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玲,藍惠蘭*
(珠海市金灣中心醫院,廣東 珠海 519040)
視頻腦電圖監測是通過攝像頭等設備裝置對患者的腦電圖以及行為變化進行錄像監測,對患者的神經系統疾病進行輔助檢查的設備[1]。視頻腦電圖監測是鑒別癲癇等發作性疾病的重要醫療手段,在小兒疾病檢查過程中,時間長達8到24個小時左右,因此對患兒進行全程護理是保證疾病檢查順利進行和完成的重要條件[2]。
20例患兒均為我院2019年9月~2020年7月期間收治,按照入院的次序將其分為前10例對照組和后10例觀察組。對照組患兒中女5例,男5例,年齡在3到11歲之間,平均(6.47±2.15)歲;觀察組患兒中女7例,男3例,年齡在2~12歲之間,平均(6.32±2.07)歲。將兩組患兒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兩組患兒之間數據差異不明顯(P>0.05)。
對照組10例患兒視頻腦電圖監測期間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告知患兒家屬注意事項,停用有影響藥物,監測結束送患兒回病房等;觀察組10例患兒予以全程護理干預,主要有:(1)檢查前首先對患兒或者家屬進行心理干預,告知此項檢查不會造成傷害和不適感,告知檢查方法、目的以及重要性。根據患兒的發作時間預約檢查的時間,若患兒發有誘發因素則在檢查前進行誘發。(2)檢查前告知患兒家屬或幫助患兒進行頭皮、頭發的清理,用透明皂進行清理并禁止使用護發素等,確保患兒頭皮、頭發干燥清潔。(3)在患兒進行檢查前給予抗驚厥藥物,并記錄患兒服藥的種類、劑量和時間等,以便為腦電圖閱讀做參考。(4)因監測過程中不允許患兒睡覺,因此針對年齡較小的患兒應調整其睡眠時間。為防止為檢查時出現低血糖影響檢查結果,提醒家長正常進食;若患兒年齡較小,要為其穿戴尿不濕。也能有效減少患兒家屬因準備不足所導致的焦慮、焦躁情緒。(5)視頻腦電圖監測對環境要求較高,叮囑家長切忌在房間內來回走動,禁止使用移動電話;對監測室內溫度、濕度進行調節,溫度宜控制在22~26℃之間,還需要在室內準備搶救藥品及器具,以便應急。(6)監測過程中要將電極放置在患兒裸露頭皮上,并進行固定;要求患兒在檢查過程中進行過度換氣實驗,讓患兒保持站位或者坐位,進行連續3分鐘的深呼吸,頻率保持在一分鐘25次左右,若患兒年齡較小,可以用吹風車或者兒童玩具進行引導完成換氣實驗。在監測室內光線柔和的情況下,引導患兒完成睜閉眼的實驗,間隔10秒鐘讓患兒睜眼5次左右,連續做3次。為防止誤差,還要提醒家長不要在監測過程中給患兒吃餅干、口香糖等零食。(7)若患兒有臨床發作癥狀,及時對發作形式、時間進行記錄,保證患兒安全的前提下避免移動患兒,并掀開蓋被將患兒全身暴露在鏡頭下,對患兒整個病發演變過程進行觀察和記錄。發作后予以及時的護理干預,保證患兒呼吸道通暢,及時用藥并記錄用藥時間等,在患兒用藥后還需監測2小時左右,觀察藥物作用和效果。(8)監測后取下電極,協助家長完成患兒頭皮清理,告知患兒家長取報告的時間及方法,并送患兒回病房,與責任護士或者醫生進行工作的交接。
本次全程護理干預對視頻腦電圖監測患兒的臨床效果研究,使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其中實驗成功率和不良事件發生率采用%表示,采用卡方進行檢驗,P<0.05。
觀察組患兒睜閉眼實驗成功7例,失敗3例,成功率70%;換氣實驗成功8例,失敗2例,成功率80%。對照組患兒睜閉眼實驗成功2例,失敗8例,成功率20%;換氣實驗成功3例,失敗7例,成功率30%。觀察組數據優于對照組數據,數據差異較明顯,P<0.05。
觀察組患兒電極松動1例,導線損壞0例,導聯脫落1例,發生率6.67%;對照組患兒點電極松動3例,導線損壞2例,導聯脫落3例,發生率26.67%。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對照組低,數據差異較明顯,P<0.05。
在本文全程護理干預對小兒視頻腦電圖監測的臨床效果研究中,發現采用全程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兒護理效果比對照組患兒護理效果好。觀察組患兒的睜閉眼實驗成功率70%,比對照組患兒的睜閉眼成功率20%高;觀察組患兒換氣實驗成功率80%比對照組患兒換氣實驗成功率30%高,數據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率26.67%,數據差異顯著,P<0.05。在視頻腦電圖監測患兒的臨床護理中應用全程護理干預,為患兒及家長進行心理干預,以及用藥、飲食指導等,全程陪同做好監測工作,為明確診斷患兒病癥打好基礎。全過程護理干預在小兒電腦圖監測中,護理人員以全方面的、優質的護理干預提升了患兒及家屬的醫療體驗,讓患兒得以完成實驗內容,有效提升了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全程護理干預能有效減少監測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促使患兒順利完成睜閉眼實驗和換氣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