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友平,張磊博
(陜西地礦第三地質隊有限公司,陜西 寶雞 721300)
龐家河金礦分布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縣境內,屬于唐藏鎮(zhèn)管轄,該礦處于秦嶺西段南麓,區(qū)內有著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如二里河鉛鋅礦、八卦山金礦、佐家莊金礦等,顯示該區(qū)巨大的找礦潛力[1]。下文主要對龐家河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進行探討,對該區(qū)找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礦區(qū)地層特征。泥盆系上統(tǒng)下東溝組與中統(tǒng)青石埡組是礦區(qū)的主要地層出露,白堊紀層相對較少,第四紀沖積物、殘坡積和風成黃土分布于溝谷與山谷低洼處。青石埡組(泥盆系中統(tǒng))為粉砂巖變質石英砂巖以及砂質絹云千枚巖組成的一套淺海相的細碎屑巖,特別是分布較多的石英砂巖。下東溝組(泥盆系上統(tǒng))是主要的富金層位,主要由一套濱海相沉積物所組成,東河群(白堊系下統(tǒng))為粉砂巖、灰綠色和紫紅色雜砂巖以及粉砂質泥巖組成的一套陸相河流相沉積物。
(2)礦區(qū)構造環(huán)境。梁山溝背斜以及龐家河~蘆家灣背斜是礦區(qū)內的主要構造特征,呈近東西向展布,白堊系對部分進行掩蓋,控制著一定的金礦化[2]。礦區(qū)中主要發(fā)育兩組斷裂分別呈現,北東向和東西向展布,龐家河~蘆家灣斷裂站展布方向為東西向,窯坪~布子山和水磨溝~龐家河斷裂展布方向為北東向,區(qū)內地層受這兩組構造切割,塊體呈菱形,在斷裂圈閉的菱形塊體內分布著龐家河金礦床。
(3)巖漿活動。巖漿活動在礦區(qū)的周邊部位比較強烈,唐藏巖體(海西期)在東北部方向上侵入于丹鳳群(古生界)下東溝組(泥盆系上統(tǒng)),分布有老灣溝等金礦化點;佐家莊金礦分布于鳳縣巖體(印支期)南接觸帶;柳殺溝小花崗巖體分布于西部,Au以及Ag和Pb、Zn等多金屬礦點在巖體內分布;同時還有小的巖脈分布于礦區(qū),在梁山溝以及龐家河礦區(qū)和巖體外接觸帶區(qū)域上分布。
(1)礦床地質特征。下東溝組(泥盆系上統(tǒng))變質細砂巖以及砂質絹云千枚巖和變質粉砂巖中是礦體的主要賦存部位,受推擠盈利作用在南北方向上對地層的影響,有一個次級的西山倒轉復式背斜形成于礦區(qū)的西側,軸向成近東西向,向南側傾斜,角度在70°。變質粉砂巖和石英質砂巖構成北翼,下東溝組綠泥絹云千枚巖和砂質絹云千枚巖構成南翼,層間擠壓片理化帶形成于軸部與兩翼中間位置。
(2)礦體地質特征。礦床主要礦帶為5條,文中只分析IV、III、V等礦體:①IV號礦體。IV號礦體具有較大的規(guī)模,產出特點呈現似層狀,傾角度為70°左右。礦體具有穩(wěn)定的厚度,且具有較好的連續(xù)性,在品位上呈現不均勻的特點,平均為6.72g/t。具有較為陡峭的特征,同時還存在反傾現象,舒緩波狀以及復合膨脹收縮在走向上比較明顯。②III號礦體。厚度范圍位于0.25m~5.20m,產出特點呈現似層狀產出,向70°方向傾斜。呈現較為連續(xù)性的特點,而且具有穩(wěn)定的厚度,但在品位上卻不均勻,平均為5.94g/t。③V號礦體。該礦體為中等規(guī)模,似層狀產出,向70°方向傾斜,不僅礦體呈連續(xù)性產出同時還具有穩(wěn)定性厚度特點,厚度平均為2.22m,平均品位5.74g/t。
(3)礦石質量特征。①礦石礦物組成。礦石礦物種類非常多,黃鐵礦以及褐鐵礦和赤鐵礦以及黃鉀鐵礬是其主要的金屬礦物組成,磁黃鐵礦以及毒砂和臭蔥石等是次要的金屬礦物,絹云母以及石英是其主要的脈石礦物組成,銀金礦和自然金等是其主要的貴金屬礦物組成,含金量不高。②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結構主要的環(huán)帶狀結構以及交代結構和包含結構與半自形自形晶結構與填隙結構等,碎裂結構以及變余砂狀結構等想對次之。依具照礦石礦物集合體具體分布,有脈狀構造以及千枚狀構造和浸染狀構造等。③金的賦存狀態(tài)。自然金以及銀金礦等為礦石內的重要金礦物,毒砂和黃鐵礦是主要的載金礦物,在粒度上金礦物非常小。金在褐鐵礦以及石英和黃鐵礦等嵌布,同時在石英裂隙以及褐鐵礦粒間與絹云母片間分布。金在礦物內主要通過不見金出現。依照礦石(4.4g/t)將石英以及絹云母和黃鐵礦等分理出,分別為35.4%、49.3%、2.32%;絹云母以及黃鐵礦內具有較高的金含量。④礦石類型。含砷黃鐵礦型金礦石是該礦礦石的主要類型,緩和礦石以及原生礦石和氧化礦石等是其重要的工業(yè)礦石類型。
(4)礦化蝕變特征。黃鐵礦化以及赤鐵礦化合褐鐵礦化與硅化、絹云化、碳酸鹽化是礦區(qū)的主要礦化蝕變類型,蝕變類型主要為中低溫,赤鐵礦礦化和褐鐵礦化以及毒砂化、絹云母化等和金礦化存在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
該礦主要產出于下東溝組(上泥盆統(tǒng))的變質砂巖和絹云千枚巖中,不僅是重要的礦源層,同時也是重要的賦礦地層。在擠壓片理化帶的膨脹、收縮、分枝、復合以及彎曲的波狀層間部位賦存金礦體。在其成礦過程中主要包括3個階段,主要為石英~粗粒黃鐵礦~水云母階段、細粒黃鐵礦~毒砂階段和黃鐵礦~石英~碳酸鹽階段。而且分析研究該礦金礦中的硫、氧、鉛同位素,發(fā)現上地殼是礦石鉛的主要來源,地幔部分也有部分來源。分析δ34S值認為地殼流體是金成礦過程中的主要來源,巖漿也是其成礦過程中的部分來源,同時分析研究δ18O值證明巖漿水也提供了部分熱液,變質水是其重要的來源。
①韌性剪切帶是該礦的重要控礦構造,對區(qū)內的找礦工作最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②唐藏巖體與何家莊巖體和鳳縣巖體相互交接的部位是斷裂構造的重要發(fā)育區(qū)。③黃鐵礦化以及褐鐵礦化與毒砂化和千枚巖化與絹云母蝕變帶,都為進礦圍巖蝕變。④化探異常暈圈主要分布在巖體周圍。
(1)雖然龐家河金礦目前已經經過開采,具有較大的工業(yè)儲量,然而研究發(fā)現龐家河金礦,深部位置還有非常良好的找礦前景,根據前人研究基礎以及在該礦多年采礦過程中積累的技術資料進行分析研究,走向延伸和傾向延伸,二者非常相似,因此,筆者認為需要進一步擴大該礦的研究工作,針對龐家河金礦床應當進一步調整開采設計方案,通過研究與開采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推進該礦找礦工作,取得更大的找礦突破。
(2)在加強深部研究的同時,應當擴大對礦床外圍的研究工作,對于礦床周圍的出露礦點和異常區(qū)域展開詳細,全面的勘察工作,并且充分了解這些礦點和異常區(qū)域,具體的礦化特征以及地質條件,礦石結構,構造以及組成成分,加強圍巖蝕變方面的研究,結合龐家河金礦相關地質特征開展對比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獲得更大的找礦突破,因此,龐家河金礦外圍找礦工作是今后的找礦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