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豪

“‘一灣連多國,狀如唇齒依。泛北部灣作為多區域合作的重要交匯點,是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核心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加速建成,推動區域開放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成為泛北部灣各國的強烈愿望和迫切要求。”近期,前來參加第十一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暨2020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合作峰會的廣西大學副校長、中國—東盟研究院院長范祚軍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
泛北論壇助推中國—東盟合作
范祚軍表示,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簡稱泛北論壇)作為推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簡稱泛北合作)的重要平臺和重要品牌,以其影響力和吸引力助推著中國—東盟合作和“一帶一路”深化發展。
首先,泛北論壇推動形成了包括泛北合作聯合專家組、泛北合作中方秘書處、泛北部灣智庫峰會、中國—東盟港口合作網絡在內的多元合作機制,豐富和充實了中國—東盟全面合作的“南寧渠道”,已經成為中國與東盟間、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間最重要、最成熟的區域合作機制之一。
其次,泛北論壇促進各方達成系列重要共識,并產出先導領域合作成果。在泛北論壇的推動下,泛北部灣各國在互聯互通、港口物流、經貿、產業、金融、海洋、環保、旅游、人文等領域先行實施一批合作項目,達成一批包括港口、金融、旅游等合作協議,釋放先導示范效應,催生經濟合作新亮點和新熱點。
范祚軍認為,泛北論壇已積累十屆論壇舉辦經驗,通過廣泛凝聚合作共識,積極拓展合作平臺,規劃制定合作路線,實施先導合作項目等方式,推動著中國與泛北部灣各國從共識走向實踐,從合作走向共贏。同時,后疫情時代全球治理和區域合作面臨新形勢,新時期泛北合作的發展方向與重點領域也面臨新變化,這都是本屆論壇需要重點思考的方向,本屆泛北論壇將形成強大影響力。
“陸海新通道”要加強統籌和便利化
在范祚軍看來,作為落實國家領導人戰略共識、聯結“一帶”和“一路”的合作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以下簡稱“陸海新通道”)建設發展前景向好,但仍存在依賴傳統外貿通道、港口集疏運能力不強、基礎建設存在短板、通道效率有待提升等問題。
對此,范祚軍在專訪中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尤其是要加強統籌和便利化。
為形成開發開放合力,范祚軍建議將“陸海新通道”建設納入國家“一帶一路”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同時將通道建設納入中國—東盟“1+10”合作框架下協商推進。此外,要加強中國西部省區市及鐵路部門合作,建立共商共建共享聯動機制,用市場化方式設立樞紐中心,搭建合作共建“陸海新通道”的運營平臺主體。
為完善基礎設施,不僅要大力發展中國西部地區的交通運輸網絡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提升互聯互通水平,還應從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做好與東盟各國人員往來便利化、貨物通關便利化、邊境交通便利化、貿易投資便利化、貨幣兌換便利化、信息交換便利化、安保合作便利化等方面相關工作。
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為提升通道效率,應推動中國鐵路對接國際海運標準,簡化、統一操作手續和模式,實現一單制全程運輸,海關、海事、鐵路等部門針對“陸海新通道”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保障進出商品實現高效中轉;推進海關口岸關區與內陸關區聯動,研究制定多式聯運直轉規則,推動海關、商務、外交等部門研究出臺內陸轉口物流、貿易相關規則和辦法,組織海關、法院、銀行及高校等專家,研究鐵路提單單證創新與國際公約的協調機制,探索鐵路提單便捷化、法治化、國際化路徑。
最后,“陸海新通道”建設還應強化運營能力。通過加強宣傳力度、積極參與國際間行業交流、深化與國際船公司和代理公司合作,擴大“朋友圈”,拓展海外市場;在價格上給予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鐵路運價支持、拓寬貨物準運類別,增強綜合競爭優勢;設立海外集散中心,強化國際聯動等。
金融支持“陸海新通道”對外開放
第十一屆泛北論壇達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包括總規模500億元的廣西水運港口發展基金發布,為“陸海新通道”建設注入金融“活水”。
范祚軍認為,金融支持是推動“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重要力量,是促進通道沿線城市、產業等方面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和金融機構可通過增強金融供給能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等方式,推進“陸海新通道”建設。
除了建立相關政策保障機制以及在基礎設施建設、產品和服務創新等新通道建設“緊迫任務”方面給予金融支持之外,范祚軍認為,在新通道對外開放方面也要給予金融支持。“以‘陸海新通道建設為契機,推動與境內外同業的金融合作,探索第三方市場的務實合作,通過提供便捷高效轉運及配套服務,營造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并進一步加大開放合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國際金融合作協商機制,吸引和帶動其他國家和地區各種類型企業共同參與通道建設。”范祚軍說。
范祚軍還提出,要創新金融技術在“陸海新通道”中的運用,應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開發“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構建跨區域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聯盟、供應鏈金融服務圈,服務于“陸海新通道”建設。“區域間金融技術具有非常大的互信合作空間,能夠減少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貿易的物理距離,減少在清關、結算等過程當中的程序,創造安全、高效的新型貿易模式。”范祚軍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