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年的轉型振興實踐中,一代代阜新人持之以恒地探尋可持續發展之路,阜新城市產業結構多點開花,產業工人隊伍面貌一新,一座老工業基地正在孕育新生機。
螺旋槳飛速旋轉,指示燈頻頻閃爍,隨著緊促的發動機聲響由弱漸強,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10月15日,2020年遼寧省職工技能大賽暨全省無人機大賽在阜新拉開帷幕。
來自遼寧省14個市區的113名選手,經過層層選拔來到阜新,一同比拼無人機飛行操縱和裝配技能。數十架無人機在選手的操控下自如穿梭于賽道,在空中劃出一道又一道弧線,讓阜新這座老牌“煤電之城”再次站上了時代風口。
阜新,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城市,曾是擁有亞洲最大露天礦和火力發電廠的“煤電之城”,還是我國重要能源基地。然而,在世紀之交面臨能源瀕于枯竭的狀況下,阜新市不得不開啟艱難轉型之路。
在20年的轉型振興實踐中,一代代阜新人持之以恒地探尋可持續發展之路,阜新城市產業結構多點開花,產業工人隊伍面貌一新,一座老工業基地正在孕育新的生機。
2011年至今,阜新市總工會連續10年開展瑪瑙雕刻工專業技能競賽,培養出于杰、陳坤、李楷等全國知名的瑪瑙雕刻工匠,有效提升了阜新在瑪瑙雕刻行業的認知度。
2001年12月28日,阜新被國務院正式認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此后這座老工業城市便開始踏上尋找接續替代產業的道路,瑪瑙也正是在此刻進入城市決策者的視野。
阜新瑪瑙采掘加工歷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阜新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采掘加工瑪瑙。2006年,“阜新瑪瑙雕”被正式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推動這一優勢特色產業大發展,阜新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瑪瑙特色產業辦公室,并將瑪瑙產業列入《遼寧省文化產業振興綱要》。
為了推動瑪瑙產業向專業化、精品化方向發展,近年來,阜新市總工會在工作中牢牢圍繞阜新轉型發展大局,引導職工參與到全市轉型升級中來。
2019年10月,全國玉石雕刻大師齊聚瑪瑙之都——阜新,參加遼寧省職工技能大賽暨“工匠杯”玉石雕刻工大賽全國邀請賽。他們手握刻刀,與璞玉相遇。
比賽現場,52個瑪瑙雕刻工作臺一字排開,選手們相鄰而坐,刻刀同時飛舞。來自鐵嶺的井瀟瀟是這次大賽中唯一的女選手。雖然從業僅5年,但良好的天賦和勤奮促使她迅速成長為一名瑪瑙雕刻工匠。井瀟瀟說,這次競賽的內容雖然是雕刻玉如意,但越是樸素的題材越考驗雕刻工的刀法、雕刻、構思等,“比賽比拼的就是選手的綜合能力”。
立足遼寧,面向全國,共邀各地玉石雕刻工匠同場競技,這是阜新市總工會打造技能大賽新模式的一種嘗試。2011年至今,阜新市總工會連續10年開展瑪瑙雕刻工專業技能競賽,培養出于杰、陳坤、李楷等全國知名的瑪瑙雕刻工匠,有效提升了阜新在瑪瑙雕刻行業的認知度。
2019年是于杰第三次參加競賽,6年前他在阜新市瑪瑙雕刻工專業技能競賽上獲得第一名,并被授予市勞動模范稱號。如今,他已成為行業知名的雕刻大師,作品獲得玉石雕刻行業最高獎——天工獎。再次回到賽場,于杰斗志不減,力圖把作品打磨到極致。
吸引于杰再次參加技能競賽的原因不僅出于要驗證自身的技能水平,更來自一份高尚的勞動榮譽。他向《中國工人》記者坦言:“從小在電視上看到勞模那么受人尊重,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靠玉石雕刻也能當上勞模,這個榮譽對我來說是莫大的肯定。”
對技能競賽一等獎職工授予技術狀元和市勞動模范等稱號,充分給予技能人才尊重和肯定,這是阜新市總工會結合振興發展大局注入的催化劑。
通過工會開展的瑪瑙雕刻工專業技能競賽,廣大玉石雕刻從業人員從一家一戶的小作坊走到競技場,不僅增加了他們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更對雕刻從業者的綜合技能水平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轉型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截至目前,阜新市總工會舉辦市級職工職業技能示范競賽117場,參與職工10萬多人次,涌現出技術狀元、技術標兵、技術能手1124名。一批批素質優良的產業生力軍漸漸顯現,產業格局日漸清晰。
在強化擴大主導產業帶動作用的同時,阜新市總工會緊跟時代潮流,積極為新興產業孵化人才,增強職工隊伍活力。
近年來,民用無人機發展迅速,與各行各業的融合應用漸趨深入。為了加強無人機人才隊伍建設,規范無人機培訓制度,阜新市總工會與遼寧省航空運輸協會共同承辦全省無人機大賽,加速培養專業無人機應用型人才。
2020年10月15日,遼寧省職工技能大賽暨全省無人機大賽開賽,113多名選手齊聚阜新市參與總決賽角逐。
比賽設無人機駕駛操作員和無人機裝配操作員兩個競賽項目,來自阜新市供電公司的卜洪亮和宋殿鑫,分別參與了裝配和駕駛操作的競賽,最終均獲第二名的好成績。
裝配比賽現場,選手要拆裝無人機主機翼。在此過程中,拆下的33個螺絲和34個零部件都要整齊地擺放在操作臺上,保證無一遺漏。卜洪亮經過多日訓練,僅用規定時長的三分之一便順利完成拆裝。
而在無人機操作現場,則需要選手完成兩項指定飛行動作——水平“8”字飛行和原地360度自旋轉。據宋殿鑫介紹,這兩項飛行動作是操作無人機飛行基礎和主要的技巧。在“8”字飛行時,無人機必須飛至指定繞桿頂端中心點,且在飛行過程中保持勻速。原地自旋轉考驗的則是選手掌握操縱桿的靈巧度。
“無人機在電網系統日常巡檢電路時使用頻率相當高,參加競賽一方面能加強交流,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自己裝配無人機的精度和速度。”卜洪亮如是說。
卜洪亮是阜新市供電公司的一名線路檢修員,以往在線路檢修前,他和同事們先要手握望遠鏡預先觀察判斷出線路故障,隨后在高空作業檢修。近幾年無人機逐漸在電網系統推廣,不僅提高了他們預判的準確度和工作效率,更幫助他們承擔了一些高難度的作業任務。
只要在地面操作遙控器,檢修人員就能操控無人機飛上幾百米高空巡視線路。不用走遠路,不用爬電線桿,大大減少了線路檢修員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更明顯的變化是,卜洪亮和同事外出巡線不用再帶砍刀了。
“以前需要用刀開路。”卜洪亮說,過去野外巡線,邊砍樹邊巡線,遇到復雜的路段更麻煩。無人機飛得高且遠,裝上攝像頭后,既能精細化巡視、紅外測溫、掃視盲區,又可實時傳輸圖片,20分鐘一次巡視就能完成上述一系列有難度的任務。
盡管無人機巡線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很高。對一名“飛手”而言,要精確地飛行到每一個需要檢查的點位,缺乏操作技術的“飛手”也會導致無人機巡檢推廣受影響。
無人機競賽的開展恰恰滿足了一些操作人員的技術需求,提高了他們的操控穩定性和飛行水準。據了解,阜新市總工會還將不斷推出各類無人機相關賽事,檢驗從業人員的操縱飛行水準,推動無人機產業規范健康發展。
此外,為了讓無人機競賽的成果延伸得更長,阜新寶地培訓中心將落成遼寧省航空運輸協會無人機培訓實踐基地,根據阜新市場需求及人才就業方向,著力培養各行業所需的無人機專業人才。
“競賽+基地”是阜新市總工會從多年的辦賽經驗中創造出的新模式。市總工會依托阜新市多個職業培訓學校分別建立“工字號”基地,將場地設施和教育資源有效銜接起來,這樣既能為技術能手、勞模工匠提供研討技術的平臺,又能讓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與工匠直接接觸,交流心得,為優秀技能人才成長提供沃土。

工匠在學校課堂指導學生

雕刻師侯贊華正在對瑪瑙打磨
2019年3月,阜新市總工會開始在全市實施“十百千萬工程”,以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新興產業等為主體,推動開展職工全員培訓。
自從阜新市第二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成為阜新市工匠孵化基地后,該校知名度和影響力明顯增強。
16歲的吉思涵是機械加工專業二年級的學生,由于成績優異被選入青苗班重點培養。從今年年初開始,他和同班同學每周的課表上都會增添十幾節勞模工匠的現場授課。他說:“跟平常的課堂相比,和工匠老師們一起學習最大的感受是簡單易懂,沒有過多理論,實際操作性很強。”
在學校開辟出來的創夢工廠里,吉思涵和其他十幾位同學站在車床前,與阜新工匠們直接面對面交流。從理論走進實操,吉思涵從工匠老師身上學到最多的是他們由豐富經歷里提煉出的經驗和教訓。比如在車床加工時,為防止轉動的刀具撞到機床,工匠老師提醒吉思涵,緊急時要按下急停按鍵,否則將會損壞機床部件甚至造成人身傷亡。

無人機總決賽現場選手正在進行裝配
像這樣直觀的教學方式,不但讓吉思涵受益匪淺,更讓他在機械加工這門專業里發現了更為新奇的世界。
而在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的職工創新交流基地,技術工匠們則多了一條向高校教授們求教的捷徑。龐井江是遼寧廣廈鋼結構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級焊接技師,2019年加入基地后,他跟隨導師李文華收獲了不少技術創新的新思路。
當龐井江帶著他的重鋼結構焊接角度調整架的設想找到李文華時,李文華當即建議他將原本使用的螺旋結構改為洞筒連接,這樣既能降低操作風險又節省了時間,龐井江后續直接采納了這一建議。
在龐井江另一項技術創新——三維角部組立機的發明過程中,導師李文華同樣給予了指導,幫助他在機器的液壓傳動上有了細化的改進。龐井江說:“跟高校老師一起交流能直接作用到創新產出上。加入基地之后,我又有了七八個創新成果,對比之前的產出速度明顯加快。”
從當年的車鉗鉚電焊等少數幾個工種,到如今的皮革、氟化工、瑪瑙雕刻,再到創新成果大賽等百余個工種項目的競賽;從過去單一的實時競賽到如今的精準對接企業、產業園區跨時段、跨區域的大規模競賽;從單一的比賽授獎模式到如今形成學、賽、培、訓的“四位一體”競賽體制,阜新市總工會在職工職業競賽上深入探索的創新實踐,為阜新的轉型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阜新市結合資源優勢,已初步培育出瑪瑙、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風電、氟化工、皮革、板材家居等非煤產業,產業新格局已具備雛形。
回看阜新這座城市的發展之路,盡管昔日的城市榮光在時代變遷中有所褪色,但這座曾經燦爛過的中國北方著名工業城市擁有的堅韌基因依舊支撐著它不斷生發新的生長動力與活力。在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下,阜新市肩負著自己的歷史使命,在這條充滿挑戰的轉型發展道路上,阜新市的困境突圍也將成為東北振興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