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泓
關于恐龍的繁殖方式,人們似乎非常確信,但是一塊來自南極洲的奇怪“軟蛋”化石,引起了學術界對于恐龍繁殖的重新討論。這個化石到底有什么奇特之處?恐龍繁殖又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神奇秘密呢?下面我們就去一探究竟吧。
南極洲發現的“怪東西”
南極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而南極半島就好像一條小尾巴,從南極大陸向北延伸,與南美洲隔海相望。在南極半島頂端有眾多的島嶼,西摩島便是其中之一。西摩島看上去沒什么特別之處,但在島嶼的西面有一片盛產化石的海岸,被稱為化石海岸。
2011年,來自智利的古生物學家來到西摩島的化石海岸進行挖掘工作,他們找到了很多化石,其中就包括了一塊長28厘米,寬20厘米的奇特橢圓形化石。這塊化石表面皺巴巴的、留有明顯的溝壑,就像是一個泄了氣的皮球。面對這個奇怪的化石,智利的古生物學家們一籌莫展,沒法確定它是個什么東西,最后他們將化石放進了智利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庫房之中,并稱其為“怪東西”。
2018年,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茱莉亞·克拉克拜訪了智利國家自然博物館,并在庫房里看到了這個“怪東西”。當時茱莉亞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塊化石是一顆蛋。為了弄清楚“怪東西”是不是蛋,美國與智利的古生物學家組成了聯合團隊,他們使用電子顯微鏡分析了化石,結果證明“怪東西”確實是一顆蛋,準確地說應該是幼崽破殼而出之后留下的一層蛋殼。
盡管證明“怪東西”是一顆蛋,但是這顆蛋又和我們熟悉的蛋不太一樣,從外形及結構來看,它明顯是一顆軟殼蛋。今天的蛇和蜥蜴都是生軟殼蛋,鳥類則是生硬殼蛋,再考慮到蛋的大小,產蛋動物的體型一定非常巨大,因此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恐龍。
發現蛋化石的地層形成于白堊紀最末期,距今約6600萬年前,那個時候恐龍還沒有滅絕。不過考慮到地層、恐龍的形態、現存生軟殼蛋物種等因素,古生物學家在研究之后最終認為這顆巨大的軟殼蛋是滄龍產下的,而且產蛋滄龍的體長應該在了米以上。到此為止,關于“怪東西”的謎團終于被解開,相關研究發表在了2020年6月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滄龍蛋化石的發現顛覆了我們對于滄龍的認知。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滄龍是采用像魚龍、蛇頸龍一樣卯胎生的繁殖方式,小滄龍會在母體內孕育,然后直接被生下來,生蛋這一步是被跳過去的。但“軟蛋”化石證明滄龍并沒有跳過生蛋這一步,不過蛋在離開母體之后會立即孵化,小滄龍破殼而出,剩下的蛋殼則沉入海底。其實從滄龍繁殖的方式來看,它們正在向卵胎生方式轉變。畢竟這個家族從入海到滅絕也只有3000多萬年的歷史,遠不如魚龍家族和蛇頸龍家族。無論如何,南極“軟蛋”化石的發現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滄龍,這種在白堊紀末期統治海洋的超級海怪原來是生蛋繁殖的。
恐龍神奇的產蛋方式
恐龍生蛋是常識,但是在100年前卻并非如此。20世紀,盡管人們已經發現并命名了大量的恐龍,但是卻沒有發現過與恐龍繁殖有關的化石記錄。揭開恐龍繁殖之謎的,是一支深入亞洲腹地的美國探險隊。
1922年,由著名古生物學家羅伊·安德魯斯率領的“中亞考察團”浩浩蕩蕩地進入蒙古戈壁,在荒無人煙的八音札達盆地中,古生物學家第一次發現了恐龍蛋及恐龍的巢穴,恐龍生蛋這件事才算是實錘了。但就在這場世界矚目的大發現中,古生物學家卻制造了一場冤假錯案,“受害者”正是竊蛋龍。
竊蛋龍的化石是在一個原角龍巢穴中被發現的,它的頭骨完全破碎。古生物學家根據這個場景進行推測,認為它是在偷原角龍蛋時被逮了個正著,然后被憤怒的原角龍壓碎了腦袋,竊蛋龍的名字正是代表其偷蛋的習性。身背罵名的竊蛋龍蒙冤了0載,直到1993年才被平反,因為古生物學家發現它其實是死在自己的巢穴中,因為在恐龍蛋中發現了竊蛋龍的胚胎化石。
通過對其近親葬火龍孵蛋化石的研究,科學家發現竊蛋龍不但不偷蛋,而且還會像鳥類一樣孵蛋。它們會蹲臥在巢穴上,然后張開雙臂用前肢上的羽毛擋住毒烈的陽光,身體則在夜晚給蛋保溫。竊蛋龍生產也很有特色,因為它們是雙輸卵管,所以一次會下兩枚蛋,如果仔細觀察竊蛋龍的巢穴,就會發現蛋果真是一對一對呈環形排列,而且會分成上下兩層。
竊蛋龍不但不偷蛋,還是盡職盡責的好父母,這點十分令人意外,不過扭轉人類關于恐龍繁殖認知的卻是另一種恐龍——慈母龍。在恐龍被發現之后,人類把恐龍當成與今天爬行動物相似,甚至更加冷血和遲鈍的動物,它們生蛋之后就會離開,任由剛出生的小恐龍自生自滅。關于巨大蜥腳類恐龍的生蛋,更有一種夸張的說法,認為它們會一邊走一邊生蛋,隨意且沒有章法可尋。
1978年夏天,古生物學家杰克·霍納和他的朋友來到美國蒙大拿州的龍蛋山,在挖掘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片龐大的恐龍產卵地,僅在1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就有40多個巢穴,筑巢的正是慈母龍。慈母龍屬于鴨嘴龍類,比竊蛋龍巨大得多,它們會修筑直徑約2米的臉盆狀巢穴,然后產下約25枚恐龍蛋并且整齊地排列。生蛋之后,慈母龍不會離開,而是守在巢穴邊上。當小恐龍破殼而出,慈母龍爸爸媽媽不但要繼續守護巢穴,還要從遠方帶來食物,悉心照顧自己的孩子們,直到小恐龍能夠獨立生活。慈母龍是群居恐龍,它們生蛋和照顧孩子也是在一起,研究證明慈母龍有固定的筑巢地,它們每年都會在相同的地方繁殖后代。
而生蛋方式最特別的莫過于傷齒龍了。傷齒龍被譽為最聰明的恐龍,但其生蛋方式卻與竊蛋龍和慈母龍都不一樣,相比而言要潦草得多。傷齒龍會找靠近水邊的松軟沙地,然后用爪子松土,最后將蛋直插在地面上。傷齒龍的巢穴外形并不明顯,而且蛋是近乎垂直插在沙土之中。傷齒龍這種獨特的產卵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蛋殼被壓碎,又能夠保證胚胎的正常發育,還真是別具一格!
恐龍蛋化石可能就在腳邊
化石往往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恐龍蛋化石更是如此,似乎只有古生物學家才能找得到。其實并非如此,只要你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說不定也能發現恐龍蛋化石。
2019年了月,廣東省河源市一名9歲的男孩外出游玩時,在河邊的碎石中就發現了恐龍蛋化石,且足足有11枚之多!古生物學家研究后確認,這些恐龍蛋化石來自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是“最后的”恐龍留下的。
中國不僅是恐龍大國,而且是恐龍蛋大國,在廣東省河源市、河南省南陽市、江西省贛州市等地都發現了數以萬計的恐龍蛋化石。由于恐龍蛋化石往往都是單獨保存的,并不與恐龍化石保存在一起,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無法確定它們是由具體哪種恐龍生的。對于恐龍蛋的分類一般是按照其外形、蛋殼微觀形態特征及蛋的排列來劃分,其中就包括了巨型蛋科、長形蛋科、橢圓形蛋科、圓形蛋科、網格蛋科、蜂窩蛋科、樹枝蛋科等。
我們如何辨別恐龍蛋化石呢?首先當然是看外形,其實大部分恐龍蛋化石因為受外力擠壓都不可能有飽滿圓潤的外形;其次是看裂紋,恐龍蛋的蛋皮被壓碎后會形成自然的龜裂,蛋皮上還有獨特的紋路;再次是內部,有的恐龍蛋因為破碎斷裂,能夠看到明顯的蛋殼和內部結構上的不同。另外,前面介紹了滄龍生的軟蛋,我們目前發現的大部分恐龍蛋都是硬殼的,但是鼠龍與原角龍的蛋卻是軟殼,總的來說,恐龍生的大部分是硬蛋,只有少數種類生軟殼蛋。
其實,就算你記住了分辨恐龍蛋化石的要訣,但在面對真化石的時候可能依然是一臉懵,畢竟這是要靠無數次的實踐才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這里必須強調一下:恐龍蛋化石受法律保護、嚴禁買賣,所以如果你真的發現了恐龍蛋化石,請記得要上繳國家。
(責任編輯/黃盈盈 美術編輯/李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