑師探索更能適應當前社會、人及思想的現代建筑形式,在其基礎上進行調節變化。20 世紀70 年代后,香港的大規模建設沒有跟隨英國退出舞臺而是延續發展。這些現代建筑的演變發展在布局、類型、形式上有所體現。
第一代公屋的建設被用作臨時安置以應對當前急切的需求,其居住單位的條件僅符合最低的文明標準,在生活環境和采光通風方面并不理想。20 世紀60 年代,第三代公屋與第一代公屋的板式建筑形態相似,其建筑布局演變為中間走廊、兩邊房間,單位內設有廚房和廁所。20 世紀70 年代后,公屋的建筑布局除了采用板式大樓的形式,也出現了更多的建筑組合形式,其中有雙塔式、Y型、和諧式平面等(見圖2)。每一代公屋的建筑布局變化,都以改善居住環境為目的,探索更適合本土社會的住宅組合形式,并充分利用空間以提供更多的單位服務市民。
大規模建筑因香港人口急升而受到社會青睞。在香港,超大型建筑的理念實踐不僅僅局限于居住類型,還被應用于醫療建設。1963 年建成的九龍伊麗莎白醫院長約200 m,擁有1300 個床位,是當時英聯邦內最大的醫院(見圖3)。

圖3 伊麗莎白醫院
香港政府在1972 年提出“十年建屋計劃”,在新市鎮大量開辟用地,如沙田、荃灣、屯門等。因香港80%人口居住于山和海之間的狹長地帶,所以很適宜建地鐵。香港新市鎮與地鐵結合的規劃是以“交通引導 開 發”, 簡 稱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的做法為主導。實踐案例有沙田站、九龍灣站、中環站等,本文以沙田站做詳細介紹。
香港沙田市中心采用蘇格蘭坎伯諾爾德(Cumbernauld)與瑞典德魏林比(Vallingby)新城的交通與空間規劃方式鐵路規劃,將整個新城中心放置在主要的交通干線正上方。新城中心由多個建筑項目組成,當中有多個住宅建筑群、政府公共建設、商場、辦公樓、景觀及公交樞紐(見圖4),并利用高程區隔的方式布置,以“空中街道”將各個建筑聯系起來,使其成為一個多平臺疊置的大規模建筑。

圖2 公屋組合平面:雙塔式、Y 形、和諧式 (圖片來源:香港房屋署官方網頁)

圖4 沙田市中心鳥瞰圖

圖5 沙田新城市廣場(自攝)
香港延續英國現代建筑的思潮發展了以沙田市中心為例的綜合巨構類型,其創新主要體現在空間形態上的突破。
(1)平面空間。大規模建筑實踐由點型的建筑單體和線型的建筑群社區,走向以面型網式的巨構建筑發展。早期的大規模建筑以單棟建筑或多棟建筑形式布局并作為社區個體,后來隨著香港人口密度提高,其居住建筑的建設發展為大規模社區形式。以沙田市中心為例,其形式是以多個住宅建筑群與社區服務建筑群成為面型,結合為點型的車站和景觀等,這兩者面型和點型的形式組合為綜合巨型建筑。其中的各建筑群之間相對獨立又互相有機聯系。這里吸納各類階層的居民,結合商場的商業活動和混合社區服務的建設,充滿了多樣性特征,呈現豐富的社區生活形態。
(2)豎向空間。早期大規模建筑是利用平臺達到人車分流的目的,而綜合巨構是由此演變為多層次平臺復合功能。綜合巨構是以地鐵車站為主體,利用跨街廊橋或平臺結合多個建筑群體,形成完整連續的空中網絡。平臺又作為通往商場、住宅區及城市開放公共空間的過渡空間,通過垂直交通將步行系統拓展到位于不同高程的建筑物,向立體發展的“空中街道”形成更多的空間優勢。
(3)內部空間。早期以架空平臺進行簡單的人行和車行分隔,以及點對點式到達各個建筑物。綜合巨構利用建筑物其本身的內部空間作為建筑群之間聯系的平臺,并與商業活動互相結合。以往簡單只用作交通功能的平臺不再受到局限,不但可以在平臺隨意游走商業空間,又能成為組織人流前往不同功能區域的交通廣廳(見圖5),使建筑物添加了作為主要人流交通的角色,為整個聚居區提高生命力、舒適度和實用性。
在英國與香港的現代主義建筑發展路程中,可以看到英國的現代建筑思潮所具備的人性化、實用性及個性特征對香港有一定的影響。香港的政府建筑以簡潔務實和功能為主,至今的香港還能體現到人性化設計,又因政策和社會關系,發展了更能適應當地的建筑。英國與香港的現代建筑發展有著一定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兩者的現代建筑同樣地背負社會改良的使命,以興建大規模的現代住宅建筑解決社會人口急烈增長的問題;戰后的政策,致使現代主義住宅建筑被大力推動發展;英國以“新粗野主義”為代表的建筑設計理念,在香港的政府建筑里也得以體現。后來香港在現代建筑的發展路程上更加關注本土社會狀況的特征并進行探索,以英國的現代建筑思想為基礎,建造更適合該社會模式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