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緊跟城市的發展步伐,建設新時期職工的“學校和樂園”,海寧市工人文化宮立足公益、調動資源,通過菜單式、下沉式服務,正在將人才孵化中心、文化配送中心、公益活動中心、教育綜合中心融為一體,努力打造成海寧市一張亮眼的文化“名片”。
擁有87萬常住人口的浙江海寧,最出名的莫過于“海寧皮草”。而對當地人和新居民(外來務工人員)來說,海寧市工人文化宮(以下簡稱海寧宮)在他們的心里,絕對能夠占據一席之地。
從2017年入選浙江省首批工會職工教育培訓基地到2018年成為全國職工文體活動示范基地,海寧宮在拓展和深耕的基礎上不斷做精做細,日益成為海寧市一張亮眼的文化“名片”,吸引全國各地工會及工人文化宮負責人前來取經。
毫無疑問,2016年4月6日,是屬于海寧宮的高光時刻。在全國總工會召開的加強和改進工人文化宮工作調研座談會上,海寧宮主任朱耀明作為唯一一家縣級市文化宮負責人應邀介紹發展經驗,并且5次被點名表揚。此后,全國各地來海寧參觀學習文化宮建設的調研團絡繹不絕。
翻開海寧宮的歷史,像全國大多數文化宮一樣,人員少、經費缺,發展的先天條件并不比別家好。“要創新思路,改變傳統管理模式,才能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發展公益性的職工文化活動上。”在朱耀明的帶領下,海寧宮逐漸探索出廣集資源的社會化運營管理模式。
讓文化宮在職工群眾中有存在感,第一步就是要開展足夠多的活動。朱耀明眼光向內,抓住海寧宮下設的職工攝影家協會、職工合唱團等12家協會,調動協會積極性開展活動的同時,海寧宮為協會提供更多資源,讓協會的活動更具吸引力,讓參與協會活動的職工更有榮譽感。
以攝影家協會為例,曾經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協會副主席王超英幾乎就是一個光桿司令。2018年,在海寧宮的扶持下,攝影家協會“重啟”。在海寧宮的協調下,協會成員作為杭海(杭州到海寧)城際鐵路建設項目唯一允許進入拍攝的團體。“不論是進企業還是到工地,文化宮近幾年在拍攝方面給了我們很大支持。”今年8月,海寧宮會同主辦的第七屆全國職工攝影展“走進海寧”采風活動開啟,攝影協會也積極投身其中,除了能與同行交流切磋,王超英認為這也是提升協會知名度的契機。
達成共識,相互成就,通過廣泛開展各類活動,海寧宮與內部協會正越來越有機地聯結在一起。因為活動廣受好評,2019年,囊括12家協會的職工文體聯合會還被評為全市的“AAA級社會組織”。

海寧市企業班組長賦能培訓班在文化宮舉辦
除了大力扶持內部協會,海寧宮也向外部伸出了橄欖枝。“比如我們不僅做了節目庫,還建了人才庫。除了調集內部的舞蹈隊和合唱團,平日里也會給合作過的演職人員建立檔案,需要時可以快速對接到人。”朱耀明舉例說,2019年傳統小年當天,央視“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慰問演出落地海寧,文化宮僅僅用了兩周時間籌備,就提供了4個節目的伴舞及8個本土節目。
活動節目的菜單化,實則體現了人才管理的針對性和規模化。雖然縣級市文化宮在人力、財力、物力上都有所匱乏,但也正是因為地域有限,才能精準觸達、全面調動每個社會網絡結點。
盤活發揮內部優勢,對接優化外部資源,海寧宮在數年的開發累積過程中,逐漸開辟出一條小而精的發展道路。
朱耀明除了海寧宮主任的職務,還有另一重身份——海寧市職工學校校長。早在1956年海寧市工人文化宮建成開放之時,就下設了海寧市職工學校。2013年投資9000多萬元,建筑面積達2.6萬平方米的海寧宮新大樓落成,開啟了職工公益培訓的新征程。
“每年培訓數萬名職工,其中4000多名職工實現技能晉級,為海寧經濟創新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緊缺型人才。”在朱耀明的帶領下,海寧宮開啟了“宮校合一”的培訓模式,轉型成了一所服務企業職工的綜合性公益學校。
共計11層的海寧宮大樓,職工學校就占了5層。然而,要想開展覆蓋皮革、經編、光伏等當地支柱產業的技能培訓,樓內的場地和設施還遠遠不夠。早在2013年,海寧宮就與職業高校和成人學校對接,聘請專業知識豐富、具有實際操作經驗的教師,將課堂搬進了企業、帶到了車間。
為職工提供免費學習的同時,海寧宮積極爭取相關部門政策支持:每培訓一名職工,就能獲得政府的一筆資金補助。
費用問題解決了,提供精準服務、切實解決企業用工難題就成為海寧宮接下來的中心任務。
2019年,海寧市吹響了“工業強市向2000億奮進”的號角,在市總工會的大力支持下,海寧宮正在逐步開展職業技能“滴灌計劃”,通過提供“菜單式”課程表,滿足企業轉型升級需求。
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培訓規模較往年略有縮減,海寧宮非但沒有松懈,還開發出了企業班組長賦能培訓的新課程。作為第一期學員的宇力襪業生產部經理告訴本刊記者,以往只針對普通員工授課,班組長培訓還是第一次,“管理層的培訓,有助于帶動普通職工提質增效”。
職工學校,已逐漸成為海寧宮開展“工”字培訓的移動招牌。
外來職工何春燕,通常下班后便直奔海寧宮的公益課堂。攝影、插花、拉二胡……只要能搶到,她一課不落。
只身一人來到海寧的何春燕,在文化宮結識了很多朋友。開課第一天,她就和班里的兩位聾啞朋友一起排演了情景喜劇,因為表現突出,還被海寧宮邀請數次下基層演出。
海寧宮為每個前來上課的學員提供豐富體驗與展示平臺,滿足本地職工和外來居民多元需求的同時,增進彼此之間的互動交流。
為打通服務職工的“最后一公里”,海寧宮正陸續把公益課程送到鄉鎮街道工會和企業。
在青瓷小鎮開設茶藝、插花等公益課程,在俠客小鎮開設“武俠文化研學基地”……海寧宮因地制宜授牌的各類公益課堂,目前已有11家,預計在今年年底做到基層全覆蓋。
然而,要想提供長期優質的公益服務,必須確保經費充足。為此,海寧宮很早就開始與社會化教學機構聯合辦學,提供大樓一層作為職工子女課外輔導場地。目前,在政府新建的兒童樂園里,海寧宮也設立了分部,引入企業圍繞教育培訓、游學服務等特色項目展開經營工作,以維持公益課堂的持續運轉。
在海寧,文化宮姓“工”,是海寧宮回歸公益不斷發展的初心和使命。如今,海寧宮立足公益、調動資源,通過菜單式、下沉式服務,正在將人才孵化中心、文化配送中心、公益活動中心、教育綜合中心融為一體,努力打造成海寧市一張亮眼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