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堃
優勢也可能是陷阱嗎?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優勢陷阱”是每個人都很難設防的。一旦掉進去,你會發現,世界在不斷縮小。而你,自始至終,可能都毫無察覺。“優勢陷阱”就如同我們所說的繭房效應。你的關注范圍漸漸退縮到你最擅長的那些事情里,讓你很難想起來要去主動關注繭房之外的其他事情。
案例
曉秋馬上就要進入高三年級了。距離高考越來越近,盡管曉秋的成績一向優異且穩定,但她正面臨著一個較為普遍的學習問題——偏科。
偏科的問題,對曉秋而言,可謂是由來已久。從小學開始,曉秋對英語就有著強烈的排斥。發音不標準被同學嘲笑,單詞拼寫背不熟被老師批評,因弄不懂語法,寫作時錯誤連篇……這些英語學習上的問題讓曉秋喪失了自信。
然而,令曉秋的老師和父母感到不解的是,曉秋的語文和數學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連英語老師都感到納悶,為什么一個語文成績優異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表現,會如此差強人意呢?
同樣是課外閱讀,曉秋可以津津有味地通讀古今名著,可就算是以圖片為主的英文繪本也能讓曉秋頭皮發麻、望而生畏;同樣是攻克難點,她可以通宵達旦,只為搞定數學試卷的最后幾道大題,可一旦眼前出現的是英語的完形填空、閱讀理解,她就哈欠連天、疲憊不堪;涉及語文和數學的話題曉秋都能侃侃而談、滔滔不絕,就算面對這些領域里的專家學者,她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但若是遇到向她問路的外國人,她想到的卻只有逃避。
時至今日,盡管曉秋用先天的優勢和劣勢為自己辯解,但是她打心眼里不愿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她想改變現狀,卻又倍感無力。她想證明自己,卻又無從下手。她實在是不知道,問題的癥結究竟在什么地方?
繭房效應和自證預言的雙重作用
從表面上看,曉秋似乎已經盡了個人最大的努力和嘗試,可是結果依然不是很理想。她所以為的,在英語學習上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極有可能是掉進了自己的“信息繭房”之后產生的無效付出所致。
說到這里,你一定會好奇“信言息繭房”究竟是什么?
隨著人類信息傳播速度地不斷提升,人們在收集和提取各類信息的時候,往往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進而將自己逐漸封閉在極其狹隘的信息圈子內,這種被桎梏的狀態,就被我們形象地稱為“信息繭房”。
當曉秋開始認定語文和數學是自己的強項時,她就在無形中為自己劃定了一個學習的信息繭房。因此,她開始在不自覺的狀態下,涉獵更多與語文和數學學科相關的知識及資訊。但這顯然有助于曉秋在語文和數學學習上的進一步提升。
然而,受到信息繭房效應的影響,曉秋在英語學習上的信息儲備就顯得相當不足。這直接導致曉秋很難深入英語學科中,并找到真正能夠打動并吸引自己的東西。英語學習中那些有效的學習方法、有用的學習竅門等有助于提升學業的信息,就更加不會進入曉秋的視線范圍了。優勢更優、劣勢越劣的兩極分化,自然也就形成了。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
不,這只是一個開始。更加使人雪上加霜的是——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是人們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指我們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預言來采取相應的行為,最終讓預言的結果真實上演。也就是說,人們并不是被動地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是積極主動地根據個人的某些期待,產生與之相關的想法和行為反應,以使得內心的期待順利達成。
就拿曉秋來說,只要她認定自己擅長數學和語文,就會在無形之中,促使自己達成數學、語文成績優異的結果。同樣的道理,只要她認定英語是自己的劣勢,就會在不知不覺當中,證明自己對英語學科的無能為力,這就是典型的自證預言。
一旦陷入了信息繭房,進而沉浸于自證預言的幻象之中,我們就會身處“優勢陷阱”而不能自拔……
那么,我們怎樣做到在成長的道路上,有效地規避“優勢陷阱”呢?又如何能夠在跌落“優勢陷阱”之后很快“跳”出來呢?
一、不要讓你擅長的事情,成為自身價值感的唯一來源
做擅長的事,可不只是習慣的依賴,更重要的是,它是個人價值感的來源,是正視自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活中,每個人都是需要獲得認同的。而做自己較為擅長的事情,是最容易獲得認可并從中感受到個人價值的方式。譬如,你是一位學霸,你就總想通過一次次的考試,贏得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許。然而,當你只能通過學習考試這一件事情來彰顯自身價值的時候,你就極有可能落入自身優勢所設下的圈套。守住現有的優勢,走在發掘更多潛能的路上,這才是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
二、不要急于下結論,要以開放的心態,接收更多領域的信息
當我們了解了“優勢陷阱”的存在,就要學會在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慎下結論。面對自己不擅長、不了解的領域,大膽地嘗試。在沒有掌握足夠的信息之前,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輕言放棄。離開舒適區,以更開放的心態去認識世界的變化,接受更多領域的信息,接受未來的各種多樣性。
優勢可能是一個陷阱,但更可能成為我們人生路上披荊斬棘的利劍。正確而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優勢,并始終保持對自我的探索,一定會收獲更多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黃盈盈 美術編輯/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