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武,劉曉亮,張永哲
(1.中金黃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1;2.西烏珠穆沁旗道倫達壩銅礦開發有限公司,內蒙古 錫林郭勒 026200;3.北京金有地質勘查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11)
得勒布欽金礦位于內蒙古西烏旗西烏珠穆沁旗西南部,區域內發現金礦較少,多為多金屬礦床,本文通過總結礦區地層、構造、礦體、圍巖蝕變和物化探異常等特征,探討礦床成因并總結找礦標志,對該區域尋找同類型礦床具有一定意義。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北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之間,錫林浩特后華力西臺地上。區域地層區劃古生界屬華北地層大區,內蒙古草原地層區,錫林浩特~磐石地層分區;中新生界屬濱太平洋地層區,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烏蘭浩特~赤峰地層小區[1]。區域內構造主要有褶皺構造、韌性變形構造、脆性斷裂構造等,其中以脆性斷裂構造最發育,與金礦成礦關系密切。華力西晚期和燕山期各類巖體均比較發育,但規模一般較小,燕山早期花崗巖(γ52(1))呈北東和北北東向斷續出露。
礦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二疊系中統大石寨組和第四系全新統。二疊紀地層在區內大面積出露,主要巖性為片理化蝕變安山巖、變安山巖,少量千枚巖化細砂巖、絹云千枚巖、微晶大理巖等;第四系全新統分布面積較廣泛,主要位于山坡及溝谷,主要成分為粉沙土、碎石、腐植土及少量的沖積物,因此區內很少有基巖裸露地表[2]。
礦區區位于西烏珠穆沁復向斜的杰林牧場~毛登~寶登圖褶斷束的哈達候向斜近于核部的北翼。
褶皺構造主要表現為單斜構造,局部發生褶曲;構成單斜構造的主要巖性為二疊系中統大石寨組變安山巖、千枚巖化細砂巖及絹云千枚巖等[3]。
斷裂構造以脆性構造為主,按走向分為近東西向、近南北向和北西~北西西向。近東西向斷裂構造發育于二疊系中統大石寨組蝕變安山巖內,具有分枝復合現象;近南北向斷裂構造為推測斷層,發育于古生代地層中,兩側地層不連續,具左行特征;北西-北西西向斷裂構造有4條小規模局部出露,巖石呈碎裂結構。
礦區內未見巖漿巖出露,只見有脈巖產出,主要為石英脈和少量閃長玢巖。
石英脈是本區主要的含金地質體,主要充填于近東西向斷裂構造及其次級構造內,可分為兩期,其中呈煙灰色~灰白色石英脈發育細粒浸染狀黃鐵礦,是金礦體的主要組成部分;閃長玢巖呈脈巖產出,呈黃褐色,斑狀結構,基質呈微粒結構,塊狀構造,斑晶成分主要為鉀長石、石英,基質主要由鉀長石、石英組成[4]。
礦區圍巖蝕變沿構造帶發育,構造的性質、規模及活動的時間,決定了蝕變的種類及強弱程度。蝕變作用有絹云母化、硅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通常情況下它們疊加出現。
通過高精度磁測、激電中梯測量等,圈定磁異常10處、激電異常10處。
結合地質和礦產資料,對所取得物探資料進行了解釋推斷,獲取了一定深度內的斷裂構造、裂隙帶和局部成礦有利地段等信息。
由物探異常推斷,測區中部是區內北東東向隱伏斷裂、裂隙(帶)構造最發育的地段,其電、磁異常特征較為突出。
元素地球化學特征顯示,成礦元素Au、Hg的標準離差及變異系數均較大,其余元素的標準離差及變異系數均較小,含金蝕變帶內主要富集元素為Au、Ag、Cu、Pb、Zn、As、Sb、Bi、Hg、W、Mo、Sn等;土壤地球化學特征:通過對12指示元素異常的規模,圈定了12種元素的綜合異常10個。異常主要分布于推測斷層構造、石英脈、韌性剪切帶及次級斷裂構造蝕變帶上或其附近巖層中,其中HT6綜合異常與Ⅱ-1號礦體基本吻合。
根據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蜘蛛網圖,各成礦期石英脈與礦區南部和西部出露的閃長玢巖相似度較高。此外,成礦階段石英脈普遍顯示不同程度的Eu異常,可能為石英脈中含有一定量斜長石所致,指示了低氧逸度的熱液活動環境。
礦區圍巖蝕變作用有絹云母化、硅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與巖漿熱液型低溫熱液礦床蝕變特征一致。
綜上認為,得勒布欽巖金礦為與巖漿熱液有關的構造蝕變巖型、石英脈型巖金礦床。
構造標志:近東西向斷裂構造及其次級斷裂是礦體賦存、定位的有利空間。
礦物標志:黃鐵礦為主要載金礦物,細粒晶體狀、浸染狀或微細脈黃鐵礦發育地段常是金礦化的有利部位。
熱液蝕變標志:黃鐵絹英巖化與金礦化關系最為密切。
直接找礦標志:煙灰色的石英脈及其強硅化碎裂巖,以及上述三類找礦標志的疊加地段,更是找礦有利地段。
得勒布欽金礦床處于大興安嶺中南段西坡的錫林郭勒銀、鉛、鋅、金多金屬成礦帶。區內巖漿活動頻繁,構造活動強烈,具備有利的成礦條件。金礦床嚴格受近東西向構造蝕變帶控制,金礦體均賦存于該蝕變帶下盤接觸帶位置。近東西向斷裂構造,細粒晶體狀、浸染狀或微細脈黃鐵礦發育,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等熱液蝕變特征,特別是煙灰色的石英脈及其強硅化碎裂巖,是本區的主要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