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萍 張顥月 申起有
核武器歷來是美俄爭鋒的法寶和利器,核力量的發展也自然成為了美俄博弈的焦點與核心。自美國單方面退出《中導條約》以來,美俄兩國圍繞《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是否續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博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本就波詭云譎的世界局勢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在這樣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美俄博弈將“核去核從”?
美俄兩國的博弈較量早在蘇聯時期已有淵源,作為當時世界上兩大軍事集團北約與華約的主導國,蘇聯與美國之間的軍事、經濟和政治斗爭從未平息,而核力量的較量無疑是兩國博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1945年,美國領先蘇聯成功研制并投擲了第一枚原子彈,奠定了自己的核壟斷地位并不斷擴大其核力量的建設。面對美國的核壟斷以及杜魯門頻頻進行的核訛詐,蘇聯被迫退讓的同時,加大了對核武器研發的投入,并于1949年成功打破美國的核壟斷,成為了第二個有核國家。
之后蘇聯施行優先發展核武器并削減常規力量的核報復戰略,這一核戰略也使美國感到了強烈的威脅與不安,進而掀起了瘋狂的核軍備競賽。
這一時期美蘇兩國將核武器的數量看作冷戰爭霸的實力標志之一,越多越好,越多越能彰顯實力之強大、制度之優越,因而兩國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擴充核武庫。在兩國競相追逐間,美國的核武器數量在1975年達到了27519枚的巔峰,蘇聯的核武數量則在1986年以45000枚達到了冷戰峰值。兩國的核武發展不僅僅只是追求數量的領先,就質量方面而言,美蘇兩國在冷戰中后期研發了眾多型號核武打擊平臺,例如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B-2型戰略轟炸機、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俄羅斯的SS-25白楊、SS-18撒旦、圖-160戰略轟炸機等。這些武器的威力和戰場生存應用能力不可小覷,至今仍是美俄兩國核武庫中的重要力量。
古巴導彈危機被認為是人類存亡最危險的時刻
1962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正是在兩國針鋒相對進行核軍備競賽時期發生的。1959年,古巴政權更迭,政府重要部門絕大多數被主張實行激進政策的人所掌握。美國政府擔心古巴高層的變動會引起整個拉美地區的失控,動搖美國在拉美的影響力,因此對古巴新政權產生了不滿,進而與古巴關系日益惡化。1961年,美國與古巴斷交并對古巴實行了經濟制裁,企圖逼迫古巴就范。出于同美國爭霸的需要,蘇聯正好有在拉丁美洲尋找立足點的意愿,古巴領導人向蘇聯尋求援助于蘇聯而言無疑是一次制衡美國的良機。赫魯曉夫在取得政府批準后,決定秘密在古巴境內部署約60枚導彈,增加蘇聯對美國的打擊能力,提升本國戰略地位。1962年,美軍飛機在古巴上空偵察時發現了古巴的導彈發射場,美國總統肯尼迪立即對古巴實行了武裝封鎖,美蘇兩國戰爭一觸即發。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但在此期間,美蘇兩國多次在核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最終美蘇兩國相互妥協化解了這場熱核危機。這場危機迄今為止仍被認為是人類存亡最危險的時刻,由此可見蘇聯核報復戰略的僵硬與脆弱以及核競爭的危機四伏。
古巴導彈危機后,蘇聯開始大規模擴充核武庫,美國由于長期陷入越戰泥潭消耗巨大,到60年代末,美蘇核力量已基本處于均勢。20世紀80年代,兩國經過長期的軍備競賽都具有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核打擊力量,同時兩國領導人都認識到“核戰爭不會有勝利者”,開始將核武器的應用轉向以核威懾為主要目標。核武器發展更加平衡穩定,提升核威懾的有效性成為新時期兩國核戰略的需求,而在這一階段提高核武器的生存能力成為了研發核武器的新方向與焦點問題,單純追求核武器數量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核戰略的需求。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原有的絕大多數核力量,也承繼了與美國之間長期以來的競爭較量的外交關系,兩國在核方面同樣簽訂了一系列限制條約,以避免過度的核軍備競爭給兩國經濟發展等造成過大的負擔,兩敗俱傷。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俄“蜜月期”走向終點,緊張局勢重現,摩擦博弈不斷升級。
首先是政策方面的調整變化。2019年2月,美國政府以所謂“俄羅斯長期違反《中導條約》規定”為由,宣布美方將暫停履行該條約義務,并啟動為期6個月的退約程序。隨后,俄羅斯也宣布暫停履行《中導條約》。2019年8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重申,美國將正式退出《中導條約》,并再次指責俄羅斯違反條約規定。作為回應,俄羅斯外交部威脅將在靠近美國邊界地區部署導彈。《中導條約》是冷戰結束標志性的一項軍備控制條約。據報道,在條約簽署不到5年的時間內,美俄雙方共同銷毀了約2692枚導彈。所以該條約雖然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美蘇兩國的核霸權與核壟斷地位,但對制約核武器發展和緩和東西方關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導條約》的失效讓美俄兩國的關系再次緊張,如針尖對麥芒般,敵對局勢一觸即發。
緊接著,作為俄美兩國最后一份牽制核武器發展的軍控條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也將于2021年2月到期。《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是美俄關于削減核武器的雙邊條約,由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于2010年4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簽署,該條約自2011年2月5日生效,有效期為10年,經雙方同意可延長5年。然而,近年來俄羅斯多次呼吁美方一同延長該條約有效期,得到的卻只是美方的消極回應,雙方是否續約問題仍然處于未知中。若兩國沒有延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無疑將引發兩國間新的軍備競賽,破壞戰略穩定,在國際矛盾日益深刻的大背景下,戰略武器的失控可能給全球帶來巨大安全隱患。
美國撕毀《中導條約》,進一步發展其戰略進攻能力,使俄羅斯面臨更大的安全威脅與挑戰
作為世界上兩個核威懾軍事強國,戰略武器的研制自然不會落后。自從美國公開表示要退出《中導條約》以來,俄羅斯便致力于加快導彈方面的研究。2018年,RS-28薩爾馬特陸基洲際戰略彈道導彈裝備俄軍,該型導彈可攜帶千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同時,俄羅斯又研發出布拉瓦-30潛射彈道導彈,射程達9000千米,并可攜帶10枚核彈頭,該型導彈可以一次釋放多個“假目標”突破敵方反導系統,突防能力大大增強。在不斷增強導彈威力的同時,俄方更是發展出了出色的高超聲速戰略導彈。2018年裝備俄軍的鋯石高超聲速海基巡航導彈,射程超1000千米,速度可達馬赫數8。據悉,俄軍水面艦艇或潛艇可搭載40枚鋯石并在短時間內全部發射,給敵方反導系統造成巨大壓力。強大的核威懾能力是成為維護俄國家安全利益的有力后盾,因此俄方一直堅持在武器研制方面的投入研究,不斷發展新型戰略武器。
美國作為另一大軍事強國,一直以來也在不斷加強戰術核武器的研發和部署,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加快自己擴張核威懾影響力的步伐,努力成為全球核武的主導力量。20世紀70年代,服役于美軍的民兵-3陸基戰略洲際彈道導彈,射程達10000千米,命中精度達120米。美軍在90年代執行該型導彈的現代化改進計劃,目的是將其服役壽命延長至2030年。
同時,美國還將目光瞄準了更有戰略意義的潛射導彈。三叉戟Ⅱ型D5潛射彈道導彈一枚可搭載8~14枚分導彈頭,射程可達7000千米,再搭配俄亥俄級核潛艇,該潛艇搭配最先進的靜音系統,加之900米的潛深,水下20節的航速。這意味著該型導彈可以出現在任何便于其發射的地點,對敵威脅大大加強。然而,現役的俄亥俄級核潛艇已經逐漸老化,更新維護的費用也越來越高昂。同時俄羅斯新一代955型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入列服役,其性能遠超美軍現役俄亥俄級核潛艇,導致美軍加快推進第五代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X)哥倫比亞級的研發工作。據悉,該型核潛艇的預計成本達千億美元級別,首艇將于2021年開工。耗資之大,可以想象得到,其未來的威脅將遠大于現役的俄亥俄級核潛艇。雙方軍備競爭從未停止,你追我趕的現象必將繼續持續下去。
自從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美國和俄羅斯的關系日益惡化。烏克蘭問題、敘利亞問題、委內瑞拉問題,都是美俄博弈的主戰場。雙方在數項軍備控制協議上,也是矛盾不斷,中導條約更是其中博弈的關鍵。除此之外,雙方在軍事上的對抗事態,也在不斷演化。挑釁性軍演,貼近彼此領土偵察,已是常態。
此前,特朗普聲稱:只要世界上還有核武器,美國就得保持領先優勢。而普京則強調:俄羅斯要將戰略核盾牌作為優先發展的方向。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國際局勢日益復雜多變。在美俄核博弈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一直以來發揮著重要作用的《中導條約》也成為了一紙空文。這項條約自1987年12月8日,美國時任總統里根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華盛頓簽署《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導彈和中短程導彈條約》以來就發揮著重要作用。條約規定,在條約生效后3年內,美蘇雙方銷毀射程在500~1000千米的短程導彈以及射程在1000~5500千米的中程導彈。《中導條約》被視作美蘇雙方為限制軍備競賽邁出的重要一步,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繼承蘇聯大量核武器的同時也將這一條約延續了下來。2018年10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退出《中導條約》,2019年2月1日,美國務卿蓬佩奧宣布美國暫停履行條約義務。2日,俄總統普京宣布將暫時停止履行《中導條約》義務以回應美國相同的舉措,并開始制造中程超聲速導彈。2019年8月2日,美國正式退出《中導條約》,自此生效30多年、對限制美俄軍備競賽作出重要貢獻的一項條約宣告破裂。
俄羅斯的RS-24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
事實上,退出《中導條約》確實能為美國制定戰略構想和戰斗計劃提供更多的選擇,有效提高其軍隊作戰的靈活性與復雜度。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特拉滕貝格明確表示,退出《中導條約》是美國的一次機會,美國將可以研發高精度中程導彈來實現美國陸軍一直期待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并重新確立對俄羅斯在戰略打擊系統方面的優勢。美國陸軍領導層也認為,研發和部署中程彈道導彈,將改變美國陸軍主要充當海空軍火力支援力量的角色,將為美國陸軍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導條約》的破裂極有可能導致又一輪激烈的軍備競賽,給大國戰略平衡造成巨大的威脅與挑戰。在美國宣布暫停履行條約前后,俄羅斯便試射了雨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和RS-24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旨在向外界表明應對美國“退約”的信心,彰顯俄羅斯的強大打擊能力。2019年2月5日,即美國宣布暫停履行《中導條約》后第3天,美國試射了一枚民兵-3洲際導彈;次日,作為回應,俄羅斯試射了一枚RS-24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8月18日,即《中導條約》失效后第16天,美國用MK41垂直發射裝置試射了一枚射程超過500千米的陸基常規巡航導彈。8月24日,俄羅斯從圖拉號和尤里多爾戈魯基號潛艇上成功發射了RSM-54輕舟彈道導彈和布拉瓦彈道導彈,兩枚導彈分別從極地海域和巴倫支海海域發射,成功命中了俄羅斯西部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奇扎靶場與遠東地區堪察加半島的庫拉靶場中的目標。美俄兩國的核軍備競賽在《中導條約》破裂后一觸即發,歐洲、亞太和拉美等地區的區域戰略平衡也面臨著極大的風險。
美俄或將重新開啟軍備競賽
《中導條約》失效后,特朗普政府開始積極推動在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導彈,更有報道指出美國已經與澳大利亞與韓國等國家就此展開協商。而受地理位置與地緣因素影響,作為美國重要盟國的歐洲各國仍將成為俄羅斯絕大多數中程彈道導彈的目標。此外,俄羅斯軍事專家弗拉基米爾·博加特廖夫少將曾表示,“俄羅斯可能采取具有地緣政治特點的回擊措施,在拉美國家部署中短程導彈,將配備中短程導彈的潛艇和軍艦部署到相對接近美國邊境的區域”。
《中導條約》破裂作為美俄核戰略博弈中的重要節點,對世界核安全形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力仍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逐漸顯現。
除《中導條約》以外,另一限制兩國戰略武器發展的條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也將于2021年2月到期,而對于兩國是否將續約的問題仍然眾說紛紜。俄副外長里亞布科夫表示,俄方愿意以最大程度上地支持續約,并表示如果美方接受續約提議,可考慮在條約中納入俄方部分最新核武器,包括被認為可“突破目前世界上所有防空及反導系統”的先鋒高超聲速導彈和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目前俄美關系愈加緊張,劍拔弩張的局勢越發嚴重。盡管俄方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續約問題上展現誠意,但特朗普政府一直在為續約設置門檻。從特朗普政府的態度來看,該條約得以延續的前景并不樂觀。
在僅剩《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作為俄美兩國最后一份牽制核武器發展的軍控條約的現在,無疑是俄美兩國發展戰略武器的黃金時機。雙方緊緊把握這空窗期,加緊發展自身戰略武器。俄羅斯主打高超聲速戰略武器,意圖以極致的速度通過敵方的防空和反導系統。而與之對壘的美國則大力發展核潛艇,試圖以絕對的經濟實力來鞏固自身軍事地位。
對于俄羅斯以及對世界來說,如果能夠延長條約的有效期,無疑是一件好事。近幾年,俄羅斯經濟蕭條,若條約失效,兩國開始軍備競爭,俄羅斯將受限于經濟實力,無法與美國進行長期的核競爭。通過盡快續約,把雙方戰略武器限制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更有利于俄羅斯的安全利益。而美國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核武生產能力非常強大,目前美國正在積極推進核武器現代化計劃,致力于鞏固和提升自身軍事地位。
世界正處于要開始軍備競賽還是要維護軍控條約的分岔口。國際安全體系的未來將取決于美俄等軍事大國能否進行有效合作。在世界多極化、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延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無疑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良策。一旦美俄沒有任何制約的條約,兩國對峙博弈的局面可能會惡化升級,將對世界和平造成威脅。兩國的沖突也會對全球很多國家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因此,美俄兩國未來還會在摩擦對峙中尋找一種平衡,關系完全破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斗而不破仍將是兩國未來關系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