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云端廚房:餐飲業的新星
供稿/駐外記者 李青
2020年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正在改變我們的用餐習慣。疫情初期,餐館不再接受堂食,更多的人選擇電話或網絡訂餐,居家或者在人少的地方單獨用餐。而由此引發的網絡訂餐業務使得云端廚房的生意越來越火。
那么,什么是云端廚房呢?其實它就是一個沒有實體就餐空間、沒有收銀臺、只提供外賣的餐館概念。換句話說,就是只有廚房的備餐功能、沒有優雅的就餐環境、沒有服務生、沒有桌椅,只接受訂餐外賣服務的餐館廚房。客人可以通過餐館的訂餐應用程序或網絡訂餐平臺訂餐,這種看不見的廚房就被稱作云端廚房,也被稱作虛擬廚房。
所有的云端廚房一般都有一個大致相同的訂餐流程——廚房收到訂單,立刻開始準備食物,食物準備好了,馬上送達客人家門口。不過,在具體操作上,不同的云端廚房也有些差異。比如獨立廚房專注于一個菜系,只有一個廚房,依賴各種訂餐平臺為客人提供服務;協同廚房擁有很大的空間和完善的備餐設施,位于便于快速送餐的地理位置,名目繁多的餐館都能在這里租用到個性化的廚房;還有一些餐館屬于一家餐飲公司,為了降低成本,他們共用一個大廚房,為不同口味的客人提供不同的菜品。另外,一些網絡訂餐平臺,因為擁有充足的客源,所以提供廚房出租服務,這樣,各種風味小餐館不需要花太多的錢,也可以使用完善的廚房設施為大眾提供餐飲。
和傳統餐館廚房比,云端廚房降低了運營成本,它不需要雇傭服務生、租用用餐空間、裝修門面;也不需要選擇熱鬧的街區,因此啟動快,比傳統餐館贏利多,而且也容易擴張。但是,因為云端廚房遠離客人的視野,所以,很難擁有忠誠的客戶群;另外,云端廚房過于依賴網絡訂餐平臺,餐館要和這些平臺分成收益,而且餐館本身沒有客人的訂餐數據,因止餅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客戶。
總之,在當前新冠疫情不確定的情況下,云端廚房成了餐飲業的新星,它一方面幫助餐館度過難關,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人們不進餐館也能吃上特色菜的愿望。
智能眼罩
供稿/朱崇愷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團隊推出了一種新型的輕型眼罩,在日常環境中佩戴時,它可以捕獲人的脈搏、眼球運動和睡眠信號。項目領導、材料化學家、可穿戴電子實驗室主任特麗莎·安德魯(Trisha Andrew)指出,“我們的眼罩可以跟蹤人們眼睛的運動,因此可以記錄他們所關注的內容以及觀看的時間。除了能夠提高虛擬現實游戲的準確性和可玩性之外,能夠在單個可穿戴設備中跟蹤脈搏和眼睛的運動還可以幫助進行睡眠和心理學的社會研究。”
眼動跟蹤技術依賴于眼電圖(EOG),這是一項50多年前設計的測量眼睛電勢變化的技術。這種技術讓人感到不舒服,因為使用者需將那些黏性電極貼在臉上,而大多數人對放置在臉部或頭部的物體非常敏感,因此,設計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一項挑戰是開發同時提供準確性和舒適性的產品。為此,安德魯和她的同事們通過在織物上催生聚合物,研發了一種新型的水凝膠電極。水凝膠聚合物黏合并覆蓋了電極和織物的拓撲結構,從而形成了一種肉眼和觸覺無法察覺的機械穩定涂層。
團隊在受試者咀嚼、交談及各種頭部和眼睛運動過程中,對新款眼罩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同一臺設備可以使用一年以上,即使經過15次清洗,性能也不會下降。
檢測生命存在的質譜儀
供稿/朱崇愷
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是人類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謎。自從人類分別在木星衛星歐羅巴和土星衛星土衛二表面的冰層以下發現全球性的海洋以來,這兩個天體已逐漸成為研究人員尋找外星生命的重點。根據目前的知識,海洋不僅具有生命發生所需的所有特性,而且還提供了可以長期存在生命的環境。因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未來的任務旨在檢查木星和土星的冰衛星,這些冰衛星可能在地表厚厚的冰層下的液態海洋中庇護生命。然而,要證明地球以外生命的蹤跡是極具挑戰性的。它需要高度靈敏的儀器在距離地球數百萬千米的地方進行高精度的測量,因此儀器具有最大程度上的自主性顯得非常重要。
眾所周知,氨基酸是地球上已知生命的關鍵組成部分。因此,證明地外表面(例如歐羅巴表面)存在某些氨基酸,就可以得出生命存在的結論。為此,在安德里亞斯·里埃多(Andreas Riedo)和尼爾斯·利特林克(Niels Ligterink)領導下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研發了一種質譜儀——ORIGIN,可以檢測并識別出最小量的此類生命痕跡。其測量原理很簡單,將激光脈沖直接對準要檢查的表面,在此過程中,少量物質被分離出來,第二步由ORIGIN分析其化學成分。里埃多說:“我們的技術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是不需要進行復雜的樣品制備。因為樣品制備在火星上不但極其費事,而且可能會干擾測量的結果。”
數字
5·5億年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中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曾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參與此項研究的龐科副研究員介紹,此次新發現的這4種古生物,生活在約5.5億年前的海底,現在已經完全滅絕。形態上看,這4種古生物大體相似,體長都在10厘米左右,長得很像樹葉葉片。獨特的是,這些遠古“樹葉”底端長著圓形吸盤。它們靠吸盤吸附在海底,“樹葉”的“莖干”和“葉片”部分,則直立在海水中。平時,這些海底“樹葉”隨海水搖曳。研究人員推測,它們在搖擺的過程中以吸收海水中的有機物小顆粒為生。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古生物學國際專業期刊《古生物學雜志》
88毫克
微型機器人可以在極為狹小的空間里運動,這是人類和傳統機器人無法做到的。但由于其體型過小,功率、控制力受限,目前的技術仍無法使其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款酒精驅動的微型昆蟲機器人,在解決微型機器人能量來源問題上提供了全新思路,朝著研發完全自主微型機器人的目標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該微型機器人的名稱為RoBeetle,不同于其他依靠電池或外接電線驅動的微型機器人,它的能量來源是甲醇。它長15毫米,質量只有88毫克(相當于三粒大米),卻可以拖運其自身重量2.6倍的物體。它能夠攜帶95毫克的燃料,燃料最多可以為其供電2個小時。
聲音
今年以來,長江流域發生了較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農作物遭受了伏澇影響,遼寧西部遭遇了夏季伏旱。但總體來說,氣象條件對糧食生產是比較有利的。
——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 薛建軍
秋糧占到中國糧食生產的3/4,秋糧能否豐收關系到中國全年的糧食生產情況。后期氣象條件如何?糧食生產應該做哪些防范措施?
薛建軍表示,9月份是秋糧生產的關鍵時段,從目前氣象預報情況來看,要重點防御
他還表示,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的霜凍可能會偏早出現,要加強防范。近期東北降水偏多,個別作物出現貪青晚熟的情況,要適當增加熱性肥料。此外,華西地區陰雨天氣較多,需要注意防止漬澇災害影響。
趣聞
如何給恐龍“稱重”
一只滅絕已久的恐龍的體重是多少?發表在《生物學評論》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回顧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評估恐龍體重的方法。
體型尤其是體重,幾乎決定著動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它們的飲食、繁殖和運動。英國新英格蘭大學古科學研究中心尼古拉斯·坎皮恩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根據從1905年以來的數據整理并編輯了一個關于恐龍體重的數據庫,以對計算恐龍體重的不同方法進行評估。研究發現,多年來人們已經嘗試使用了許多種不同的體重估算方法,其中有兩種方法最常用。
這兩種方法中,一種是骨骼比例法,通過測量活體動物的骨骼,比如手臂(肱骨)和腿部(股骨)骨骼的周長,然后將它們與恐龍的對應骨骼參數進行比較,推算出恐龍的體重;另一種是三維重建法,通過三維技術重建恐龍在滅絕前的樣子,估算出它的體重。通過數據庫分析發現,這兩種方法得到的體重結果大多數一致,只有少數情況下結果差異大,說明兩種方法具有互補性。
智慧能源讓供冷、供熱像用水電氣一樣方便
能源領域智能創新,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未來,隨著智慧能源的普及應用,供冷、供熱將像使用水電氣一樣方便。這便是綜合能源服務。當前,中國正在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未來,電網公司不單銷售能源商品,還銷售能源服務,當然,這種服務依附于能源商品之上。
在此理念基礎上誕生的智慧供熱,是以供熱信息化和自動化為基礎,運用物聯網、空間定位、云計算、信息安全等“互聯網+”技術,感知連接供熱系統“源—網—荷—蓄”全過程中的各種要素,通過構建具有自感知、自分析、自診斷、自優化、自調節、自適應特征的智慧型供熱系統,更高效率滿足人的熱舒適需求的現代供熱生產與服務新范式。
如何睡得更香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一生大約有1/3的時間用于睡眠。神經元作為大腦中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其如何調控腺苷釋放從而影響睡眠質量,一直是個未解之謎。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中心與北京大學合作,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谷氨酸能神經元對于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小鼠實驗監測顯示,腺苷濃度在睡眠覺醒周期中存在顯著變化,在清醒時較高,在非快速眼動睡眠時較低,在快速眼動睡眠時達到最高。研究發現,谷氨酸能神經元的活動是腺苷濃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損毀基底前腦區的谷氨酸能神經元,可導致腺苷濃度顯著降低,小鼠睡眠壓力顯著減小,清醒時間增加。該成果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責任編輯/岳萌 美術編輯/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