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兒童與青少年保健科主任醫師 盛曉陽 攝影/郝 麗
研究證實,硒幾乎遍布于全身所有的器官和組織,并通過腎臟排出人體。硒進入人體后絕大部分與蛋白質結合,稱為“含硒蛋白”,而在活性中心含有硒代半胱氨酸的蛋白質則稱為“硒蛋白”。人體內至少有25 種不同的硒蛋白,這些硒蛋白是人體內重要的酶,如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硒蛋白P、硒蛋白S 等,對人體健康有多樣性的作用,如抗氧化作用、抗炎性反應、促進活性甲狀腺激素產生以及抗腫瘤作用等。近二十年來,人們發現編碼硒蛋白基因的多態性也與某些疾病的發生和預后相關,于是更加關注硒蛋白。

研究發現,當人體處于低硒和缺硒狀態時,死亡率增加,免疫力低下,老年人認知能力下降。高硒狀態或應用硒的補充劑,則可能具有對抗病毒感染,治療不孕不育,以及減少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作用。高硒狀態可能還有助于減少前列腺癌、肺癌、結直腸癌和膀胱癌的風險。然而,硒與人體健康的相關性是一種明顯的“U”形關系。也就是:當人體處于低硒狀態時,通過膳食或補充劑提高體內的硒水平可獲得各種健康益處;當人體硒狀態適中或偏高時,再提高硒水平則不再能獲得健康益處;而當人體硒水平過高時,反而會出現毒性作用,如增加2 型糖尿病的風險、引起脫發等。
不同地區居民硒的攝入量差異巨大,這與當地土壤中的硒含量密切相關,缺硒地區出產的主要糧食含硒量極低。我國既有缺硒地區又有富硒地區。從我國的東北到西南有一條很寬的低硒地帶,這一地區人群的血漿硒水平低下,同時當地主要糧食的硒水平也低下,當地居民容易罹患克山病和大骨節病。我國的湖北施恩地區和陜西紫陽縣則是高硒地區,曾發生過因攝入高硒玉米而致中毒的病例,主要表現為頭發脫落和指甲變形。在中國營養學會公布的2013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成人膳食硒的平均需要量為50 微克/天,推薦攝入量為60 微克/天,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400 微克/天。
判斷人體硒營養狀況,目前比較多的是檢測血漿硒,還可以檢測發硒、指甲硒等,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研究提示, 成人血漿硒水平在130 ~150 微克/升時,死亡率最低。當成人血漿硒水平高于122 微克/升時,給予硒補充劑可能增加患腫瘤、非黑色素皮膚癌以及2型糖尿病的風險。
摘自《大眾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