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東
(河北省地礦局第五地質大隊,河北 唐山 063000)
礦產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中重要的能源之一,隨著礦產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作為礦產開采中的關鍵環節,地質勘查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目前因開采盲目性,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礦產地質勘查工作無法對礦產開采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數據支撐的問題,所以加強礦產地質勘查理論和技術研究力度至關重要,能夠使礦產地質勘查技術水平有效提升,從而使工作失誤減少,最大程度避免資源浪費。
工業生產作為社會經濟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產業,在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礦產資源是其中重要的發展組成部分。隨著工業行業的快速發展,不斷提高礦產資源的使用量需求,而礦產資源本身的局限性,導致礦產資源總量不斷下降,因此加強資源的合理利用勢在必行,同時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效保障的重要基本條件,所以需要對地質礦產勘查理念與技術方法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認識。在礦產資源開采中,首先地質勘查工作需要發揮重要的基礎作用,提高地質勘查理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從而有效保障礦產資源開采工作的有效實施,同時有利于相關人員全面了解礦產地質特點。但實際勘查工作具有較高的風險性,投入資金也較多,必須對地質勘查技術方法加強研究,從而確保地質礦產開采工作效率和質量有效提高,對各種危險問題進行有效防范,使地質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目標得以實現,對工業行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此理論主要適用于成礦區中超大型礦床形成的研究。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礦產資源的勘察理論都與此理論相一致。因此為了有效縮短勘查時間,并使勘察成本減少,可采用此理論進行勘察,同時這也是現階段我國最常運用的勘察理論,在不汪大型礦床或成礦區帶,都有著非常顯著的理論特征,因此只要確保其處于同一范圍內,都能夠使理論特征得以充分體現。所以無論是我國,還是國外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中,在大規模礦床或重要成礦區地帶,此理論需要保證大范圍處于相對穩定的環境當中,并處理相對中心的位置,不能與成礦活動中心距離太遠,而且無論是否屬于同一成礦時期,其中心都應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了無任何大范圍移動的情況,這也是此理論運用的重要基礎條件。另外在此基礎上,還需要確保具備良好的成礦條件,比如成礦物質來源渠道多樣化,有利于成礦的規模化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能夠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1]。在上述良好條件得以保證的基礎上,同位成礦才能得以最終形成,礦產資源產生。另外成礦過程中,還具有明顯的集中性特征,以及改造中心與成礦中心具有一致性。
通過此理論的運用,能夠發現成礦具有有以下特點:如礦產資源屬于集中產出,其在同一范圍內相對較為穩定,或具有一致性特點;礦產分布種類具有差異性,并較為明顯,并在同一礦源中,經常會有不同種類的礦產大規模產出;自然環境中因為局部平衡現象的存在,導致巖脈演化分異極為充分。
此理論主要基于地質體運動特點,結合相關定位技術,在地質勘測中加以應用。在實際應用中,需要結合成礦區的類型,首先根據地質體運動形態進行布局找礦;對成礦區進行預測,預測的準確性與礦產儲存量及元素豐度密切相關;另外還應結合礦產資源大小、礦化元素的空間分布,對勘探區的真實儲存量進行推測。
此理論可劃分為化學和物理兩類,其中化學勘查主要適應用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測;物理勘查主要運用于地質資源開發,主要勘測地震、重力、磁效應、放射性、地熱等自然現象,通過物探技術的運用,能夠取得良好的勘測效果,另外在運用前,需要先對礦產資源量和種類、地質的地層進行勘測,對地質參數和性能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此探測技術主要分為地球化學勘查技術和物理勘查技術兩種。前者主要利用金屬礦產勘查技術,并在實際運用中取得良好的應用成效,其中最具代表型的化學勘查技術為土壤測量法和礦床原生暈法,目前此探測技術已朝著隱伏礦勘探的方向發展,這也是其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能夠更好地適用于消失的近地表礦露與頭礦的開采;后者主要適用于拓寬和尋找有色金屬礦產開采、能源等非金屬礦礦產,勘探巖石和礦石等,如通過測量技術的運用,對礦產資源的相關參數和性能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此技術能夠借助衛星導航系統,實現有效的定位控制功能,根據相關三維數據坐標,使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準確性大幅度提高,并對相應的感應系統進行有效構建。另外在采集數據過程中,需要對物質實際內部效應場進行細致分析,對數據采集的光譜特征進行有效確定,但針對不同的礦物質輻射能力需要有所區別,通過區分確定測量光譜的對比度效果,從而使礦產資源的有效信息得以獲取。
此技術與普通電磁法相比,其屬于高頻電磁法,與低頻概念有所不同。該技術運用具有成本較低、使用便捷、地質效果良好等優勢。目前因礦產開發力度的持續加大,導致處于表層存儲的礦產資源也在急劇減少,使礦產勘測工作難度也不斷提高。此技術作為淺層物探技術,能夠借助濾波處理技術分析儀器,對相關資源數據進行勘察,并與礦體賦存和控礦規律相結合,對異常地質以及隱伏礦區進行確定,從而提高礦藏區域圈定的準確性,使找礦效率提高。此勘查法在找礦工作中具有定位快捷、準確的優點,通過甚低頻電臺對電磁信號發射進行找礦作業,同時此勘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極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如出現電磁波干擾等現象,會出現信號檢測錯誤,對勘查的準確性造成影響。
此技術主要通過遙感技術的運用,對地質組織成分的分布情況進行采集和獲取后,對其地質信息進行分析,從而對成礦區域進行勘察,完成礦產資源尋找工作。在此技術運用以前,通常采用大范圍測繪、地質信息分析的方式,對礦種的礦化信息進行提取,并對蝕變礦物的特有波譜進一步獲取,針對巖石出露較好區域采用波譜對照的方式,對礦源地行尋找。此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為信息采集、地質環形結構圖繪制,再與流體力學原理和地球動力學相結合,從而對深埋在地下的盲礦進行勘探。
在我國礦藏儲存中,巖石出露不佳的區域會增加勘查難度,因此對線環形構造原理加強應用,對巖石出露不佳區域進行識別,再借助此技術對相關信息進行獲取,從而使找礦工作得以完成。另外通過流體動力學原理與地球動力學原理相結合,能夠對流體運動作用下所引發的地質運動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環形構造特點予以掌握。
在礦產地質勘查技術應用中,首先應對地殼運動變化規律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成礦區的地質環境進行勘查,對成礦期時間上的匹配情況以及地質熱事件進行充分了解;對成礦區的地質環境進行分析,對區域地質時間表進行科學合理地建立,使工作區域的基底成分構造分析的準確性予以保證;進一步分析深部地質特征及成礦關系,從而確保礦產地質勘查工作有序開展。
在礦產地質勘查過程中,需要對礦化信息的重要性提高認識,從而使找礦的準確性得以保障。首先需要對找礦信息進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各相關資料和信息進行充分利用,從而完成找礦作業[2]。在半隱伏礦、地表礦尋找過程中,分析和研究化探、遙感地質信息,以及與其他找礦信息相綜合進行找礦。在進行隱伏礦尋找時,應結合相關物探信息,作為礦產深部評價的重要依據,同時需要對找礦信息反映的剝蝕程度加強重視,由于部分地表信息反映較好,但實際因剝蝕較深其找礦前景并不理想,同時通過部分情況可以看出,上部出露的礦種類型如已剝蝕較深,其深部可能存在不同類型,不同礦種、或不同期次、不同層位的隱伏礦床。另外通過對找礦信息產出的特點以及空間分布等規律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結合各相關資料和信息,有利于對主要礦種類型、相關成礦系列礦產以及共生礦產等進行探尋。
在礦產地質勘查中,分析和研究成礦所需的地質環境時,應結合工作區域的地殼演化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對研究成果進行統計,制定區域地質事件表;對成礦的主要成礦期和地質熱事件的交集時間點進行分析和研究;根據各方面的研究資料,對成礦地質環境進行分析,對此環境下陸殼基底成分、構造,以及深部地質等各項因素對成礦所產生的影響和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3]。
目前礦產資源勘查部門普遍存在著專業人才較少的問題,對礦產勘探行業的快速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和制約。所以相關部門應根據實際礦產資源需求,對來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科學合理制定。首先可對高技術人才采用對外招聘的形式進行引進,其次可針對現有工作人員,通過加強內部培訓的方式,使人才培養力度加強,從而使礦產勘探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有效提升。另外礦產企業還可與地方學校加強合作,通過提供實習機會的方式,使勘探行業的人才隊伍規模不斷擴大,從而為礦產資源勘探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因我國礦產地質勘探行業與其他行業相較之下,其發展時間較晚,技術仍較為落后,并且礦產開采行業缺乏先進儀器設備,對礦產勘探事業快速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因此需要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改善和創新傳統的礦產勘探技術,在勘探工作安全得以保障的前提下,使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對礦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4]。
由于前期礦產地質勘探,會對礦產資源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和影響。所以要求相關管理人員,應根據礦產區域的實際狀況,對科學合理的勘查方案進行制定,使勘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得以保證,同時盡可能減少對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一旦勘查過程中出現內部結構破壞的情況,相關人員應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對破壞結構加強治理。同時應對嚴格按照相關管理規范開展勘探工作,并將保護責任切實落實到位,在勘查工作順利進行的情況下,有效保護勘查區域周圍環境。
在礦產地質勘查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應與礦山實際狀況緊密結合,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對在勘查和開采過程中的傳統勘查開采技術進行完善和優化,確保礦山勘查工作安全性的情況下,使工作效率有效提升,為礦產企業以及礦產行業發展予以切實保 障,同時能夠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