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儲友群
(中國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南區 麻醉復蘇室,安徽 合肥 230036)
引言:麻醉技術在患者臨床手術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同時還能夠使手術進行的更加順利[1]。麻醉恢復室屬于患者手術麻醉后恢復的重要場所,為了有效提高患者術后安全和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護理人員需要在患者麻醉恢復期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2]。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2例麻醉恢復期患者為調查對象,分析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對緩解其疼痛程度和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的影響。
隨機選取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72例行手術治療患者為調查對象,采用雙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36)和研究組(n=36),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5例,患者年齡范圍在20歲~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10±4.05)歲,體重范圍在48~89 kg之間,平均為(68.10±4.85)kg;研究組男性20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范圍在20歲~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13±4.08)歲,體重范圍在48~90 kg之間,平均為(68.13±4.84)kg。對比兩組患者臨床資料,P>0.05,無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采用麻醉復蘇期傳統護理,在患者術后進入麻醉恢復室后,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其進行生命體征檢測,并密切觀察其切口情況、氣管導管等,若出現異常現象則需要及時告知醫生處理[3]。研究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以下幾點:(1)病情監測,由于患者術后麻醉效果還會延續一段時間,此時患者各項生理功能會逐漸恢復,其保護性反射缺乏,存在諸多風險,此時一旦發現患者瞳孔異常、神志異常等癥狀,則需要及時告知主治醫生,并且對于術后病人沒有禁忌癥的一律床頭抬高30度;(2)加強呼吸道護理,對此需要將患者導管妥善固定,保持其通常性,避免出現堵塞、扭曲等,并將患者頭偏向一側,對于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及時清理,避免堵塞氣道。并且在對患者實施各項護理操作時需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流程進行,避免其術后出現感染。對于生命體征過于平靜者需要避免其出現呼吸遺忘;對于熟睡打鼾者,需要以詢問患者手術日期、姓名以及抬手等方式,判斷其清醒程度;(3)切口護理,患者術后需要密切觀察其切口,避免出現滲液、滲血現象,并按時對患者敷料進行更換,密切觀察引流液顏色、性質和量。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估量表對其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對于疼痛程度較輕者可以采用注意力轉移法、音樂療法等緩解疼痛;對于疼痛程度較重者則需要適當采用藥物鎮痛,緩解其疼痛程度;(4)心理疏導,麻醉復蘇期患者意識處于逐漸恢復階段,對此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期間可以利用圖片、肢體語言等方式,在患者意識恢復后需要第一時間告知其手術順利成功的完成,避免其對自身疾病過度擔心,在患者意識完全恢復后需要指導其張嘴、呼吸、睜眼等,同時還需要指導其進行握手、抬高上肢等動作。
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估量表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量表分值范圍在0~10分之間,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難以忍受。同時對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詳細統計分析。
本次實驗所選兩組心內科患者各項評分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計數數據(%)顯示,x2檢驗,計量結果以(±s)表示,t進行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調查結果顯示,經過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為(2.9 5±0.11)分,而對照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為(4.07±0.15)分,組間比較(t=-3.018,P<0.05)有統計學意義。
調查顯示,觀察組1例為呼吸抑制、1例為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共出現2例并發癥,發生率5.56%,而研究組2例水腫、3例呼吸抑制和3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共8例,發生率為22.22%,組間比較(x2=-23.103,P<0.05)有統計學意義。
全身麻醉患者一般情況下意識和全身痛覺消失,并且其骨骼肌松弛,在患者術后麻醉藥物會逐漸經過新陳代謝的方式排出體外,同時其神志和痛覺也會逐漸恢復,根據對相關資料研究表明,患者麻醉恢復期極易出現呼吸抑制、舌后墜以及呼吸道分泌物阻塞現象,不僅影響其預后效果,嚴重者甚至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響[3]。本研究主要分析在患者麻醉恢復期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其中包括生命體征監測、呼吸道護理、切口護理、疼痛護理等,同時還需要加強環境管理,保證室內干凈整潔,按時對麻醉恢復室進行消毒,確保室內通風良好,避免患者出現交叉感染,影響其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在麻醉復蘇其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中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其疼痛程度,同時對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有積極效果。由此可見,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值得在麻醉復蘇期護理工作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