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妍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朱向紅 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
番禺學宮是目前廣東省廣州市3 座學宮中現存的唯一一座,坐北朝南。其廣三路,深五進,位于今日廣州市中山四路。番禺學宮原為番禺縣縣學和祭祀孔子的文廟,番禺學宮的教育功能慢慢淡入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新式學堂八桂中學走進教育視野。隨之,革命歷史時期其為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現今保存較為完整,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學宮東路建筑尚存頭門、明倫堂、光霽堂和石板路,西路僅剩頭門和部分石板路,而中路建筑尚有欞星門、泮池拱橋、大成門、大成殿、崇圣殿和東西廡廊等[1]。學宮建筑裝飾圖案題材豐富,從圖案選取上來看主要有神話傳說、龍紋瑞獸、奇珍花卉、吉祥物件等。采用嶺南地區特有三雕兩塑極高的工藝雕刻技術。各種裝飾題材靈活運用,各生意趣,充分表現了廣州府地域的裝飾藝術特點。
陶塑是指泥塑好的形象經過火燒陶化而成的工藝制品,番禺學宮陶塑主要來自佛山石灣燒制的琉璃脊飾,明清時期建筑石灣陶瓷聞名。大成殿作為學宮建筑的中心軸上建筑物,此處的陶塑瓦脊成為裝飾重點,與比起大成門的裝飾大成殿僅正面開門,另三面無門窗,檐下為單翹雙下昂斗棋。大成殿正脊以雙龍捧福祿(見圖1)為主要造型,有灰塑紋飾和石灣文如壁“二龍戲珠”“獨占鰲頭”陶塑瓦脊,標識建筑時間的“光緒戊申”和制作店號“文如璧店”等字樣。整個裝飾生動、美觀,龍和鰲形象豐腴生趣、富有活力,視覺效果具有沖擊性。
正脊陶塑2 條金龍相對,戲耍葫蘆,因葫蘆與福祿諧音也被稱為“雙龍捧福祿”寓意。2 條金龍塑造得活靈活現,弓起龍背富有意趣,龍身用祥云來做填充,龍頭向天,張嘴露須追逐著葫蘆。以卷草紋作為底座,葫蘆四周被火焰包圍。正脊的二龍戲珠琉璃脊飾,其寓意為二龍戲珠,雕刻得栩栩如生,神情怒目龍口微張,身上鱗片雕刻得富有層次變化。造型優美生動,充滿極強的立體感,金龍全神貫注地追逐著眼前的火焰寶珠,盡顯琉璃的高超技藝。
官式建筑中空間排布極其規范,皆有龍作為題材。但其裝飾并非統一工藝或造型,番禺學宮地處于嶺南地區廣州府城內,裝飾工藝受佛山石灣陶塑的工藝影響。造型的雕刻精美生動,陶塑上釉燒紙后色彩的絢爛多姿,雙龍形象生動有趣,雕刻手法細致雕琢,巧妙地將造型與工藝做到既實用又美觀,賦予美好愿望、祥和寓意,具有雅俗共賞的美感。
灰塑民間稱之為“灰批”,既可作外部裝飾,又可作內部裝飾。灰塑裝飾主要分布在建筑的屋頂垂脊、廊門、連廊、屋格、正脊、山墻、夔紋和內外墻壁之上。番禺學宮建筑裝飾灰塑使用在山墻兩邊的卷草紋,稱為“草尾”,以淺浮雕手法制作,風格自然大氣。《老子》二十五章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實質是把人與社會、自然視為一個整體,天地人相互依賴,而并非孤立存在,這種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觀念帶來了中國建筑與自然和諧的關系[2]。用諧音、借喻方式在建筑裝飾上再現生活的美好愿景。
大成門正脊用灰塑,裝飾還有嶺南地區動植物花紋作為圖案題材,以及石榴、壽桃、福祿壽、壽字、蝙蝠、龍紋、牡丹、中國結、葫蘆、佛手柑和荷花等圖案裝飾。其中,植物紋樣代表了士人的高潔、文人建筑的雅致,賦予了吉祥安康、多子多福、蔬果豐潤的美好愿景。而用動物題材常用龍、鳳等圖案,代表了官式建筑祭祀的森嚴等級制度,神話傳說中龍珠能辟水火、驅邪避災。大成殿垂脊和戧脊下端各站一瑞獸,獸形灰塑裝飾形象兇猛,是高貴尊嚴的象征,其代表消災化吉、辟邪除兇的美好愿望。

圖1 雙龍捧福祿(自繪)
石雕作為嶺南裝飾工藝三雕兩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石材堅實耐磨、防潮防火,在嶺南非常普遍。學宮建筑中有大量石制構件,如欞星門、石柱、臺基欄板、下馬碑等。番禺學宮大成殿月臺石欄板、石欄上雕刻有傳統寓意紋樣—暗八仙,即以八仙手中所持之物道情筒、掌扇、尺飯、笛子、葫蘆、花籃、蓮花和寶劍,這8 件器也稱暗八仙[3]。此外,明倫堂前的文武管下馬碑,碑上雕刻文字依舊清晰且保存較為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儒、道合流的精神境界,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為了通風和美觀,嶺南建筑比較高敞,柱礎的藝術裝飾也是整個番禺學宮建筑的重點。柱礎斷面有圓、八角、四方、花瓣、六角和祥云裝飾等形狀。兩廡以紅砂巖作為支柱,底座為石雕柱礎。柱礎為了防潮防雨,一般高出30 cm 以上,兩廡柱礎造型嚴謹、富有理性硬朗線條,大成殿內石柱柔和弧形線條,并植物圖案加以點綴,營造靈動穩重敦厚的形象。番禺學宮大成殿金柱的柱磺,高14.7 cm,欹高10.8 cm,平高3.9 cm,比營造法式尺度要大,平欹之比為1.00 ∶2.77,較法式1.00 ∶2.33 小[4]。這樣的柱與磺的交接更容易,與高柱礎比例配合更顯得建筑輕盈,符合地域建筑的風格。
番禺學宮整體建筑色彩研究是裝飾藝術的重點。“池北為大成門,重檐崇基,彤扉兩觀”“又北為大成殿,崇基石欄,重檐四出,覆黃琉璃瓦,門楹皆丹臆。”從中可以看出學宮的核心建筑—大成殿的形制和色彩,屋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門楹皆涂紅色。黃色琉璃瓦的使用,不僅說明了清代對顏色的使用沒有明代規定的嚴格,也說明由于學宮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對孔子及儒學的尊崇,可突破建筑色彩使用的等級規定[5]。番禺學宮建筑紅墻黃色琉璃瓦,兩廡青瓦含蓄,正脊灰塑陶塑瓦脊色彩明亮交輝相應,山墻以牡丹紅作為填充,體現了色彩運用建筑氣勢和輝煌氣派。

圖2 大成門彩畫裝飾(自攝)
大成門正檁施有彩畫裝飾,繪制了雙龍戲珠的場景,祥云遮擋龍身若隱若現,2 條龍騰云駕霧般嬉戲,龍口微張吐出2 朵祥云,寶珠被火焰卷草紋圍繞,雙龍張牙舞爪爭奪著紅色的寶珠。彩畫采用藍、黃、綠、金等色彩繪制,色彩艷麗、明亮大方,與正脊陶塑雙龍捧福祿色彩互相呼應,與建筑相得益彰[6-9]。嶺南地區粵人自古以蛇、龍為圖騰,以夔紋作裝飾不但具有象征意義,而且夔紋曲折自由適用于各種形狀和構件上。光霽堂正脊具有形式多變的夔紋裝飾物,搭配鴟吻造型。鴟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具有鎮邪避災、鎮火的寓意。其建筑夔紋及鴟吻裝飾呈現紅、黃、綠、藍等艷麗的色彩效果[10-14]。
番禺學宮是廣州城內3 座學宮中現存的唯一學宮建筑,其裝飾體現地域裝飾藝術特點與文廟官式建筑結合體,承載廣州市科舉制度文化發展,記錄著廣州市歷史發展變遷,起到文脈傳承的作用。這些建筑裝飾藝術承載的是嶺南廣州府地域裝飾工藝、文化寓意、色彩裝飾的特點及成因,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人文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并且對廣州府地區建筑裝飾有較為深遠的影響。其每一處裝飾藝術及其背后工藝的特點都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技術和藝術的最高表現,更是代表地域文化特點,代表嶺南裝飾藝術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