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沅忠
(1.南京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2.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江西 南昌 330002)
江西省遂川縣碧洲鎢礦位于華夏板塊東南造山帶南嶺東段隆起帶羅霄—諸廣隆起,萬洋—諸廣復式向斜中麻雙—楊眉寺—竹山復式背斜的次級復背斜北段,崇仁—遂川大斷裂的南緣,彈前復式巖基北側內外接觸帶,華南成礦省南嶺成礦帶羅霄—諸廣鎢錫鈾稀土多金屬螢石非金屬成礦亞帶。
礦區出露地層較為簡單,為寒武系淺變質巖及第四系沖、殘、坡積層。
寒武系牛角河組(∈0-1n)淺變質巖:主要由變質砂巖,砂質板巖及板巖構成。變質砂巖:灰綠色,風化呈紫紅色,主要成分為石英,次為綠泥石,白云母和大量鐵質物。砂質板巖:灰綠色、紫紅色,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綠泥石,次為絹云母、白云母和鐵質物,具變余結構,板狀構造和斑點構造,礦區板巖以砂質板巖為主,次為斑點板巖。板巖:灰綠色,主要礦物成分為綠泥石,絹云母和少量鐵質具變晶結構、板狀構造、層狀構造,局部斑點構造。
第四系:主要為沖積、殘積層,分布于礦區東和西部河谷兩側低洼地帶,主露于獅石腦、攀龍和大坑口、漂石窩一帶。巖性為疏松的花崗巖、變質巖、石英等碎塊,并見少量砂土礦。
礦區褶皺構造不發育。
礦區斷裂構造以裂隙和節理構造為主,斷層構造為次。
斷層:規模較小,以北西向為主,北東向為次。地表未出露,僅見于開采坑道中。北西向主要有搖籃仚、白水仙、下塘仚平推斷層,走向325°~355°,走向長10m~50m。傾向55°~65°。傾角65°~83°,斷距推移平距0.1m~1.2m。
礦區裂隙構造發育,分別有北東東向、東西向、北西向等幾組,其中以北東東向裂隙為主,其裂隙特征為:
(1)在花崗巖中,成礦裂隙延伸較長,寬度較大,水平延伸方向成組成群平行排列,局部彎曲。
(2)裂隙分支復合,膨縮現象顯著。呈側幕狀排列。
(3)沿垂直方向上寬下窄,傾向上不穩定,上陡下緩,節理面粗糙不完整,屬張裂隙。但也有張、剪復合節理的現象構造,具有較強的硅化、云英巖化、黃銅礦化、綠泥石化,斷裂帶內充填有含鎢石英脈。其產狀主要以東西向為主,其次北東東向,多數傾向南或南南東傾角較陡。
節理在區內較發育,以剪節理為主,次為張節理,節理在不同部位產狀和發育程度不同。節理主要有北東及北西向兩組,產狀45°~60°∠51°,310°~325°∠52°。地表和坑道中并不常見,只能在礦脈邊部見到。
成礦控制裂隙構造主要發育于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中,少數發育于細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中,其方向主要有兩組,其一為走向東西,傾向南,傾角70°~85°其二為走向70°~80°,傾向南南東,傾角70°~85°,后者僅發育于細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中。本次調查區僅在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中見走向東西向和北東東向兩組,其傾向南,傾角75°~85°。
礦區內巖漿巖主要出露燕山期侵入形成的彈前復式巖體,該復式巖體由同源巖漿不同期次(三個階段四次侵入)形成的眾多大小不一的小侵入體構成。
成礦主要以第三階段第二次侵入細粒黑云母花崗巖,礦脈多分布在該巖性中。
另少量零星分布的細晶巖脈、偉晶巖脈。本次工作的礦區大面積出露的是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和中粒黑云母花崗巖,礦化主要產在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中。
碧洲鎢礦礦化類型主要為石英脈型黑鎢礦床,含鎢石英脈主要賦存于燕山期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中,脈體眾多,礦脈較細,呈細脈狀產出,傾向南或南東,傾角較陡,具有典型的“西瓜皮”式礦化特征;另在坑道及巖芯中見有少量礦脈零星分布于細晶巖脈、偉晶巖脈中,產狀雜亂,無規律性。
區內礦體總體呈脈狀,平行排列。小垅礦區北部以北脈體總體走向為SWW—NEE,以南呈E—W方向充填于張剪復合裂隙中。圍巖主要為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局部為細—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
礦體形態復雜,以脈狀、透鏡狀產出,在平面上和垂直方向上,礦脈均有尖滅側現,尖滅再現,分枝復合,局部形態有膨大縮小,彎曲、交叉、折曲等現象。單脈中部含礦厚度穩定,兩端變薄變小乃至尖滅,可見由若干小扁豆體構成,呈側幕再現分布,水平方向為右行排列,垂直方向為前行排列,脈壁較平整。礦脈總體向南或南東傾斜,傾角較陡,為70°~85°。
礦區內共發育含鎢礦脈150條,其中工業礦脈48條,分10個礦段。其中搖藍仚礦段的較長較大些外,一般長為100m~450m,厚0.08m~0.5m,其它地段礦體長一般不超過300m,多在300m以下,厚度也為0.15m~0.5m。各礦段鎢礦體特征如下。
漂石窩礦段共有5條鎢礦體,由北向南依次近平行展布,其編號依次為V1、V2、V3、V4和V5。各鎢礦脈水平方向間距為10m~30m;走向延長150m~350m不等,傾向延深30m~110m不等;產狀基本相同,傾向180°,傾角75°~82°,傾角較陡;厚度0.1m~0.51m,平均為0.28m;產于花崗巖中,具有尖滅側現、膨大縮小現象。V1和V3為整合區的主要礦體。
上塘仚礦段共有4條鎢礦體,由北向南依次近平行展布,其編號依次為SV3、SV4、SV5和SV6。各鎢礦脈水平方向間距為10m~30m;走向延長250m~450m不等,傾向延深70m~150m不等;產狀為175°~182°∠79°~85°,傾角較陡,局部近于直立;厚度0.17m~0.71m,平均為0.33m,厚度變化系數為58.9~101.22;主要產于花崗巖中,具有尖滅側現、膨大縮小現象;SV4產于內外接觸帶中。
搖藍仚礦段共有5條鎢礦體,由北向南依次為V58、V59、V60、V53和V56。各鎢礦脈水平方向間距為5m~50m;走向延長250m~420m不等,傾向延深110m~140m不等,平均延深126m;產狀為169°~180°∠78°~85°;厚度0.17m~0.52m,平均為0.33m,厚度變化系數為23.41~78.58,厚度較穩定;礦脈均產于花崗巖中,具有尖滅側現、膨大縮小現象。V53和V58為礦區的主要礦體。
大坑口礦段共有3條鎢礦體,由北向南依次近平行展布,分別為V10、V11和V12。各鎢礦脈水平方向間距為13m~25m;走向延長200m~250m不等,傾向延深70m~170m;產狀為160°∠80°;厚度0.10m~0.47m,平均為0.31m,厚度變化系數為66.31~89.2;礦脈均產于花崗巖中,具有尖滅側現、膨大縮小現象。
老虎垅礦段共有3條鎢礦體,由北向南依次近平行展布,分別為V18、V19和V20。各鎢礦脈水平方向間距為15m~30m;走向延長250m~350m不等,傾向延深較淺,為70m~90m;產狀為180°∠82°;厚度0.20m~0.43m,平均為0.34m,厚度變化系數為71.63~98.21;礦脈均產于花崗巖中,具有尖滅側現、膨大縮小現象。
獅石腦礦段共有3條鎢礦體,由北向南依次近平行展布,分別為V13、V14和V15。V13和V14兩礦脈水平間距約35m,V14和V15兩礦脈的水平間距約250m;走向延長150m~300m不等,傾向延深130m~150m;產狀為180°∠75°~81°;厚度0.08m~0.0.42m,平均為0.24m,厚度變化系數為95.3~112.1;產于花崗巖中,具有尖滅側現、膨大縮小現象。
攀龍礦段共有2條鎢礦體,由北向南依次為V16和V17。兩礦脈水平間距約25m~40m,往西側間距逐漸增大;走向延長200m~250m不等,傾向延深150m~200m,延深較深;產狀為180°∠81°;厚度0.05m~0.41m,平均為0.21m,厚度變化系數為110.1~120.22;產于花崗巖中,具有尖滅側現、膨大縮小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