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麗萍,劉華鳳,候小芹,李 祎,劉華女,羅 丹,晏萍蘭*
(江西省兒童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我科2018年12月收治1例IIIA型先天性食管閉鎖胃造瘺術后胃粘膜外翻的患兒,使用安撫奶嘴幫助復位,取得明顯效果,現報告如下。
患兒,女,足月順產,1月12天,出生體重2.6 Kg,因IIIA型食管閉鎖胃造瘺術+氣管食管瘺修補術后1月于2018年12月26日由外省120轉入院。患兒食管上下盲端距離4.5 cm。入院時皮下脂肪消失,胃造口直徑約1 cm,可見周圍性皮炎,少量胃粘膜組織外翻,呈紅色。期間因重癥肺炎住ICU 12天后,出現胃粘膜大部外翻,造口周圍皮膚破潰,體重2.48Kg。按胃造瘺繼續常規護理3個月,體重2.6 Kg。患兒體重未見增長,患兒消瘦。在常規護理3個月期間患兒每次喂養無法增加奶量,胃造口丟失大量的胃液,手法復位多次后再次脫出。無法達到預期目標。2019年3月14日醫護會診后,開始使用安撫奶嘴復位胃粘膜,一周后患兒體重3.6 Kg,造口周圍皮膚完好。2019年5月5日順利實施胸腔鏡下食管重建術,術前體重4.95 Kg。
(1)選用材質柔軟光滑的全硅膠安撫奶嘴。剪去安撫奶嘴手柄,奶嘴乳頭前端開3-5個側孔;(2)將三根導管(空腸營養管、吸引管、胃管)穿入奶嘴中間;(3)將空腸營養管從奶嘴前端拉出約40 cm,胃管拉出約2~3 cm,吸引管留在奶嘴中間約2~3 cm。
(1)處理胃造瘺周圍性皮炎;(2)插入空腸營養管;(3)待患兒安靜吸氣時,順胃蠕動用奶嘴前端輕推粘膜入胃內。切不可暴力復位,引起出血。(4)連接引流裝置,一個連接引流瓶,一個連接低負壓吸引器,一個接腸內營養泵;(5)觀察奶嘴下方有無粘膜外漏;(6)妥善固定裝置。
(1)觀察裝置是否有效;(2)保持引流通暢;(3)定期監測體重。
胃粘膜有分泌消化的功能。胃是一個袋狀器官,粘膜形成的胃腔有空氣和液體,保持胃腔始終處于一定張力狀態。粘膜長期外翻,胃腔變小甚至消失。該患兒就是在長達4個月的粘膜外翻情況下,由原來的小部分外翻進展為大部分外翻。嚴重的營養不良導致造口環失去彈性,造口缺乏肌肉固定,變得松弛,直徑變大。使用安撫奶嘴復位外翻粘膜,用奶嘴前端頂住胃大彎粘膜,形成被動的體腔。奶嘴擋板可以和腹壁較好貼合固定,避免了粘膜再次脫出。減少了因大量胃酸外漏導致的皮炎和造口護理頻次,減輕患兒痛苦。
胃造瘺口是一個開放性創面,粘膜外翻致持續的胃酸外漏腐蝕造口周圍皮膚。該患兒入科時周圍皮膚DET評分5分,胃造瘺口徑約1.5~2.0 cm。使用安撫奶嘴復位前,我們采用了柔軟及抗腐蝕性強造口底盤配合造口附件產品,但效果較差,底盤因外漏的胃酸不斷松脫,每天造口護理的頻次都在5~6次。每次護理造口時都不可避免地接觸到胃粘膜,患兒因疼痛哭鬧不止,粘膜難以復位,手法復位后很快再次脫出。使用安撫奶嘴復位后,胃酸保留在體腔,胃管自然引流多余胃酸,減少胃酸外溢;吸痰管插入奶嘴內形成管中管,接持續低負壓,避免接觸粘膜造成損傷,同時避免出現吸壁現象,進一步減少胃酸外溢的機會。一周后患兒皮膚DET評分:0分。
胃粘膜外翻時,患兒全部依靠腸外營養。每天大量的胃酸丟失和疼痛刺激,致使患兒4個月體重不增。盡管安撫奶嘴復位后胃腔形成,但空間較小,加之造口環松弛,長期外翻的胃粘膜需要修復,不利于胃內喂養。患兒腸內營養制劑選擇配制嬰兒奶粉,進行符合生理節律的間歇管飼喂養法[1]。護理方法:(1)使用微量泵勻速輸注,逐漸增加奶量。該患兒管飼喂養的初始頻次為55 ml/h/次,8次/d;24 h后逐漸遞增,一周后奶量增至90 ml/h/次,8次/d,一月后每次奶量泵入110 mL。(2)牛奶溫度在35-37°,配合導管加熱器使用。 (3)管飼完前后溫開水10 mL脈沖式沖洗管道再注入2 mL空氣封閉備用。患兒體重由2.6 kg逐日增長,一周后體重3.2 kg,一月后體重為4.43 kg。
因復位粘膜后,胃體腔隙形成。持續24小時的腸內營養刺激了胃酸分泌的增加。空腸喂養避免了營養液的反流,刺激神經形成正反饋,幫助胃酸分泌和下行。同時患兒采取右側臥位,將胃造口置于高位,利用重力作用,加速胃排空,減少胃酸外溢。保持管道正常功能,每班檢查3根導管運行情況。空腸管回抽是否有黃色腸液和阻力;2根引流管檢查外露導管長度,觀察引流液的情況及電動負壓吸引壓力。搬運患兒時防止折管。
食管閉鎖胃黏膜外翻是胃造瘺術后嚴重的并發癥[2],給患兒帶來了巨大痛苦,延長了手術時間,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護理過程中,除了關注造瘺護理,還應加強原發疾病的護理,尤其是呼吸道的管理。盡量減少對患兒的不良刺激,減少一切增加腹壓的因素,減輕傷口張力,減少胃粘膜外翻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生的粘膜外翻,及時并持續回納外翻的粘膜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